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哲学学科本性是反思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为社会发展提供形上的评判和规约理论。在学术发展史的视域中,道德哲学源溯于以描述为特征的伦理学,但学术研究上两者的混同使用,尤其近代道德哲学研究路向的改变,使道德哲学研究失去了本性色彩。现代社会中面对经济理性的膨胀、人类精神家园的失根,道德哲学研究应重新回归本性——关注社会生活和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安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节约型社会通过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业生态化要求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和能源高效利用,来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阐述了工业生态化的理念、节约型社会的本质,浅析了工业生态化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并进是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建设亟需"生态化"的理性考量。以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为例,现行水资源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寻求制度更新的基本路径。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并治、供需平衡、整体性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又是制度创新所应把握的根本原则,生态现代化的根本诉求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的合理化安排,最终达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一种文明模式,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在生产方式上的进步,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文明,突破口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人类价值取向需要发生转换。学术界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方法和基本措施形成了六大代表性的理论:三个平台说、机制建构说、多层次发展说、注重理念说、生态主导说、"五力"模型设想。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然维度上,以存在为本体论意义的研究路向遭受了多方面的诘难,因为这种研究范式容易导致本质与现象、存在和价值等关系的割裂。以观照人类安身立命的价值为本体论研究的路向应是现代语境下本体论研究的应然出路,这是本体论哲学研究的本性所致,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也提供了历史性佐证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昆笛 《江淮论坛》2013,(4):107-111,100
行动者只有在不断出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理论价值。在"出场学"的视阈下,行动者脱胎于主体,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吸收"动的天人合一"提供的强大动力,同时又将中国古典哲学的境界论融入如何妥善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中,最终实现从主体向行动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李聪 《理论界》2013,(1):84-87
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上个世纪8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所形成的"视界融合"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动力。"总体性"是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总体性"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无极,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使思辨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总体性",其特质在"交往";而卢卡奇则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思维方法,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而对这种路向进行比较的最大意义就是能再次为当前处于多元精神冲突中的改革困局提供思想上的点燃作用。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及其价值观前提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各种“风险景象”的出现 ,彰显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的迹象。由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来临 ,使各种“风险”问题日益突出。西方学者在阐述风险社会的根源时 ,主要是从两条路径进行的 :知识论路向和实践论路向。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风险社会产生的文化根源 :人类生存方式的价值观预设的失误以及对这种价值观批判和反思的风险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必须走生态化之路。工业生态化是21世纪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王东探讨了工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GraedelTE说明了工业生态化是一个从低级、高级到顶级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王莹瑞从绿色技术创新和副产  相似文献   

10.
郭象认为,在没有人为作用条件下,每个事物的本性都会自然实现,世界将会和谐完美。《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自然"概念,也正是强调要按文章(文学)的自然本性来认识文章(文学)、来从事创作。在刘勰看来,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社会的事物,都有其自然本性,人们只要任其本性之自然发展,不做违反事物自性的(即人为的)事情,事物就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刘勰的自然概念深受郭象的自然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是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动力不足、技术制约和融资瓶颈等问题,必须转变思路,拓宽视野.文章认为,应该加强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组织和规划,提高转型的成功率和增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把握好产业转型方向和模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机制,深化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实现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学知识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俊立 《齐鲁学刊》2005,(2):121-124
人们对科学知识本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 学的理论体系来看,人们对科学知识本性的理性认识,已经发生了从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论到历史主义的科学知 识论的历史演变,现在正从历史主义的科学知识论向建构主义的科学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免费师范生受个人意愿、教师地位、政策限制及培养机制等众多因素困扰存在"内—外冲突",使从教意愿呈现出明显的"知—行冲突"。为此,应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优化政策与制度设计,让师范生成为大学生向往的身份象征;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克稳 《船山学刊》2012,(1):112-117
以往对荀子"性伪论"的解释有简单化倾向。"性"就是指自然的本性,"伪"就是"人为"。但荀子文本中另外几个重要概念如"情"、"欲"、"心"、"天"等与"性"密切相关,而且"伪"的内涵还包含了"修"、"文"、"学"、"养"四个相关概念。荀子"性伪论"思想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亦即荀子对人之认知本性与后天践履的强调。这使得荀子"性伪论"思想突破了其政治学——伦理学的范畴而通向美学,集中表现为"欲——乐——礼"三者的游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境域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的转换,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制度文化的路向,从程序化、标准化、理性化为特征的一元性企业制度文化,转向以凸显企业家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创新价值为特征的差异性企业制度文化。实现路向的转换,需要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角度,推进以企业家产权制度为中心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企业家团队差异性制度文化和企业创业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经济是对工业文明经济的扬弃,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经济以生态化技术体系为支撑,其发展呈现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征,具有创新性、扩散性、协同性、高效性、先进性和艰巨性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及其道德形态的批判、审思中出场的,彰显了马克思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及其伦理意识本然形态的探索,对其实然形态的解构和对其应然形态的建构,进而集结成三大伦理形态:在意识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了实践的空间生产意识形态批判伦理;在经济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空间生产中资本运作过程,提出了商品批判伦理;在社会现象形态方面,通过批判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创立了唯物的社会空间批判伦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生产批判伦理在当代再次出场,并进而形成了三种出场样态:空间生产过程批判、景观生产机制批判、消费—符号生产模式批判.  相似文献   

18.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建设,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和主链条。本文通过剖析"两型城市"建设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了"两型城市"建设的框架设计;从建设内核、基本设计、行动策略及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城市科学规划与引导、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新型城市化道路及改革创新等"两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通过对文化、商务、语言以及具体场景交际规则等语境因素的认知,形成主体自身适应于交际活动进行的情感、态度,以构建恰当的语篇和恰当地理解语篇作为具体行为方式,从而推动整个交际活动的进行。交际主体作为实践主体,必须有实践能力,这是"行",主要表现为构建和理解语篇,进行交际;而其"行"依赖于对交际环境信息的认知,即"知"。良好的"情"能形成正确的"知",二者共同构成"行"的前提条件和实施基础,"行"是"知"和"情"的体现过程,也是体现的结果。"行"能够通过交际主体间的互动,积极作用于"知"和"情"。  相似文献   

20.
花鼓灯灯歌作为我国民歌的特殊形式,它的审美意象是挖掘花鼓灯艺术文化特质的重要凭藉.灯歌意象以丰富的审美内蕴和独特的组合规律凸显了花鼓灯在艺术整体上的刚柔相济、刚胜于柔的风格特征,体现了花鼓灯文化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而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