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终结文言分离,逼近文言一致,可谓“五四”时期“语言文字革命”的一大目标。由于书写的求简(“不愿”)和条件的限制(“不能”),自古以来,中国文言分离的局面都不曾得到改观。直到1920年官方对“国语”的正式确认,才标志着中国从文言严重分离向着文言基本一致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成绩虽然卓然可见,但文言一致的目标却并没完全达到,其中的症结是表形的文字与繁多的方言不能一一匹配所致;为了探索着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达到文言的一致,鲁迅和胡适的思考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的“文”,其涵义为一个一元形态下的三维建构:于天地而言,为天地之心的外现;于人而言,道德为质,合乎礼乐的行为为“文”;于文章与“言”,仁义道德为本;雕文刻镂之义,亦由礼而来。“文”上为天地之现象和意志及其显现,中为社会制度、发展规律与人的生命本体及其外化,下为文章与“言”的表现对象及其形式。其礼乐道德的义项贯穿于宇宙、社会、人的价值和文章与“言”几个层面,在宇宙层面赋予“文”存在的依据和文章法则;在生命层面赋予“文”主体的生命本质与价值选择,在文章层面赋予审美过程中客体的道德属性;使天道、道德、人与文章融为一体,从本体论意义上规定着中国文学及其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主要走的是一条脱离语言、极端重视文字的道路,这对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雅俗格局形成有基础性的直接影响。通过文字建立的超方言、超口语的书面语形式,方能建立起中国古代文学的雅文学语言。可以粗线条说,以文言为语言基础的"言文不一致"的诗文占据了中心地位,以白话为语言基础的小说、戏剧是相对较为边缘的俗文学。  相似文献   

4.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释"爯"     
对“爯”的构形,以及由构形表现出来的本义,前贤作过很多解读,但都未获得一致的认同。《说文》说“从爪爯省”,表示“并举”的意思。“并举”的为何物?李孝定说“不能確言”。本文通过对甲骨、金文构形的分析,然后结合“稱”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古今方俗的生活习俗,从中归纳出“爯”的本义是以提鱼这种构形来表示测试物体轻重,是“偁”、“稱”的初文,而“偁”、“稱”的本义、读音均同“爯”,它们是“爯”的后出转形字。  相似文献   

6.
释"假体"     
“假体”说最早由《二十四诗品》提出。其中“假体”有两义:一是假借形体;一是非常规体。“假体”是文明的异型写作,它打破常体局限,营造多重假象,开启异在之门。“假体”文学的本真品格在于突破名、言局限,否定文、学疆域,开掘思、诗意蕴,涵茹人、道因缘。在文学与历史交叉耦合的边缘,“假体”言说志在构建动静、空有、真假互化互动的诗性缘构域。认识“假体”在文学史中的重要价值,是我们切入文学考古学的一把重要钥匙。  相似文献   

7.
“幻象说”是闻一多早期诗论中的一个重要学说 ,而且是中国现代诗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论。闻一多所说的“幻象”主要具有真确明了的形象性、超越现实的虚幻性、富于幻想的奇异性、蕴藏神韵的含蓄性等审美特征。闻一多的“幻象说”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报刊标题中的文言现象大致有四种类型:引用,仿用,散用,化用。文言在报刊标题中是备受青睐的。其原因是:1.简洁传神,富于弹性。2.委婉含蓄,正式庄重;3.幽默风趣,轻松活泼;4.以“旧”求“新”,颇有创意。如果在报刊标题中的滥用,误用文言,也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掌握文言的基础上运用和创新文言,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草、木二部字入部的一般原则是草属字入草部、木属字入木部。但其中“藟”等16个与植物名称有关的字在入部时却不遵从这一原则。其具体的入部处理又有不同情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据“某一字所指称的植物的性状”和《说文》一贯的“统言……析言……”条例这两点来理解与阐释《说文》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并由此形成了草属、木属类字训释的特殊条例。  相似文献   

10.
《周易》"卦爻辞"与《周易·文言传》的得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系辞传》所给的信息,"辞"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它乃是一种曲托假借、言近旨远、注重文饰的特殊语体。《文言传》将"卦爻辞"称为"文言"——文饰之言,并为它作传,足见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对"辞"的审美特质就已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同形异义的情况,这给外国学生学习和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由美国语言学家海里斯提出的变换在中国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汉语语法的分析当中,能够有效地分化歧义结构、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因此,可以将变换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变换让学生掌握同形格式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本文以虚词"跟"在"N1+跟+N2+V+(NP)"格式中的用法为例,通过变换,分析"跟"字在这一结构中的三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流行语中的"N"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N”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其用法相当于数词(或数量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通过超常变异的形式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态,体现了“极量”的语义特征,以“N”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语在表述数量多少、级别差异和程度高低时,总是通过现有语言体系中某些词语的“移位”、不同认知范畴符号的“移域”或从不同语言体系引介形成的“占位”来构建新的表述体系,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多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是一位富于幻想和想象的女作家,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懈追求小说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平稳而勤奋地写作使其小说以兼备清新与神秘感的双重性而蜚声文坛。从语言艺术上讲,具有"诗的意蕴";在叙述方法上,偏重散文化的叙述特征;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崇尚朴素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标志着一种转向,其前后作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与审美趣味。一个作家在短短的创作生涯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次大断裂,是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经过仔细审视和分析,可以发现余华前期作品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救赎,是对童年时代创伤的疗救,起始多是以幻想的、夸张的、闪闪烁烁的方式,至《在细雨中呼喊》因赋予具体的生活细节而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疗救,其后的创作则因主体性的迷失而使其作品徒具形式的迷幻与语言的狂欢而失去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在他的两部早期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 ,武器》中描写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迷惘”是他创作个性的显著特点 ,他一生都在迷惘中追求。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创作的整个思想基础都是在“迷惘的一代”时期奠定的。  相似文献   

17.
在弗雷格将逻辑概念"真"引入语言的分析后,语言意义的逻辑结构及其呈现的方式和过程便发生了全新的变换;"真"对于语言存在的世界而言集中体现为语言意义的判定标准,并奠基于语言句子与世界中"事实"的关系;在凸显语言句子与事实之关系的弗雷格概念里,"指称"无疑成为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文章立足于弗雷格本意的"指称",探究"指称"过程中所实现的语言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语言与世界的确立关系,以及句子之真值结果的获取条件;重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就在于回到弗雷格语言思想自身,并力求确立形式化语言研究在弗雷格那里的"实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从其诞生之初,就放弃了“启蒙”之路,沿着由孔子奠定的“学而优则仕”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幻想假现世明君之手,还“乱世”一个太平。结果是理想的破灭和人格的丧失!这一悲剧是怎样造成的?中国知识分子能否跳出这一命运的怪圈,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19.
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文甚于重情,不免为文而设情,其诗便会缺乏应有的真诚,然苏雪林却在"文"与"情"的裂缝中造就微妙的张力,遂别有一番空灵韵味;醉心山水而擅丹青,为诗多出于画笔,又使得不少苏诗有似一幅幅萧疏淡雅的水墨画,其颜色词、数量词及特定意象的选用均显出自家面目.于是诗人在"文"与"情"的张力,"诗"与"画"的交融中营构澄澹明秀的静谧画面,形成造语轻盈、清新灵巧的诗风.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传统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影像时代的到来使得两者的关系渐趋复杂, 影像时代图像叙事凌驾于语言叙事之上仿佛成为一种共识, 由之引发的情绪化判断不绝于耳。图像兴盛的视觉迷相和语胜于图的传统观念造成了一系列误读, 然而由于图像叙事自身表意的局限, 特别是其自身叙事的不完整性, 叙事形式的浅表化与泛化倾向, 以及由之带来的钝化的接受模式和惰性的接受意识, 使得图像叙事不可能取语言叙事而代之。影像时代语言叙事、图像叙事乃至声音叙事之间的弥合和互补将成为常态, 而语言叙事和图像叙事之间二元对立状态的消解和互融的一体化趋势才是影像时代语图关系的真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