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一经典论断所含具的历史主义特征在政治主张上的体现是政治改良论而非革命论,其"人事重于宿命"的政治改良思想,与三晋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政治改良思想具有相当亲缘性.儒家"革命论"与道德政治纠缠在一起,存在深刻的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围绕"革命论"而产生的观点之丰富性与多元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保守主义革命"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东 《河北学刊》2004,24(2):74-79
"保守主义革命"是德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理论思潮,对德国20世纪的政治结构、政治运动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保守主义革命"的主要人物、核心范畴及其社会关联作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时期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的重大调整时期,同时也是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时期,并且也是知识分子分化和形成时期.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价值文化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创新者与传播者,在转型中的苏维埃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经历着"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冲击,他们不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被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客体.  相似文献   

6.
江苏立宪派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主观上反对革命;辛亥革命期间,控制革命并促进革命在全国的成功;在"二次革命"时背离革命,加速了"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江苏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的政治活动,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但在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则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老舍和沈从文与左翼文学流派的关系较为疏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少数民族身份所致.民国之后革命派对满族的排斥,导致老舍对政治和革命的恐惧,以至于站在冷眼旁观的位置.满清王朝对湘西苗族的血腥镇压和沈从文亲眼目睹辛亥革命后汉族对苗族无辜百姓的杀戮,使具有苗族血统,具有多年从军经历,看透了所谓"政治"和"革命"本来面目的沈从文对政治和革命极为反感.他们都是在"五四"启蒙精神的感召下登上文坛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促使他们仍然传承了传统文化再造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主题精神,追求文学的独立价值,反对文学依附于政治.  相似文献   

8.
李宁 《中州学刊》2004,(5):129-132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学术体系推动了海内外学术界对改良与革命、"告别革命"、辛亥革命及激进主义的讨论.李泽厚对百年中国的"文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副从不同视角反思百年中国历史的思想图景,体现了其走出"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发展思路,也促使我们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文化史上,"革命"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涵义。中国现代文化中的"革命"则是一个"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所给定的涵义存在语义关联,但更主要的还是继承了西方现代革命运动的政治文化精髓。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中,"革命"最初是泛称的,但随着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主流地位的确立,它逐渐成为一种特指。由想象现代中国革命而形成的"革命文学",最初也是一种泛称,它伴随着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主流地位的确立也成为一种修辞的特指。"革命"与"革命文学"对于中国共产主义政治运动和文学思潮的特指,是一种历史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温特在重思国际政治进程性的过程中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富体系特征者,温特的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是一个应用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社会理论,具有理论革命意义.通过对温特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从产生背景到主要观点、论证逻辑的细致检查表明,其社会理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与不足.对于一场正在进行的革命,其正当性和效果需要仔细考察;就温特的理论革命这一案例而言,更深入、更审慎的"元理论"与"实质理论"思考亟待推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理解和实践"人的解放"时,偏重于人的政治解放和人自身的解放这两个环节,而对人自身的解放,则又偏重于人的思想解放.毛泽东关于人的解放的探索,主要围绕着人的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两大主题展开,早期以国民性改造来谋求人的思想解放,革命时期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统一中谋求人的政治解放,建设时期则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互动中谋求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3.
高小弘 《天府新论》2005,1(6):106-108
自"五四"以来,在革命所承诺的理想诱惑下,许多女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在革命平等解放的面罩下却掩盖着陈旧的父权制面孔,新形式的带有强烈男权特征的性别规范在革命阵营内隐秘地存在着,这导致女性的精神和身体皆遭受到新的压制.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几个文本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这一残酷的现实也给革命女性带来了社会政治革命与性别革命选择的两难.  相似文献   

14.
思想启蒙下的诗体演进:重审“诗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向天渊 《兰州学刊》2005,(5):278-279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由维新派领导发起的"诗界革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思想启蒙"与"诗体革新"的双重任务.诗体建设一方面要承载文化政治精英的维新思想,另一方面又要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学审美传统.然则语言革命的滞后最后阻碍了诗体重建与启蒙的深入.思想启蒙、语言革命、诗体革新这一本属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运动必须整体推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44-250
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确实提出了单独一个国家(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政治革命胜利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在列宁看来,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进程之中,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可以划分为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后的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性质的科学辨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  相似文献   

16.
与目的论历史哲学家不同,阿伦特将革命视为一种具有"开端启新"潜质的断片的历史现象,因而乐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揭示被历史必然性遮蔽的革命精神,表达自己所服膺的古典共和主义政治理念.在这种理念观照之下,阿伦特看到,由于社会问题介入革命进程,致使法国大革命偏离了其最初的自由立宪政治目标,也使人们对现代革命(包括美国革命)的理解,陷入历史必然性的窠臼.同样地,也正是社会问题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介入,革命者就用具有绝对主义特质的人民原则代替分权制衡的共和原则,致使革命以自由立宪始,以君主复辟以及政体的反复更迭终.而美国革命则"幸运地"遵循共和主义的建国原则,实现了自由立宪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革命后遗落了共和政治所需的广泛的公共领域,作为自由之真谛的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失去了依托,属于社会领域的私人幸福取代了公共精神,最终也失落了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恽代英关于青年教育的实践与论述为依据,归纳、总结了恽代英青年政治工作的思想与方法,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实践人学之构建,实现了西方人学系统中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以"现实的人"颠覆了西方传统人学重思辨轻现实的理论状况.此种"颠覆"并非仅出于书斋式的纯理论旨趣,其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及其现实生活过程为出发点,表达出一种救赎与解放现实的人类的政治旨趣与向度,彰显出追求"人类解放"的崇高精神.理解这一场革命的深远意义,不仅需要注意其对"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的重新规定,更需注重其人学构建的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19.
文艺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和"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创作与理论论争的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的,它有文艺的革命性与革命的文艺性两个最基本的向度,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有相契合之处,且与新的伦理和认知维度绞缠在一起.具体而言:政治意义上的革命实践与具有先锋性的革命文学的艺术探索,均需要同样具有变革性的革命语言能够被民众所接受;中国革命文学蕴涵着一种流血的冲动与新伦理道德建构的理想寄寓;革命作家力图使文艺成为与物质或其他实践手段一样的助进社会改造的工具性力量;有着"Simple and Strong"等美学风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体现了革命文艺界发展新的文学形态乃至艺术本质的精神诉求;以"普罗"作家为主体的左翼知识界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创造未来文化的历史责任,他们强化的文艺阶级论和革命道德观打破了许多传统的审美惯例与接受者的心理秩序.文艺的革命性和革命的文艺性均是"带着镣铐和枷锁"的审美之维.  相似文献   

20.
王林林  双传学 《重庆社会科学》2021,(4):前插1,6-16
政治风险是政党主体在社会革命与国家治理中引致的各类风险要素综合,包括政权风险、制度风险、政局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基本样态."新革命""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信仰,严肃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立场是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防范政治风险的重要经验.新时代防范政治风险须处理好"内与外""存与变""防与攻""治与制"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优化党内生态中统筹国际政局,在减少风险存量中控制现存变量,在谋求防范先手中善用应对高招,在推进风险治理中彰显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