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2):140-148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2.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5):100-110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3.
王丽荣 《学术研究》2006,(9):113-116
中日近代以来的道德教育目标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本位”的特点,以人为本位的呼声则微不足道。不过,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最终确立了两者兼顾的目标。从德育目标视野来看,在两者共性之中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如君子型与大众型目标、宽泛性与狭义性的目标理解、德育目标层次的笼统性与序列性等。日本道德教育目标中的可取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将近世中日朝“海禁”问题置于“东亚海域”和“文明冲突”两个视角中进行比较,既是一个新的尝试,同时突显了新的意义。在“东亚海域”视角下,中日朝“海禁”呈现共存、互扰和矛盾的特征;在“文明冲突”视角下,中日朝“海禁”都经历了因中华文明而“禁”,因西方文明而“开”。在禁与开的过程中,中日朝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所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由此而引出近世“海禁”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心学”是指近代以来的众多中国思想家和学者把中华传统心学与近代西学“交融互释”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以此为视野研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就会发现,自幼熟读“圣人之学”的青年毛泽东,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力图把中华传统心学里的基本理念进行科学化、逻辑化、原理化的转换,并以此升华自己救国救民的英雄情结、塑造自己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称之为“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本文从“本心”论、“心力”论、“功夫”论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论证。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不仅是他后来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桥梁,也成为他创立毛泽东思想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所以,要构建学术形态的共产党人心学,必须首先在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里找到理论和方法的启迪,在马克思主义原典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心学相结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宇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19-125,159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以"二度抽离"批评现有的宋明理学研究,在历史学界和中哲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文试图从南宋浙东学派的早期领袖吕祖谦在乾道九年至淳熙元年间,就薛季宣《墓志铭》和《伊洛渊源录》的取材问题与朱熹发生的思想碰撞,分析这一碰撞的实质就是南宋前期程学(包括朱熹)在发展中出现了"二度抽离"的动向,而南宋浙东学派则试图扭转"二度抽离",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学术实践,并与朱熹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辩论。本文尽管不认同余著对"二度抽离"始作俑者的认定,但认为"二度抽离"实为认识南宋思想分野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字产生于中国,传入日本作为一种表记方法,记录了日本的历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国都使用汉字,但是汉字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两国的爱用语以及常见的四字成语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现代中国的科学派确实存在“科学主义”倾向的话,他们的“科学主义”倾向一开始就在自我消解着。对科学精神层面的关注,不仅是为了单纯地启蒙,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国建构现代科学体系。此一现实目标影响着他们对科学精神的张扬,求取科学之本,其话语指向,主要针对的是正在或将要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而从任鸿隽对“科学”的理解看,科学的有限性是其基本理念,之所以倡言“科学方法万能”,既是为了维护科学的合法性,也是一种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宣传手段。  相似文献   

11.
蒙学读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启蒙教育开展得很早,蒙学读物历史悠久。日本自平安时代后期开始也出现了本土的蒙学读物。由于它们是在不断引进和借鉴中国蒙学读物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中日两国的传统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由于两国的社会结构、民族传统等都有所不同,它们又体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近代之前教育文化的不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2.
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北方论丛》2006,(2):92-96
在章太炎“依自不依他”之说的深刻影响下,鲁迅等章门弟子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解放主张。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更是积极倡导个人自由,充分张扬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一宗旨。今天看来,他们对个人自由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历史观,反映了他们对封建专制的深入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憧憬。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章门弟子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也不断趋于深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日本建筑文化的源流"、"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和魂汉才'之路"、"日本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可借鉴之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比较了中日传统建筑文化上的某些相异之处,并探讨了相异的内涵,反映了日本建筑文化在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同时,积极寻求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对于我国处于对外开放时期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解放和思想限制的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这一属性就为人们从文本的思想主题出发,进行外在的批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日无产阶级小说是一种事实的关联,也是一种思想的关联。在苏联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各自文学的主题在一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日本启蒙文学的主旋律是从民权到个性权利,韩国独特的历史使其文学的爱国主义线索异常分明;日本“人的文学”偏重于文化层面的开掘,而中、韩“人的文学”则带有浓厚的社会背景与批判色彩,中国尤其如此。日本率先实现言文一体,韩国对语体的敏感关系到民族国家的独立,中国新文学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本民族口语和文语的更替与合一;文体方面也有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7.
田静  曹芳 《学术探索》2004,(4):52-55
对当代中日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造成不同点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为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董文武  孙文阁 《河北学刊》2005,25(6):175-179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有着巨大影响。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史记》研究,都作为重大课题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很大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