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汉语时期,疑问代词“那”、“那里”及其复合形式都较为常见。根据明清山东方言材料来看,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是其主要的语义功能,其中虚指和任指用法都是由询问用法发展而来。疑问词“那里”的反诘用法也源于询问用法,而“那”反诘用法的来源则略显复杂:一部分是汉魏六朝时反诘用法的延续,一部分则是从询问处所的用法发展演变而来。随着“那里”的“里”音的弱化、磨损,出现了“那儿”,“那儿”的“儿”语音又进一步磨损和脱略而出现了“那”。据此推断,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那”是原有疑问代词“那”和“那里”——“那儿”——“那”的合流。  相似文献   

2.
《张协状元》中“甚”系疑问词语均是近代汉语产生的,形式多样。“甚”系疑问词语主要用于询问,“甚、甚么、甚底”主要是询问事物或人,“做甚么、则甚、则甚底”主要是询问动作行为或其目的,“因甚”用于询问原因。“甚底”询问句有的属于陈述句与询问句糅合而成的疑问句。“甚”系疑问词语还可以用于反诘或虚指。  相似文献   

3.
“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文本结构及总问题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联。意识形态是症候阅读的根源,它决定了文本的结构以及思想理论的总问题,所以,虽然文本结构是症候阅读的直接对象,但症候阅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潜藏着的总问题。对症候阅读的内在含义的分析也表明,症候阅读的实质就是总问题的阅读。  相似文献   

4.
阅读“热点”的相继出现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中应引起关注的一种现象。阅读“热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被社会思潮和读者的需求所决定的.科学地予测并把握这种阅读“热点”,从而建构一种更为积极的情报信息结构,是把阅读引向深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把握阅读“热点”,建立积极的情报体系,需要图书馆请报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邓华宁  王钰玢 《社区》2012,(14):50-50
“慢”阅读、“慢”饮食、“慢”旅游……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改变原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对“缓慢”地度过自己的休闲时光。这种生活节奏调整的背后,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发现,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追求。 “慢”阅读重拾思考的乐趣 在网络资讯泛滥的时代,传统阅读方式正在一步步被瓦解;网络检索、线上阅读甚至是“听书”“读图”的信息摄取模式似乎已成大势所趋。在“快餐式”阅读大行其道之时,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信息“吞咽”所带来的焦虑和浮躁,渴望重拾“慢”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实施的阅读活动必须体现综合性学习特征,必然发展成为“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综合思维能力、落实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联系阅读”可以分为“单次联系阅读”与“多次联系阅读”两种主要课型。“联系阅读”要求教师设计合理的阅读目标、进行得当的阅读指导、选择精准的阅读内容、保障充足的阅读时间并重视阅读测评的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的”“地”是同音异形字。这两个字用在修饰语后边的时候,现代汊语语法规定:“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也就是说,“的”后边是名词,“地”后边是动词或形容词。 吕淑湘先生在《语文学习》1981年第三期《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中主张“的”“地”不必分家,只用“的”字。在此文的启发下我也淡淡自己的管见。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文,先淡淡“的”“地”分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余菊会 《新天地》2011,(12):477-477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发展很有益处。阔读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体会出文中的思想感情。加强读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种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加强“读”的训练,采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本文试从“确立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同学间的阅读互动、交流”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提高学生语文课中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写作离不开阅读。理由很简单,写文章的人,如果他自己没有阅读过文章,那作文岂不成了“天方夜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于写作而言,主要是起借鉴作用。但并非所有能阅读的人都能写作,只有“写作阅读”才于写作有益。何谓“写作阅读”?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到底怎样?“写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针对“潜在发音”这一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在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的不同题材中如何起作用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文章结合“双元结构”这一理论假设,探讨“潜在发音”在大学生英语阅读中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题材的参与强度和作用,以期为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启发性参照。  相似文献   

11.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石,是原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伊塞尔根据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领域在阅读过程中被具体化的思想发挥而来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点或读者对作品进行艺术想象的空间。下面,仅就“召唤结构”的特点和美学价值,谈点看法。 1 “召唤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不确定性。首先,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殊的存在方式——一种意向性客体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凭借铅字、油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7,(1):18-18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以“悦读·悦心”为主题,开展遍及全区的全民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开展全民阅读“云图工程”“您读书,我买单”、社区公益阅读推广等活动。其中,“悦读书房”建设是社区公益阅读推广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游戏性”,正是通过游戏,网络大众重塑了感觉结构,使“游戏性情感”成为主导性情感模式。在“网抑云”文化现象中,忧郁感不仅是可分享的,更是可机械复制的,忧郁的书写者通过忧郁文字的复制性生产,实现了对忧郁的超越。在网络爽文中,引发愤怒与制造快感成为一种元叙事层的程序,读者对“爽点”的体验源于这种程序,无关正义。网络虐文的读者在阅读中“自找苦吃”,其阅读体验中的“痛感”是无意义的,是对痛苦的“玩弄”。游戏化是数字化环境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它可能改造网络大众的感觉结构,使之在游戏中形成“不严肃”的共有经验。当网络大众普遍达成了“玩游戏”的共识,就可能形成主体互认的、真正的“情感共同体”。因此,我们应当保卫“游戏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求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代”阅读理解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一个方面,它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着眼点。所谓“指代”,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确定文中的“指代”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现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段落或句群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颠覆阅读”的“难以为继”,在文学史上的印证就是“江郎才尽”。对“江郎才尽”,文学史上有多种解释,此处认为,江淹是以“颠覆阅读”的手段来使自己的诗歌达到一种独特性,故意用一种怪诞或隐晦的文风,用一种奇哨怪仄的意境或修辞手段,来实现自己诗歌的新鲜感甚或冲击力,以震撼人们视觉、听觉,但这种文风难以为继,文学史告诉我们,“颠覆阅读”也是需要创新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17.
英语阅读课中“语言图式”的扩充与调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言 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急待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阅读是书面信息向大脑单向转移,理解的重点置于材料的本身,忽视了读者及其它因素。 70年代以来,鲁梅哈特(Rumehart)等在“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以高夫为代表)和“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以歌德曼为代表)的阅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作用”(Interactive)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加工,也是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的运用的过程。不  相似文献   

18.
“焉”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兼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连词、结构助词和词尾等。能准确地分辨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别谈谈“焉”的各种用法。 一、作兼词。 兼词是一个字兼有两类词的意义和作用。“焉”用作兼词,它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此、彼)”。“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之(此、彼)”指代什么,都必须依据具体的文义来判定。就语法功能来看,兼词“焉”通常用动词、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之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干什么”的三种意义:询问某人做什么事、某物某行为的作用和某人做某事的动机;同时指出“干什么”常可以用表示原因的“为什么”替换,但如果该原因与主观动机无关,那么就不能用“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由来及其正确理解,论证了“意”是阅读的主体意识,“志”是阅读的根本目的,“逆”是阅读的理解途径。孟子的“以意逆志”论为我国阅读理论的建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