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期间,美英汉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特别的解读。1950-1960年代,他们将“十七年文学”视为瞭望新中国的窗口,文学内容解读成为搜集中国信息的话语活动。1970年代,美英不再如前20年那样置重所谓的“异端”作品,开始较为客观地剖析《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等主流性作品。1980-1990年代初,他们对“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大多散见于他类论著、文章里,一些论者尝试着立足中国语境解读新中国文学,以质疑西方新中国文学论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3.
主题这个术语是从苏联“引进”的。原来的意义不包含思想的因素,仅指把作品所选择、描写的生活材料组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如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拉莫维奇说:“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基本问题,那个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就叫做主题。”他还以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说明“我们并不是把其中描写的现象孤立地感受的,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各个方面来感受的,这个整体就是:新的、社会主义的人的形成史”。这个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就是作品的“主题”。显然,在苏联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则是与主题相联系的另一概念。阿布拉莫维奇在同一论著中指出:“作家不仅提出这些或那些问题,他们,如我们所知,而且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对所描写的事物的主张,用他们所肯定的社会思想来衡量这个被描写的事物。”“解决作品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思想。”(见《文艺学习》195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出发,以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湖北籍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来源。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地理记忆与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时间叙述;地理感知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意识;地理思维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空间建构;时间和空间距离与海外华文作家艺术构想之间的联系。海外华文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与作家的地理来源、地理记忆有很大的关系,浪漫主义思潮与古老的楚地、楚文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极大地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5.
我校《国外文学》编辑委员会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文学》将于一九八一年起公开发行。《国外文学》是一份介绍和研究国外文学的大型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是:研究外国作家、作品和文艺思想的学术论文;各种体裁的古典和当代文学作品以及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论著的译  相似文献   

6.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玉霞副教授潜心五年撰写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继《电影艺术三论》《电影艺术鉴赏》之后的又一部电影学术性论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比较研究"的结题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作序。全书共三十余万字,其中既有宏阔的史论探讨,又有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作之一.所以,已有很多学术论著谈及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写作背景.但,本人认为《归去来兮辞)所蕴藏的文学深度仍然有待发掘.拙作要从“陶渊明家妹”这一从未受到重视的角度,探讨其文学深度.首先要向读者说明,拙作乃是本人研究(归去来兮辞》的第一份报告,只是提出了一个不够成熟的推测而已.希望能够以此为一个起点,今后继续研究下去,将来有机会写出一篇经过严密考证的文稿.此次拙作乃是一篇初步草稿,所以题为(<归去来兮辞>札记》.以下在(本论)中,先确认一下该作品在陶渊明生平中之地位及意义,继而探讨“陶妹”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工农兵文学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的文学作者,而是须取得思想认同的专业文学工作者和工农兵业余作者。他们从事的不是个人的写作,而是工农兵的阶级写作。他们作品产生的动因不是情感动因,而是思想动因。同时,他们必须十分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他们实际上不是创作的主动者,而是创作的被动者。这是由倡导者的政治文学观所决定的。这种文学观的创作主体观,导致了文学的趋同化现象,但又对当时的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同时,建国后的工农兵文学创作主体,也在努力改变创作的被动地位,创作了一批有文化意蕴的作品,完全否定它们是不公  相似文献   

9.
1 人的成长始终伴随着文学的学习,从我们开始倾听第一个故事(不论神话或寓言)起,文学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仔细思量就会发现自己学习文学的时间几乎和学习生活一样长久,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变得狭窄、单调,以至于儿时对文学故事的兴趣随时光流逝渐渐丧失,这几乎可以完全归功于那以帮助我们更快成长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在应试的模式下,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孩子们对文学的热诚,进而将他们对阅读和学习的激情一同吞噬,这完全可以从我所教学的中文系大学本科学生那里得到印证。姑且不  相似文献   

10.
我讲授的是兼含“我性”和“他性”的当代文学。我从多重视角切入当代文学,但不失我的理论立场。我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教书者又是研究者,我以教书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我的讲授重心是文学作品。我的做法是详析文学范型,串讲相关作品,揭示文学范型生成和演化的背景和线索。授体与受体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授体应自觉地以受体为中心。不能强制学生随我的教棒转。诱导比强制好。诱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他们导向课外的大天地,自学,这是我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一这本《选读》,编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部分文艺论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文艺论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学习、研究这些论著,对于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写过系统的美学、文艺学专著,他们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著中虽未明确使用过"东方文学"这一概念,但东方文学却未在他们有关"世界文学"概念或东方社会发展的论述中缺席.文章旨在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东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确东方文学的内涵范畴;论述马克思恩斯经典论著中有关东方文学作品的引用情况,呈现东方文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理论建构中的表现形态及其特征;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中有关"世界文学"思想进行剖析,挖掘隐匿其中的"东方文学"思想观念的意义,进一步丰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思想与批判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讲授的是兼含"我性"和"他性"的当代文学。我从多重视角切入当代文学,但不失我的理论立场。我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教书者又是研究者,我以教书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我的讲授重心是文学作品。我的做法是详析文学范型,串讲相关作品,揭示文学范型生成和演化的背景和线索。授体与受体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授体应自觉地以受体为中心。不能强制学生随我的教棒转。诱导比强制好。诱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他们导向课外的大天地,自学,这是我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打倒“四人帮”,思想大解放。为了澄清文艺领域被“四人帮”,搅乱的一些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捍卫马列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重新学习列宁的重要文艺论著《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倍感亲切。革命导师的谆谆教导如日月经天,照得那伙以“文艺革命旗手”、“理论家”自居的“四人帮”原形毕露。他们的那一套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的“模式沦”和帮八股,显得何等荒唐可笑啊!  相似文献   

16.
陈刚 《南都学坛》2008,28(1):F0003-F0003
近几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借助于新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所做的各种探讨,将学科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其中,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张新科教授新近问世的论著<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汉代文学>便是这类成果中颇富于个性、很有学术价值和思想启示意义的重要著作,总体上看,这部论著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功,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文化,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徐州市各高校的调研,分析了英美文学在大学生中的接受程度和接触方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受英美文学作品中反映西方文化和思维逻辑的典型作品的影响较深,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明代文坛上,李开先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下了大最的诗文、散曲、戏剧及文学论著,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为明代文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明清两代的文学家、戏曲评论家,对他及其作品评论颇多,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为“词坛之雄将,曲部之美才也。”(明·吕天成·《曲品》)  相似文献   

19.
<正> 文学修辞学或文学作品修辞格的探讨固然以文学语言为对象,但其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文学语言的结构安排原则与其种类以及文学修辞格等等,一切一切,都不能不服从于作品整个特定内容的需要。不同时代文学的语言风格,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其特征的内涵如何?某一作家作品为什么能成功地运用某些修辞格,而其他作家作品就并非如此?这些固然是文学语言研究对象,但也决不能离开文学作品整体对象。以上这一点粗浅想法,是我早经持有的;但当我最近读了李森先生精译的古田敬一教授所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以后,我的理解更清晰了。古田教授辛勤搜集了大量对句例句,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概括成若干富于周延和涵盖性的规律,使得我原有的抽象性理解得到血肉丰盈的印证。这就不仅深化了我对对句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也更扩大了我对于作为文学艺术领域之一的“对句”的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20.
老友张克,有志于文学史的研究。早在60年代参加编写《黑龙江文学史》,发现了古代黑龙江文学的空白。于是,十几年中他潜心研究东北古文化,遂有《东北古代文史论集》的论著。此书对地处黑龙江地域的唐代渤海国时期、金代初期、清代初期的文化——文学发展情况的探讨,对这些时期的重要人物、诗人作品的研究;对清代初期东北—宁古塔流人吴兆骞写作成就以及对同期另一重要流人张缙彦文学成就的发掘,颇有创见,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