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蕴涵着赫哲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浓缩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精粹,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标志。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变迁,伊玛堪成为世界级濒危文化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家、民族、生态的角度展开对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伊玛堪是赫哲族浓缩的历史精神与文字精华,是赫哲族的活态史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赫哲族渔猎生活的变迁,伊玛堪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亟待保护。根据伊玛堪口传心授特点,应有效利用现行法律体系和方法,既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更应依据著作权法直接、积极地保护伊玛堪,以期黑龙江的赫哲族的这项民族史诗能够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篇说唱文学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化遗产,是其民族的百科全书、民族精神的活标本和活史书。伊玛堪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部落之间的战争,和赫哲族萨满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展现了萨满族的宇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全面反映了赫哲族的萨满文化。  相似文献   

4.
伊玛堪是说唱文学时代传承下来的一部口头史料,它有利于我们了解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性格,它几乎成为赫哲族劳动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教科书和蕴藏丰富的文学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主人公形象、叙事结构三方面对伊玛堪的叙事风格进行开掘,展现伊玛堪不凡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的伊玛堪,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与保护,在采录与整理、传承与研究、保护与开发中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与成果,为深入科学有效的传承与开发伊玛堪,实现"伊玛堪说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相似文献   

7.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学遗产 ,讲述的是部落战争和英雄复仇的故事 ,它和赫哲族信仰的萨满教有着密切联系 ,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萨满教观念是伊玛堪叙事的情节母题 ,伊玛堪十分生动和具体地演绎了萨满教的信仰观。  相似文献   

8.
鹰由于其外形特征以及飞翔的神秘本领,得到了赫哲族人和汉族人的共同推崇和敬意,他们或写诗咏诵它,或以之为神禽,或以之作为本民族的图腾物。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起源发展、文化特征、发展轨迹等方面将赫哲族民间说唱伊玛堪中的神鹰和汉族的鹰文化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原因,归纳其特点,以期对伊玛堪中的神鹰和汉族鹰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媒体叙事和媒体互动成为人们进行文学、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新媒体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从书面文本到电子文本直至口头表达,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场域。当赫哲族口头传统——伊玛堪遇到新媒体,其口头的、声音的传播优势以及面对面互动的特点,都在互联网空间找到了适应当下社会文化需要的演述场域。新媒体为伊玛堪演述提供了新空间,也为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手法、叙事方式、叙事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对伊玛堪的叙事策略进行开掘,展现伊玛堪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李树政 《学术研究》2001,(8):125-127
文章分析了由信息技术革命而导致图书阅读方式的变化和图书发行销售方式的变化,探讨了图书出版的变化及编辑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姚燧是元代散文大家,人比之汉之司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各为一代文宗.明清人对他推崇备至,今人对他却很少了解,其重要原因,是其文集散佚.姚燧原有<牧庵集>50卷,佚于明中期.所幸的是,他有大量诗文收入明初所编<永乐大典>,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得以从<永乐大典>辑出,编为36卷,此即四库辑本.<牧庵集>散佚之余再得流传,赖四库馆臣辑录之功.但此四库辑本存在着严重的漏辑误辑及文字错乱等问题,需要深入考查加以是正.  相似文献   

13.
李继华 《河北学刊》2007,27(2):115-118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对李大钊文章中提及的“美儒甄克士”、“郭冷苔”与“夏蝶曼”这三个人物均注为“不详”,似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因素;在其他几个注释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译文读者的角色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时刻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关联理论的读者观照对于当前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向有着充分的解释力,应该在翻译教学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制定翻译策略时充分考虑读者因素,就是基本的读者观照。这一问题实则早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就有所体现。分析佛经翻译中所体现的读者观照,并就其对我国译学的深远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将有助于研究并挖掘我国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诗歌的翻译反映的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诗歌翻译对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诗歌翻译过程中在诗词风格、文化意境、形体比喻及表现的手法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上存在不少的难点,将外国诗歌的意境在翻译的文体中体现出来是艺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现象学文献翻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现象学的文献,一是要注意其思想和术语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来龙去脉,而不能仅凭词典和想当然,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熟悉是准确翻译现象学文献的一个必要的前提。二是要注意尽可能避免用自己的文化语汇去随意附会西方学者的概念术语。三是在译名的选择上,要注意对整体义理的贯通与把握,不要纠缠于术语的精密含义而陷入几乎寸步难行的境地,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替换一个约定俗成的译名,尽可能避免新造、生造译名,要保持对于"意译"的警惕性。四是要尽可能原原本本地依照词的构词法和句子的句法来直译,必要时要"硬译",句子要以简洁为美,朴素为美,不要多余的装饰。五是从现在起,翻译现象学的文献必须做好详细的术语索引,包括注明中外文对照及每个术语出现的页码。  相似文献   

18.
金陵本《船山遗书》付梓的最初谋划,始自曾国藩的两位幕僚欧阳兆熊与赵烈文,而其谋刊过程及推进也历经坎坷。自咸丰十一年(1861)秋冬欧阳兆熊与赵烈文有重锓之志,至同治二年(1863)六月曾国荃允复出资,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谋划,重刻《船山遗书》方才基本落实。金陵本《船山遗书》付刊是多方合力促成。从客观条件来看,同治初年湘淮军平定江南各地,为刻书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从主观条件来看,又与欧阳兆熊、赵烈文的积极谋划以及曾国藩、曾国荃的重视支持分不开;此外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晚清理学复兴的推动,重刻《船山遗书》是晚清理学复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依托于晚清理学复兴的学术潮流,并推动了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清翻译出版业是在西方知识的全球化扩展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这使'得对中西方地方性知识全球境遇问题的考察,成为分析中国翻译出版业状况的出发点.本来翻译出版是两种文化对话的通约手段,各方所提供的知识最初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出版实践中,势必要牵涉到一方的地方性知识普遍化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处于一个西方文化强势与中国文化弱势的关系格局之中,中西方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这样翻译出版就从一个文本转化的问题变成了多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为两种地方性知识碰撞、汇通和融合提供了一个历史分析、阐释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