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故事的电影。影片从十四岁学生书娟这一女性视角出发,通过书娟的回忆来讲述沦陷南京城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电影一上映,好评如潮。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成功是文本和叙事的成功。在叙事策略上,匠心独运的女性叙事范式,传递着人性的淳朴与美好。影子情节彰显了对人性内涵的终极关怀和高度礼赞。影片在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叙事范式中,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人文思考中,又赋予了影片更深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引发的争议中,“情色”是一个关键词.须知,并非有关“性”的叙事就等同于“情色”,“情色”的关键是男女性关系中女性人格的异化.在影片聚焦于“性诱惑”与“性暴力”的叙事中,女性身体意象呈现为丧失了主体性的男性欲望化对象.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其女性主体意识的弱化缺失正是“情色”生成的主要原因.女性身体在影像中的欲望化表达是由男权中心文化的视点所决定的,对《金陵十三钗》的剖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所置身的文化环境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与批判力.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作为一位“多产多奖”作家,善于运用多变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得其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而在她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充斥着大量的语言变异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矛盾表达变异方面。多种变异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审美特性,也显示出她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与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金陵十三钗》为例研究其变异修辞特征,透视其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关注普通市民、女性对战争的贡献,通过表现战争对众生的洗礼,揭示了"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人性"。但在另一方面,它却结了一个扣子:它反对一种压迫,却忽视了另一种更隐蔽的压迫;它表现了种族战争,却忽视了性别战争。其隐性主题一言以蔽之:贞操保卫战。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批评方法,解读了保护良家妇女的"温暖"故事中的"残酷",以此解剖历久犹存的性别文化及其对女性的压抑和宰制。  相似文献   

6.
《金陵十三钗》由于有国外演员的加盟,便有了有英文原声和中文原声,因此涉及到中英文的字幕翻译。为了能够被目的语观众很好的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翻译策略,如缩译、补译、特殊字体,以及归化等策略。本文拟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研究《金陵十三钗》中字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深入两部小说的内部,细致分析它们的开头、叙述者的设定、语言和叙事上的特点,在比较和参照(西方二战题材的“创伤小说”)中,揭示两者背后的思想潜设与伦理指向,对它们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人物与情节的变化都非常大。电影有三个关键的变动,体现在对战争场面的铺陈、入殓师约翰与玉墨的恋爱、演绎数字"十三"等几个方面。为了使改编尽量真实可信,电影围绕这三个主要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叙事视角、语言、人物、情节、道具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变换。有的改编较成功,有的则难以令人信服。电影的改编,大大增强了对战争、性爱等元素的渲染,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传奇,煽情效果更强,有利于票房收益,但是艺术价值则远逊于小说原著。  相似文献   

9.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被侮辱受损害的妓女形象——羊脂球。玉墨是华裔美国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中着力塑造的秦淮河畔娼妓领袖。笔者发现两位作家都多次涉猎娼妓题材,不论是男性作家莫泊桑站在"他者"位置塑造的女性形象,还是女性作家严歌苓发出的对同类观照的声音,对"女性的伟力"的探索,均展示了在一个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来自于一群特殊女性的牺牲,由此而完成的对俗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文革叙事的前期与主导模式,是以"伤痕"、"反思"、"知青"小说为代表的族群性苦难叙事与悲剧模式。《黄金时代》则不同,它更多汲取了鲁迅《故事新编》所开启的狂欢传统的营养,突出表现为个人化的身体叙事和荒诞的悲喜剧模式。小说以看似乖张、非理性的狂欢化形式,寄寓了高度理性的历史与人性反思的内涵,开"另类"风气之先,堪为新时期文学文革叙事"油滑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反映战争悲剧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拜托了对战争本身的简单再现,而更多的描述了战争中弱势群体的抗争,集中张扬了人性的光芒带给中国观众的是极具震撼的视觉感受与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12.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3.
金陵十二钗     
《金陵瞭望》2011,(28):78-79
“金陵十二钗”纪念邮票 此版邮票由中国集邮总公司于2010年9月审批通过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印制.全国限量发行5000版。邮票由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管峻亲自执笔,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精心设计.立意高雅画工精美,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新近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记录南京大屠杀史事的上乘之作,它不但回归历史再现了个体经历死亡的现场感受,而且超越现实传递了民族理解生命的价值认同,可谓启迪未来、建构人类表现苦难的历史诗学,体现出在生命的叩问中反思灾难的美学创意。  相似文献   

15.
《金陵十三钗》因其典型的当代中国价值指向与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深刻背离:十三钗的舍生取义不过是偿还欠付的道德交易,自下向上的价值运动方向与"值不值"的价值权衡呈现出典型的东方价值观的世俗功利性,这些注定了它将被奥斯卡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新作《金陵十三钗》的主题展示了边缘与反抗、仇恨与宽恕、谵妄与救赎三种精神向度,作品通过将女性置于极度苦难的绝境中来表现作者心目之中的"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叙事艺术特征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艺术在《诗经》中体现充分、反映显赫。本文从《诗经》所特有的现实主义诗风主题追求 ,以及叙事艺术的结构模式在《诗经》中体现两方面对叙事艺术特征进行阐释。也就是在题材和体裁两方面进行阐释 ,在题材上 ,表现出反映社会政治、人事、婚姻、爱情等方面内容。在体裁上 ,主要表现方式体现在叙事的抒发型、情节型、记实型这三类诗歌中。勾画出了叙事艺术在《诗经》中的轮廓 ,总结了叙事艺术在《诗经》中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金陵十三钗》的复调形态有两种:第一种为叙事视角在作品中不经意的变化所造成的复调;另一种为严歌苓自觉的双性同体的诗学意识在作品中娴熟地应用所造成的复调。前一种由书娟和“我”的两种视角构成.后者则由书娟和“我”的两种声音生成。作者在小说中灵活地运用了未成年少女书娟的视角和成年的“我”的视角双重叙述方式,使文本在叙述中呈现出一种复调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支持中国抗战的长篇小说,《龙子》不仅是对日军暴行的揭露,也是对一切暴力的反思。《龙子》自觉透视战争背景下民族意识的觉醒与高涨,冷静地揭示民族主义扭曲发展对人性的伤害,并从人道主义的高度思考民族主义的走向。这种观照战争的视角充分显示了赛珍珠独到的眼光和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