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二七广场位于郑州市区中心,是郑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商圈之一,用地功能复合,交通情况复杂。2020年,借二七广场城市更新的契机,对广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系统进行宏观梳理与规划,有效提升了二七广场区域的交通韧性,支撑传统商圈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从项目出发,结合传统商圈的共性发展特征,从缓解交通系统压力、强化交通系统弹性、提升交通系统应变能力三个方面,提出适用于传统商圈交通韧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京朝天宫地区为例分析其历史演变、特色,对其现状空间形态进行评价,并基于历史文化彰显视角对其提出微循环改造策略,从点线面进行空间优化,使其在城市更新中避免丧失历史的记忆,地区文化价值下得以彰显,从而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4.
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数量众多、建设于上世纪城市发展初期的老城区火车站从发展的增长极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堵点,有效提升老城区火车站的集疏运品质成为当务之急.在深入剖析老城区火车站集疏运布局模式特点和问题及全面总结国内老城区火车站集疏运品质提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老城区火车站集疏运品质提升理念,并以阜阳站为例进行实践研究.研究表明,老城区火车站的集疏运多数存在交通需求构成复杂、周边交通环境欠佳、设施空间布局局促等问题,采用"按需定供、资源整合、外畅内达、立体交通、以人为本、碳中和"的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并改善交通组织,可以有效提升老城区火车站的集疏运品质,实现城市的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葫芦岛市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脏、乱、差,通过民心工程绿化改造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高了葫芦岛老城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8.
9.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综合交通属于基础支撑体系篇章的重要部分,如何支撑空间体系协同共进,实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现代化基础支撑体系的重要环节。该文以海南省为例,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基于交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海南“同城化”交通圈、交通引导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提高交通弹性能力等规划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海市中心城的快速发展,其外围地区已与近郊新城联为一体,研究与中心城外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交通发展战略十分必要.该文以闵行区为例,规划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交通发展策略,为政府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12.
机场改建扩建带来陆侧交通量的大幅增长,陆侧交通规划内容及交通组织日趋复杂。该文分析了机场陆侧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系统梳理了交通组织流线的类型,提出了机场陆侧交通一体化规划的技术路线,用以指导机场交通规划。以扬泰国际机场改扩建为例,进行机场对外交通规划研究,包括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结合近期远期航站楼和地面交通中心的总体布局,分析其陆侧交通规划方案、交通设施布局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国外的EAP运作模式,以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对构建提高技工院校新教师职业适应性的EAP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邮轮母港开发片区交通集散巨大、交通需求复杂,对交通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以厦门邮轮母港片区交通系统构建为例,进行交通特征分析和交通需求预测,测算交通设施规模需求.分析借鉴了迈阿密、新加坡的先进经验,提出交通系统构建策略,并从六个方面阐述综合交通系统构建方案:轨道主导的公交优先系统、快速的对外区域集散通道、高密度的片区道路网... 相似文献
15.
16.
绿色慢行交通以最优的交通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环境多元协调。作为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满足了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实现有效土地开发利用的目的。笔者以银川慢行交通为背景,从步行街区、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两方面进行了规划分析,探究了银川慢行系统中步行分区、街面设计、自行车道分级等关键要素规划内容,提出了银川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交通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中小城市由于建设程度较低,基础数据常常较为缺乏,难以按照常规发展模式根据现状交通预测未来年限内的背景交通,从而计算交通需求.该文拟探讨此种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预测方式,并以宜昌市猇亭区某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中的需求预测模块为例,沿用四阶段法模型,并参考建设项目交... 相似文献
18.
为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广州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而清远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两个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广州帮扶清远的过程中也可以同时推进两个城市的一体化进程,研究广清一体化创新模式有助于探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一体化新模式。笔者分析了新常态下广清一体化的新挑战、发展基础、面临问题,最后提出一体化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理念广泛运用于交通生产一线,这对交通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零对接"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立足交通企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融入交通市场寻求发展已成为交通职业院校探寻校企合作的新方向,寻找交通校企文化对接点,力求校企文化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