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志敏 《兰州学刊》2011,(11):158-164
人类的根本需求和根本本能是"生存";这决定了人类的根本价值立场,即"生存"。为了保障"生存",各个人类群体以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体系包含三类基本文化关系,即个体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体对这三类关系有不同的规范。西方文化以哲学、科学和宗教一方面务虚地追问生存的意义,一方面务实地改善人类的生存境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不如西方深刻,却务实地创造了延续时间最为长久的"生的文化"。"生的文化"以"生存"为绝对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自己的生"与"后代的生"、"肉体的生"与"遗传的生"等基本理念构建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对于东北胡匪都有精彩刻画,其中端木蕻良的匪色想象尤为典型。东北的"胡子精神"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力量被注入了时代的宏大主题之中,从端木笔下对于匪色人物的想象,可以看到他对于匪性文化心理的理性认识,他着眼于文化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展现农民对于命运的不屈和抗争。他努力将匪性引入对种族发展有利的正途之中,希望嶙峋桀骜的匪性变成有利于种族发展的健康人性,并在民族危机下由顽铁淬炼成精钢。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化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作用韩民青山东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目前,对文化在哲学层面上的探讨日益深入.其突出的标志是把文化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终极性的问题结合起来,充分揭示文化的蕴涵。在本文中,我试图在"人类与文化"之中再加上一个"自然"的因...  相似文献   

4.
(一) 在台湾“乡土文学派”的作家中,王拓是一个后起之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台湾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提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寄托了新的希望。作品发表以后,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读他的作品,容易使人想起台湾社会中“贫困的,强大的,为每分钟的生存而喘息的”下层人民的世界,使你感受到“作品中那种赤裸的,粗糙的,强大的迫力,”感受到现实主义艺术的魁力。王拓,本名王紘久,一九四四年生于台湾基隆市的八斗子渔村,家庭出身是贫苦渔民。他家的祖先是从大陆迁来的,到他父亲已是第五代,均以捕鱼为生。童年的王拓生活贫困,他曾这样回忆过往事:  相似文献   

5.
刘同般 《兰州学刊》2011,(12):181-183
刘震云在新世纪以前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左"倾政治挟持下的"英雄情结"进行消解,但是又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柔"性挣扎,"韧"性突围。对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意识进行历史与现实交融性描写。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写出了人性中的劣根和劣根中的善良,但表现历史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互相融会贯通,还有一段距离,也是他在新世纪需要完成的终极性目标。  相似文献   

6.
50年前一个16岁的江南少年,缘起对他域、他民族音乐的喜欢,投身到一个他文化的空间,和谐地走过了一个个人从个性文化到民族文化,再到人类文化成长、成熟的螺旋阶梯式超越与融涵的历程,造就了具有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传奇人生。在周吉逝去三周年之时文章拟就此角度反观一二,以为纪念,也希望能激励当代中国各民族文化工作者更加自觉地以"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涵超个性、族性,努力创造"个性、族性、类性"统一的人生,将有限的生命献给全人类进步的世界历史性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7.
东西小说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其浓郁的荒诞色彩。从小说主题、情节和语言等的荒诞性来看,这种荒诞性其实有着真实的一面,彰显了东西对于当今人类真实的生存困境以及存在本质的关注。东西对于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充满着终极关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精神向度以及独特的叙事伦理和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发展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个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现实,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价值反思与价值批判,揭露出工人阶级的异化情况。从价值哲学维度加以分析,在异化劳动这一"人的解放"的缘起基础之上,他将无产阶级视为"人的解放"的主体,最终主张"人的解放"是要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这可以为处在价值困境中的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种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9.
本文聚焦毛姆作品中拉里、斯特里克兰德等游移的他者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分析毛姆作品中的异质文化对人物内心造成的冲击。面对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等人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动荡与空虚所带来的窒息、孤独与异化感。为了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超然物外,他们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厌弃和对"他者"文明的景仰,逃离西方本土文化、进入异质文化中寻求灵魂的栖息地,却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文化中游移的他者。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文化边缘人不仅体现了当时部分欧洲人对"他者"世界的向往,同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作者为逃避西方文明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尝试。  相似文献   

10.
反思南非的殖民和种族主义历史是库切小说的基本主题,他的作品往往在若隐若现的历史场景中勾勒人物的命运曲线,描画人类的生存境遇,拷问人性的救赎之路,从而显示出普遍性的意义。综合来看,库切的小说创作主要受到个人文化身份、南非历史与现实和欧洲传统等三方面的影响,这可以看做库切小说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郭素琴 《理论界》2012,(3):85-87
21世纪出现了很多全球问题,生态危机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人类生存的这颗地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越来越多地人意识到需要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给于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等一时间成为备受关注并频繁使用的词汇。在学术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各种生态理论也应运而生,其中也包括生态神学。托马斯.贝里对20世纪的生态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生态灵修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生态理论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肖凌 《北方论丛》2011,(5):38-40
勒克莱齐奥在创作中对理想国度的营构,使他的作品文学意蕴既具时代特征,又具人类永恒主题。《乌拉尼亚》等作品中的理想国度、天上的国度,都是以文学的理想国,表达对人类生存之路的诗意追寻与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张德元在《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当前农村的贫困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农村贫困蔓延,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研究焦点。然而人们在研究农民贫困问题时,更加关注的是农民的收入贫困,而忽视了农村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这一事实。他认为,农民收入贫困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正是农村人文贫困加剧了农民收入贫困,体制障碍才是农村贫困的根源,即农村的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农村的制度"贫困"更重于经济贫困。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井盐文化是以井盐为载体,以井盐的生产、贩卖、使用为中心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形态。川籍作家陈铨出生于上世纪初一个"因盐城邑"的古老县城富顺,富顺在一千多年的井盐生产中积淀下的井盐文化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心理、认知等方面。井盐文化中的重教化使陈铨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大学教授,同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铨又以自己的故乡富顺为地域背景,创作了《天问》和《彷徨中的冷静》两部乡土小说,并在其中展现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如环境、题材、主题表达的"盐味"。为学术界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深远影响方面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司马攻少年时代受中国文化的哺育,定居泰国后又得到泰国文化的熏染。这种独特文化背景,使他既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了汉同感和归属感,又对泰国文化滋生了感情U融汇,因而他的作品“能从一种历史跨度和人类文化视角去审视泰华社会的现实生活即从一种历史时空、地域环境、传统民俗呼揭示人的生存景况和人生世相”,①从而林成了别具风采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我的文字只是我心灵和意识的流露其中有很多篇是写我过去的往事,是属于怀旧的文字”。②诚如作家所言,他的那些“怀!日”的作品大都写得感情真挚、悠远线长,以质朴的笔触表达了…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精神脱贫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 ,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知识水平及能力 ,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至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 ,是一个意旨人的追求、信念的价值理性范畴。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人群中 ,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文化教育的贫困和发展能力的缺乏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观念的陈旧落后导致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因此 ,通过文化建设 ,消除精神贫困 ,是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首先给予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是社会各行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有剩余人力物力投入并发展其他行业,然而社会文化对处于基础生产链的农民却充满了贬斥,这种贬斥广泛体现在语言、文学、文化作品中.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作品,尤其是针对那些充满了负面农民形象的作品,要提倡批判地阅读,提倡反思意识,为传统作品解毒,同时更要防止滋生新的他者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都是人的存在,也是人生存状态的体现.现代社会在转型,文化在变迁,然而人们却迫切地企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际,怎么能使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怎样存在着.社会文化之所以转型、变迁,是因社会、文化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平衡.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序-无序-有序的过程,社会文化转型、变迁是处在"无序"到新的更高的有序阶段.在转型、变迁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和谐吗?社会文化的转型、变迁,新的文化生态的构建,人类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生态时代,文化生态时代将是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9.
行星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金齐  计彤 《北方论丛》2005,1(6):129-132
21世纪,人类社会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与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和困境."行星意识"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存时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学会全球性思考,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延续.所以,进化出"行星意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文化自觉.而中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恰恰表现了承担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行星意识"和时代责任,说明节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不浪费和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更重要的是节约体现了一种人类文化安全意识和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李媛君 《殷都学刊》2008,29(3):121-124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对这位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措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