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英鸦片战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通过这次战争,英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接着,美国和法国也胁迫中国签定了类似的奴役性条约。沙皇俄国也虎视眈眈,趁火打劫。中国从此开始了半殖民地发展道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原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怎么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牺牲品呢?又为什么在西方列强中恰好是英国强迫中国清政府开国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中英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形势,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第47页) 一八四○年——一八四二年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战前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民。面对英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奴役,清政府中林则徐等人在广东厉行禁烟,并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焚烧英国进口的鸦片二百三十多万斤(其中有美商鸦片一千多箱)。英帝国主义借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英国除了掠夺二千一百万元“赔款”外.还强占香港作为它侵略中国的基地,强迫清政府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处做通商口岸,等于敞开中国的大门,任凭侵略者自由出入,日后侵略者逐渐在各口岸设置“租  相似文献   

3.
中英《烟台条约》是在非战争背景下,英国以马嘉理命案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英国及列强在华的经济、政治、司法、外交等方面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条约中关于洋商洋货在华享受“子口半税”等关键条款,直到1931年才被裁撤。这一条约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事件,对日方来说是明治维新之后急于向外扩张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在战争中海陆军均遭惨败,其后承受的条约之苛、屈辱之深前所未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器和战争指挥的问题,而是落后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事件,对日方来说是明治维新之后急于向外扩张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在战争中海陆军均遭惨败,其后承受的条约之苛、屈辱之深前所未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器和战争指挥的问题,而是落后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首次中英之战。尽管从经济势力、军队素质及其装备上来讲,中国显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又是在本土作战,中国地大、物博、人众,总之,有利因素居多。战争期间,英国先后出动军舰二十八艘,各种船只约八十艘,兵员总数约一万五千多人,轻而易举制服了拥有四亿之众、近九十万常备军的清王朝。九十年后,中国发生了近代最后一次反侵略战争,即抗日战争。侵  相似文献   

8.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租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可是谁知道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英领事“挤”进上海城《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于是,他决定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  相似文献   

9.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个部分,十九世纪中、后叶,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3个不平等条约割占、强租而去。收回香港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神圣愿望。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曾就香港问题与英、美进行交涉,本文试予论析。一  相似文献   

10.
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于1841年1月25日强行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占该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军于1860年强行占领九龙。同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制占了九龙。1898年6月,在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条约,租借了“新界”,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收复香港是中国人民的宿愿。从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旧中国的统治者们也都做过收复香港的尝试,但皆未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中英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几次斗争赵文静作者:赵文静,焦作454150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的条约,逐渐把香港地区(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它的殖民地。英国的...  相似文献   

12.
旧中国政府早期“收回香港”的外交活动述评齐鹏飞香港问题是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下半叶,英国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北京条约》(1860年)和《展拓香港界...  相似文献   

13.
1812——1814年,英美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次战争是由于英国不甘心美国的独立,对美国进行压制和侵略所引起的。英国的暴行,再次促使美国人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反抗,并最终打败英国侵略者,使英国最终签订条约承认美国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当腐朽无能的清王朝行将就木的时候,英国侵略者趁机大肆侵略我国西藏,迫使清政府缔结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同在这个时候,川藏交界不远的瞻对地区,发生了一场川军与藏军争夺瞻对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藏瞻之争”。过去有的史学家把“藏瞻之争”单纯地看为西藏与四川为争夺瞻对引起的战争,而忘却英帝侵略西藏的历史背景。本文试就英帝侵略西藏与四川总督鹿传霖收回瞻对的关系,提出个人菅见。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之争陈世英1943年12月1日、美、英、中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公布于世,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①那么香港呢?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美国从清政府获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始末乔明顺英国依恃所谓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美国鉴于英国从中国得到种种特权,便以威协手段从清政府获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取得了英国通过战争所攫取的许多权利。这...  相似文献   

18.
150年前,中华文明的古老城墙突然之间被大不列颠的坚船利炮打开了缺口,由此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无措的状态。英帝国殖民主义者以肆无忌惮的主人姿态自居,而腐败的晚清政府却沦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奴隶角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字条》中,英国又租借所谓的“新界”99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给当时中国人民的,从此英国倚仗其武力优势侵占了历来属于中国版图的香港地区。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  相似文献   

19.
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至今已经整整100周年了。《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后又一个划时代的卖国条约。如果说,中英《南京条约》为资本主义各国打开了向中国输出商品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那么,中日《马关条约》则向帝国主义打开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大门,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今天,我们回顾战争爆发的经济原因及《马关条约》,心情仍不能平静。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那就是: 首先,国家要独立自主,不受外人气,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学习先进,发展自己,向前走。甲午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阶段,而中国仍处在封闭状态下的封建经济阶段。腐败的清政府对于国内萌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不是热情扶持、积极发展,而是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止,以至扼杀。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英国为首的西资方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从一八三九年十一月三日(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英国侵略军在广州穿鼻洋上首先向我水师开炮为正式开始,至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关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史学界的前辈们写出了不少文章和专著。但是,我们发现在有些文章和专著中存在着这种现象:即对人民群众和汉族将士抵抗国外侵略的斗争写得较多,评价也颇高,这是应该的。但对于有些清朝满蒙将士的抵抗却写得极少,有的书避而不谈,有的则全盘否定,斥责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