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审美的身体不仅是艺术的身体主题,也是日常现实中的身体主题,呈现为身体审美的实际参与性与在场性。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身体更是卷入消费的中心,呈现作为资本和偶像的身体表征,衍生出身体审美的若干误区。建构身体的审美之道,应当秉持客观冷静的反思性态度。在拨开身体审美误区的同时,应当警惕隐藏在审美操控下的身体异化本质,提出构建身心和谐的身体审美之道,有效抵制错误的身体审美意识对身体的规训和戕害。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以视听知觉为其基本的感知结构,并因此构筑了以认知标准和独立性标准为特色的话语模式。环境美学从经验、理论和叙事三个方面对传统美学的感知结构和话语模式进行消解:在经验方面,是以身体的在场和感知联觉颠覆传统的视听感知结构;在理论方面,是以审美的经验论反对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话语;在叙事方面,则是以身体叙事解决传统美学在理论和经验上的沟壑。这三种策略的实质是通过身体的"卑微性"来削平传统美学的等级范式,以建构一种更加平等和具有普遍性的美学。  相似文献   

4.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概述人类创美实践的启始历程之后,结合黎族从"树皮布"的制作,到纺织时代"广幅布"的生产,以及后世"盘斑布"、五彩的"黎单"、"花被"及"崖州龙被"的先后问世,论述黎族在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创美实践中,所创造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思潮史》及4卷本《日本文学史》,是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史研究中代表性、集大成的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突破了作家作品论的模式,具有可贵的革新意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日本文学史》作为迄今仅有的中文版大型日本文学史,资料丰富,填补空白.但在文学史基本概念、术语的确立、理解、界定和表述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文学思潮”的界定,对西方文论中“写实”、“浪漫”、“象征”等文学概念与日本特有的文学思潮概念之间的对接,对“诚”、“幽玄”、“寂”、“粹”(意气)等日本文学基本审美概念的阐释,对日本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界定及不同性质的理解等等,都留下了可以再加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特别是在日本文学中的描写和表现,是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环节。《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疾病基本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疾病状况,但该书对疾病的描写并不是从医学的理性角度,而是从美学的角度将疾病加以美学化,把寻医问药这一过程加以风雅化。所以治疗疾病基本排斥了医药途径,而主要依靠佛教的加持祈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服用汤药,并对中医药的名称作了美学化的处理。《源氏物语》描写贵族女性的病弱之美,含蓄的语言淡化了疾病带给读者的恐惧感,反映了平安时代日本审美文化、感性文化高度发达与理性文化极为微弱之间的矛盾和文学作品中宗教、美学与文化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8.
道教美学审美论以"道—美"为美的本质,以美丑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道法自然"的审美原则、"得意忘言"的体悟方式为美的特征。自始至终,道家之"道"都是道教美学审美论的思想之母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魏晋南北朝的审美动力说袁济喜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嬗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文的自觉。这种"文的自觉"集中表现为对审美动力的新的认识。所谓审美动力,是指审美发生的动机。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与认识不同处...  相似文献   

10.
人生论美学揭示了人生与审美之间相互建构的人文关系:人生是美或者审美的前提,美是人生的一种升华。这既是美学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特定审美需求的体现,其时代诉求就是美学朝向人生的回归。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论美学理应成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学向人生回归的路径之一。人生论美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启示,既在于从现世人生升华出审美胸襟,更在于以审美胸襟纯洁化、高尚化了的人生态度去观照现世人生,从而确立起主体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张宝贵 《社会科学辑刊》2023,(3):172-180+239+241
体育之美自该向身体探寻,却非落在姿态、动作、力量等固化因素上,而是聚焦于身体行为的整体过程,里面的每个因素都有贡献。但这个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功利性的,目的止乎于行为本身,历史上附加给身体运动诸多的宗教、政治、民族、经济等功能,均与体育之美无关。从另一方面看,体育又与众多生活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职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外部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科学方法,完全可以内化为身体行为的动力,合理开发和展示身体之美,避免随性无度。多考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生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不仅可以丰富体育之美的质涵,还可以将这种美延续到运动员其他生活领域,从而克服职业体育的片面性,接近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韩小龙 《兰州学刊》2008,(10):172-175
悖论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它可以由逻辑术语提升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而与美学合流成为悖论美学。纵览中西美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美学悖论:“美的”未必是“美”,形而上的美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当下感性化的审美文化泛滥,对“美的”现象执著追寻,必然导致对“美本身”思考的缺失,从而失去对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解决此悖论有效的途径是将“美的”现象“去功能化”.从而渡过物欲时代的审美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3.
《诗经》时代对男女两性的品貌审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标准:男性美表现为孔武有力、丰满富态、有威有仪、从容不迫、有仁义君子之风;女性美则主要表现为仪态娴雅、丰满白皙、巧笑美目.当然,由于上层贵族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不同,对美也有不同的理解与追求.《诗经》时代的品貌审美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浅论电影“暴力美学”的美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美学”一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漫画、游戏等领域,它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然而,“暴力美学”到底是不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它到底有何功能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电影暴力美学本身有它的美学功能,“暴力美学”有助于人类内在暴力冲动的疏导与宣泄、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快感和审美愉悦,同时,暴力美学也满足了人们追求刺激、享受“美感震颤”的心理需求。最后,暴力美学可以满足人们的窥视和好奇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相似文献   

16.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18.
与同时代思想家相比,庄子技艺美学思想的首要特征是具有系统性.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技艺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来自经年累月身体实践的专门知识;二是将"技"与"道"相提并论,认为"道进于技""技兼于道",二者在审美层面是相通的;三是身怀绝技的人对"道"是有自觉性的,可以"技中见道"以"道"观"技".庄子对技艺与工匠的认知,触及了工匠精神的内核,即理想型的工匠必须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艺本身,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进而保全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成为精神自足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姚丹 《船山学刊》2012,(3):91-95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论。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问题。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即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它一方面阐明了有无的相生与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说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虚无为本,对中国艺术创作中崇尚虚境的审美理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了实现对"虚无"的道的体悟观照,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也是后世主张虚静的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