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爱国、理性的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激进、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则阻碍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今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理论核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包容性、共识性和崇高性的理论优点。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是由诸种相互关联的“力”所构成的聚合体,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本质指向,具有内生性与外推性相融合、稳定性与发展性相伴生、导向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生成的思想基础、精神基础和现实基础。以思想统合、利益认同、理论深化和实践推进的方式实现其引领力,并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视觉文化建设、打造国际话语权等路径,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相似文献   

3.
反思精神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是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参照和重要力量源泉.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反思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培育反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验"探讨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价值观、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等精神变迁与状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基本内涵、研究对象、研究特征来看,"中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很多共同之处,借鉴"中国体验"研究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应在建构主体、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实现微观化,关注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变化,重心下移,建构领域微观化。所谓建构主体微观化,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按政府公职人员、农民工与产业工人、教师和学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进行群体划分,通过关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人来采取不同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所谓核心价值理念微观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各个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如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完整强大、意义明确的话语体系,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字,对文字的解释与运用构成了我们的日常话语.进一步讲,文字体系始终在凸显、深化和强化着话语体系.我们如何将国家长期形成的文字体系融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建构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汉字书法最具特色,它作为我国文字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深化和固化中国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中国书法的内在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吻合,凸显儒家文化,符合实用主义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将书法之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将书法之精神以新的文本、新儒家的话语表达出来,将书法之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相结合,即通过书法情境、书法作品、书法实践、书法文化来带动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形成.  相似文献   

6.
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原理,正确理解当代军人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及其重要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问题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经典表述,发挥当代军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当前高校校园面临文化取向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信息传播方式广泛化的冲击,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师生行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主要有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分歧原因主要是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们要凝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其具体表述就应该能够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世界性、人类性和普世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3个倡导”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融贯性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要件。在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均主张规则之治,且都追求善政善治,二者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二者功能相似、结构互洽,价值要素相互涵摄;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均能实现积极互动。这些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具有互融共通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了新的 发展思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感动中国"的新视角,揭示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核: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论证了"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处历史方位与时代主题、思想渊源与开拓精神及思维基点与指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基于"感动中国"视角下挖掘出的深刻价值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得到检验尺度、参照榜样及路径导向的有益启示,关注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以及加深对社会深层的挖掘和探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明决策,需要具体的方案和手段予以实施。从国家和社会的整合意义看,宪法的功能就是为公民树立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宪法教育之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的价值和功能。宪法教育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公民心中扎根、为重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信仰、为培养一代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合格公民以及为人们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激励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强宪法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追求价值多元化趋势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价值实践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继承者,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对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面临的挑战在于多元化社会思潮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导致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淡化和社会认知错位,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应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奋斗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形成基本道德取向和道德准则,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出彩机会的奋斗基石.  相似文献   

14.
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现代西方社会形成了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集体主义、实事求是,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现代化就有了一个“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认可。  相似文献   

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而倡导契约精神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举措.二者的要求与内涵存在一致性,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实践和宣传,深化大学生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性培育.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伟大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资源,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载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见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源泉,在新时代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乡愁里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道德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美好记忆的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赋予乡愁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使乡愁成为当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深厚源泉,让人们在记住乡愁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精神是当代中国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和内涵实质。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重塑,应当在思想层面进一步深化,在具象化价值观时,应当注重大学生的显性行为方式,更应考虑隐性的学生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生成和转变,才能构建大学生在理解"中国梦"精神的前提下,自觉形成价值观重塑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国际格局之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安全的维护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在此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防止出现将"马克思主义"标签化的错误倾向;以开放的胸怀,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出发,批判地继承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人的社会性作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和彰显,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共同
遵循的一种价值追求、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鉴别美丑的规则。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集中、稳定的表现形式和
载体就是大学精神。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但都
必须符合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涵,同时要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出贡献。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可以尝试从三个层面来重新界定和理解大学精神的意涵。大
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要在“四个融入”中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南石油大学的大学精神是“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这一精神是学校在半个多世纪
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练和传承下来的,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形成期三个阶段,是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
值导向等元素的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晶,其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