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变迁,体现着马克思不断根据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调整致思路向的过程。起初,为了破解所谓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卷本著作”“三本书构想”的计划。尔后,超越物质利益所表征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浅层”,马克思深入现代社会结构内部,以生产结构这一现实问题为导向展开探讨,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个分篇”“六册计划”。在现代社会生产结构中,资本逻辑是极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关于《资本论》的“九项内容”“三卷四册结构”。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变革来构建一种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决定了《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始终是开放的、未完成的,从而推动马克思为之不懈探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论》)诗歌形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应从诗歌形式的内部矛盾中去寻求。语言和格律是诗歌形式内部两个对立面,它们之间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就是诗歌形式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量变、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三个层次。序(即结构形式)及序变(即结构形式变化)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极为重要。从哲学层次上,把序变从量变形式中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引进质量互变规律,改称为质量序互变规律,更能说明事物变化的完整形式。掌握这一规律,对革命、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叶永在的《序变和质量互变规律》一文(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认为,世界是动态有序的,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序化的演化过程,它的衰亡是无序化过程。序以量为前提,受量制约;序变也制约量的增减变化的幅度和范围。两者以不同的作用协同动  相似文献   

4.
在一切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立、斗争和再度相互转化,必然使事物的发展依次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三个阶段,从而完成一个发展的周期。然而,正是在这里有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事物发展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周期会不会无穷延续下去?有没有一个终点?如果有的话,它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地位如何?研究它有什么实践意义?对于这些问  相似文献   

5.
畜牧业生产结构是畜牧业各种生产对象的数量差异形成的不同比例关系,包括畜种结构、品种结构和畜群结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同时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外部制约对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都有影响。因而,畜牧业生产结构形式又是各种外部影响的一种比例关系。以畜牧业生产的内部状态和外部条件为依据对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是我们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本决策观。  相似文献   

6.
接受张力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张力论刘月新(湖北宜昌师专)张力(tension)原系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存在的力的运动造成的一种紧张状态。“新批评”派将此术语率先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用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本体结构,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认为,诗歌语言有两个...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外因究竟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争鸣》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节录发表。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性包括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说的是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同一性说的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以及一致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其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来自描写对象 ,二是来自作家自身。描写对象是外部因素 ,而作者自身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审美观照 ,则是最关键的内部因素。贾平凹的地域文化散文 ,诸如《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等 ,体现了一种“虽秦而近楚”的地域文化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9.
李树军 《理论界》2005,(3):151-152
了解和认识《诗经》作品的结构方式,对于更好地理解《诗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诗经》篇章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或抒发感情;二是用地点、位置等空间因素组织材料;三是用同义词替换或用性质相同的事物替换的方法连缀篇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关于矛盾法则的探讨中,一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内在矛盾"和"内外矛盾"这两个命题提出了批评.一种批评针对"内在矛盾"说.有的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这一命题没能说明事物的发展动力的复杂性、综合性(参见孙凯飞《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哲学研究》1984年第12期);有的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外在矛盾即内外因交互运动的结果,事物根本不可能脱离外因单凭自己的力量而发展,"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企图(参见张瑞甫《两个哲学观点质疑》,《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另一种批评则针对"内外矛盾"说.有的提出,作为揭示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和源泉的矛盾范畴,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划分,不仅没有能够说明事物的自己运动,反而暗含了这样一个可导性命题:因为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正>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突出贡献是,把实际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论范畴系统化了。从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到认识的总规律,《实践论》都有明确的概括,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推进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只就《实践论》所阐发的感性材料系统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任何事物就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看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网之中,每一事物在这种关系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构成了它的特定系统,以整体性为基础的系统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方式,它体现着事物质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的统一,要准确地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必须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系统。事物的外在表现系统通过感官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就叫做感性材料系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尽管尚未从逻辑高度概括出系统论,但在他们的研究成果里却  相似文献   

12.
<正> 在系统观点看来,任何事物都处在如下三重关系之中:从低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整体机能存在的;从高层次角度看,事物是作为系统的结构要素存在的;从本层次角度看,事物自身则又是一个机能与结构相统一的独立系统。人类的意识也不例外。虽然意识是世界上一种极端复杂的事物,但如能坚持系统分析方法,切实把它所处的三重关系搞清楚,就能够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宋词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谢桃坊先生所著《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就是一本近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宋词研究专著。《宋词概论》共分三编。上编,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宋词发展的外部主要条件和内部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论述宋词发展过程。关于外部主要条件,着重探讨宋词与宋代文化生活、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和宋词的发展趋势。关于宋词发展诸因素均作了宏观描述,其中对宋词演唱情况、宋代歌妓状况的研究探赜索隐,别辟蹊径。中篇和下篇,分别论述了北宋和南宋十二名家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有新的探讨与成果。通观全书。有如下特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能动性仿佛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认识论辞典》)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动性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能力。当我们讲事物的“自我运动和发展”,“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时,就是承认一切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一些关于领导科学的论文在研究领导班子问题时,都侧重于把领导班子群体结构划分为许多单个个体进行考察。比如: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等等。这些探讨都是把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划分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必要的,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可以将领导班子群体结构划分为独立个体进行研究,并不意味着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可以分解为诸多个体独立存在,一种结构不可能脱离其他结构而存在和发展。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群体结构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因此,必须把领导班子诸多要素作为个体研究的基础进而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牢牢把握领导班  相似文献   

16.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制约作用。其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动量”,三种力量共同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速民 《理论界》2007,(5):219-220
本文通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失衡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改进公司治理缺陷;加大《会计法》执法力度,强化控制职能;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促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蒋桂矛盾与国民政府的覆亡谭肇毅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政府就覆亡了.国民政府为何如此迅速失败?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它自身的问题。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①本文从执政的国民党的内...  相似文献   

19.
对《指物论》篇的解读,可划分为传统和西学两种诠释理路。而吊诡的是,本来截然相对的这两种诠释理路却共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预设,即皆以事物诂物。这个预设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在先秦语境和《公孙龙子》文本中,物字实有两个意义: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二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名称。指字的意义是指谓,但亦有广狭之别。故《指物论》篇所论的指物关系,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与其指谓之间的关系,二是此类事物的名称和其指谓之间的区分、统合关系。公孙龙的这一思想,已超越了白马论、坚白论诸论所达到的思辨高度,体现出综合和辩证的新特点。公孙龙从语言、事物和主体这三个向度来论析指物关系问题,这对现代语言哲学的相关探讨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因素     
任何事物,都具有若干个(两个以上)因素。影响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领域三个方面事物的因素存在着质(属性)的区别。这三大类因素及其关系是整个世界事物发展变化普遍规律的基石。人类社会事物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当把因素视为事物的成份(或称因子),则(A+1)层次上的因素是A层次事物的成份(或因子);当把因素视为独立的事物,它就有一个完整的内容,就是个单独的天地。事物与因素仅仅是不同层次的不同概念而已。基于人类社会事物所具有的显著的属性、位置、作用方向与影响力等方面的特征,以及特征上的区别,可以将它们分为六大类型15种类。具体为:一、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二、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