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全面考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从相对宏观的整体角度去审视。本研究基于省域空间"三维视角"———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结构空间和资源要素空间配置三个视角,以重庆市为例,发现重庆市资源城市多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周边和渝东北翼地区,经济总量过多集中于发达都市城市圈,要素资源空间配置也反映出向发达地区集中的态势。这反映出资源型地区经济欠发达和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省域空间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设计,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从劳动收入分配视角研究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配置能够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劳动收入分配对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受到数据要素配置门槛作用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后。基于此,提出完善数据要素配置体系、优化劳动收入分配机制、制定区域差异性发展方针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配置水平,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效助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者改变旅行方式、带动旅游地区产业的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的因素包括政府、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意愿;客观的因素则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低碳旅游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三种发展模式.推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应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建设、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意识普及和政府角色准确定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刻画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价格的空间分布,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价格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扭曲现象;(2)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层面,资本和技术要素价格对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数据要素价格具有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要素价格具有负面影响;(3)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层面,数据要素价格对东中西地区具有积极作用,技术要素价格对中西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政府可通过升级传统要素、发展新要素与分区域改革措施来完善要素市场。  相似文献   

6.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类粮食作物TFP进行测算,并在构建要素错配指数的基础上,对单位规模土地上投入的劳动、机械、化肥和种子等4种要素错配对粮食作物实际TFP增长率的影响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7年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平均为2.24%,有效TFP增长率约为0.73%;狭义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对TFP的提升作用在增强;劳动投入过度比较突出,是引发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不优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要素错配程度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对要素错配的敏感度要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1995-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整体较低,距离最优前沿面尚有近50%的改善空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较低,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动特征:一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在不同空间上呈现特定的规律:东部地区按二次曲线规律增长,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按线性规律增长。二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空间差异性呈线性收敛趋势,而东部地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都按二次曲线规律收敛。运用技术无效率函数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空间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制度变迁、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空间变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对各区域提升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新一轮城市化运动,正由"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向以产业升级主导、城市空间集约的"精明增长"型城市化转变,城市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又因城市的集约化而进入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期,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型动力系统。"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江苏要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等大战略,让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扩张,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互动、共融之势,促进空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服务经济体系的形成,探索出一条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江苏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产业地区性集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结果。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供应、技术外溢是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市场因素。对中国 2 8个制造业地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产业向地区集聚的特征已十分明显 ,并呈强化趋势。尽管不同产业的地区集中度高低不同 ,但东部沿海地区在大多数产业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胶东半岛已成为电子、家电、纺织等产业的全国性生产集聚中心。产业地区性集中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产业地区化对政府正确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系统梳理人口迁移规模、人口迁移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规律。采用耦合模型测算1992—2012年我国大陆31省相关变量的耦合度,实证检验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耦合机制,考察人口迁移模式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推动了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变,人口跨区域流动从过去大规模向东部地区迁移转为向多个增长极迁移;同时,受到人口承载压力的影响,东部地区偏向迁至省内的趋势有所逆转,人口向省外迁移的迹象加强,但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对东部迁出人口的吸引力仍相对不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与东部人口偏好区域内迁移的现象并存,表面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实质则体现了在各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及区域间产业转移背景下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有序迁移。  相似文献   

11.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微观企业视角,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资源利用、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3个方面,探究具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整体上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约14%;对企业主体而言,规模越小、所属行业土地依赖程度越高,则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越明显;分区域来看,东北及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东部地区。进一步从中介效应看,该改革可以通过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资源利用机制并未发挥显著作用。综上,继续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并着力优化土地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9.8%的持续高速增长速度,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传统动力表现为:从需求角度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带动,从产业角度看主要依靠工业带动,从地区结构看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带动.进入“十二五”(2011-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出现一定衰减,新生动力加快孕育成长,新旧动力正处在转变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需求动力由投资出口带动逐步向消费带动转变,二是供给动力由要素规模扩张带动向质量提升带动转变,三是产业动力由工业带动向服务业带动转变,四是区域动力由东部带动向协同发展转变.即将到来的“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新旧动力转换态势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配置的格局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农村增福,而且关系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与和谐社会机制的构建。以“三种流转模式”演化的最新地理与经济特征为对象,并以政府主导型的演化机制为主线,重点分析有利变量与不利变量对具有“大跃进”特征的政府主导型演化趋势的影响,最终得出土地流转未来格局是:政府主导型短期扩张难以替代长期衰落的趋势,农户主导型短期停滞并不意味长期衰落,集体主导型依附特征将随政府主导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中介性等特征,我国县域特色经济有资源开发主导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中心城市带动型、外向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一县一产业"主导型和产业转型型等几种模式,资源循环的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机理在于其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新型工业化以及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要素流动模型对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与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并以中国283个城市为样本,对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本地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促进本地产业向外地区转出,而不利于产业从外地区向本地区的转入;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促进产业从外地区向本地区的转入;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环境规制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影响更加明显;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率,进而影响产业转移;企业利润率对产业转移存在门槛效应;环境规制对大城市产业转移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刘慧 《调研世界》2012,(8):11-14
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且“西高东低”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区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实现经济的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期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产业转移,前一期当地产业比例较大,其后产业转移受到的促进作用也较大;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均对产业转移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部城市受到的促进作用略高于中西部城市;要素流动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不仅受到内、外循环和双循环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产业转移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产业转移具有空间相关性,产业在空间上倾向于向产业转入较高的城区转移。为此,我国在政策上应进一步加快推动内循环,促进外循环,关注要素流动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分配要素资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中国31个省份的287个城市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划分,以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区域以公共品和房价为代表的地方性投入要素对不同产业产出水平和生产率的影响,反映了产业生产函数与区域自身特征的经济状况和空间联系,为观察产业转移可能的区域分布演化趋势提供了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无论在第二产业还是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地方性投入要素对生产率能够发挥正向的经济作用,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尽管处于逐渐改善的状态,但在生产活动中的显化和活跃程度还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地方性投入要素仍难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的提升,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产业配套平台搭建仍需更多市场导向的机制准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有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通过引入修正显示性优势指数和修正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表明家具产业存在着由东部地区向四川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通过构建家具产业转移的模型,表明家具产业向四川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川地区较低的工资和较大的经济发展规模,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等构成了阻碍因素,为承接东部地区家具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家电产业集群的升级,既是我国产业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家电产业寻求生存、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以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为例,运用钻石理论对其内部的“钻石要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相关支持性产业的配套措施、发挥产业集群分工优势和规模效应等作法,不仅验证了钻石要素在集群范围内高效互动及最优配置对产业集群的内生性作用,也为我国其他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普适性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