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越与沦陷: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简要说来,[(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实践理论试图克服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然而,却最终没有摆脱客观主义这一泥潭,因此,布迪厄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知识社会学思想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他的整个社会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线索。布迪厄借用现象学概念,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并为当代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认为,布迪厄对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借鉴现象学认识论,将人类的思维原则述作“生成图式”或“信念”,用二重性表述替代了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第二,通过对“实践知识”与“科学(含社会学)知识”遵循的相异逻辑进行说明,探讨了客观真知的生成所倚赖的具体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哲学转向的探讨,矫正了对马哲的一些误解,也深化了对马哲的认识.在以往对马哲特别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中,存在着重认识轻价值和将马哲知性化解读的倾向,而转向一说却拓展了马哲的研究论域,彰显了其实践性和当代价值,这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某些有关转向的阐释,也存在可议之处,关于超越"认识论"模式的理解,即是一例.有的论者认为,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越了"认识论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知识论向现代生存论的转换,因而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生存论".在这里,"超越"的已不仅仅是"认识论模式",而是认识论本身.这种理解,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建构.因此,对于超越"认识论"模式,有几个问题应予辨析. 相似文献
4.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5.
文化社会学的理论与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支配理论关系密不可分:支配者之所以能游刃有余的行使其支配权是拜文化之赐。文化亦是一种阶级分明的象征性体系:文化成为社会团体问斗争的赌注,其目的性维持了社会阶级之间区辨性的差距。因此而打开了冲突与象征暴力分析之领域。导致对“被支配者心悦诚服的领受被支配之机械论”的质疑,文化社会学打通一条往文化的实践逻辑分析之路,而亦唯有透过反省支配性文化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布迪厄的文化支配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象征差异以间接的方式从属于它们所表达与改变的经济差异。而且在象征体系内,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总是占据支配性地位,并作为一种合法品味被广泛用来对下层阶级实施“象征暴力”。象征差异体现了一种等级关系和权力关系。布迪厄的文化(象征)支配理论不仅对我们理解文化在社会结构(各种支配关系和不平等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为我们剖析以各种不同形式影响和制约人类知觉、判断及行为的无形的权力作用,即“文化支配(象征支配)”的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以哲学的表述方式讨论和介绍了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已知的不同研究方法中,我们已将其作为首要的研究方法。库克(Cook)和福诺(Fonow)已经条理清楚地描述了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具体构成要素,或者说“内核”。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在导言中和在威斯特考特(Westkott)先前文章中所讨论的诸多主题——转向对女性的关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知识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女性研究中变革的或解放的力量——进行具体分析。虽然库克和福诺的观点建立在早期社会学之源(sociological sources)出版的著作基础之上,但是她们抓住了所有社会科学中女性主义作品的精髓(她们没有专门探讨口述史,但在下面的章节中这些问题还是被考虑了进去)。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及其古典传统的创新--兼论社会学理论中"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其理论研究的核心主题与根本使命就体现为以"现代社会"为范本进行"现代性方案"的建设和"现代化实践"的推进.然而,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社会转型,并由此深刻地影响到了一贯以反映社会现实变化为特征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传统上.社会学要理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并对新的社会转型做出理论上的说明,就必须重新反思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在整合已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传统的重建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诞生之时,社会学家们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知识假设成为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范式。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一场新的社会转型已悄然发生,而以反映社会现实变化为特征的社会学在理论研究范式上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学要理解全球化和对新的社会转型进行说明,就得重新反思及整合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实现社会学理论研究范式的重建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2006年年会选择以“科学发展、共享和谐”为主题,突出了时代的要求,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与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方面表明,社会学及其各个分支都能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已经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中国社会学能够从社会学的视角,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遇到的种种前所未有的实际问题和社会政策、战略问题;二是要求中国社会学能够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前所…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应建立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民情民意表达机制、人口顺畅流动机制、社会制约监督机制、社会救助安抚机制和社会预警应急机制.通过这系列机制的协调有序运行,必将迎来全社会政通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了挑战,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流派。对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的复杂内涵,我们尚缺乏仔细的厘定和研讨,国内学界亦鲜有从思想史的角度剖析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生成和变迁过程。本文主要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价值的角度分析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旨在勾勒其概貌。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理论中的分支,似乎只是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而与现象学运动本身相关的庞大思想传统/脉络无关。也由于自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运动独成体系的特征和在思考力度上的要求,使得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往往只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所代表的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背景,且将这一庞大的思想资源归于纯粹哲学的范畴而束之高阁。对于社会学来说,现象学自身仿佛成为不切实际的临空蹈虚式的哲学的例证,社会学对于现象学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4.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与社会学理论批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处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批判了社会学理论中"正统共识"的观点,在批判与借鉴前人和当代理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创立了"双重解释学",并以此重申社会科学独特的研究性质与任务.他的"结构化理论"是"双重解释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试图理清二者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16.
在过去25年中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最近开始影响到主流理论。本文认为新马克思主义、宏观结构主义、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网络理论、社会地位期待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法、新弗洛伊德论和社会角色论等女性主义的视角更应充分地整合到主流社会学的理论中。 相似文献
17.
伪欲望理论是拉康哲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拉康否定了弗洛伊德的生理主义的欲望概念,提出了独特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拉康特别突出了一种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同时,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相似文献
18.
在美与真之间--老庄诗学悖论与沈从文的城乡二元对立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城>的成功,就是沈从文对美与真之间的张力的把握力度的成功.其后写作的长篇小说<长河>,虽然继续着<边城>等作品对于理想社会与人生的寻找,但相对于<边城>而言,无论是在艺术性上、思想性上,还是在整体成就上,都要略逊一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真与美的关系处理上举措失当,美的因素逐步减少,真的因素逐渐增加,最后导致了美与真的比例关系的失调. 相似文献
19.
超越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立--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而言,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等五个方面的原因.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和内在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上,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一步处理好相关问题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研究的领域因对西方理论的依赖,而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研究者或提倡西方理论本土化,却又局限于经验研究,罔顾理论;或试图与西方理论对话,但只是局限于说明中国经验不符合西方理论,无法提炼出自己的理论。所以,中国研究领域正被两种对立的理论倾向所主宰:西方化和本土化。如何超越这两种对立,做出有目标的选择和融合,这是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新理论的前提(黄宗智,2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