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发现现存各类宋濂文集中均未收录的三篇文章。三篇佚文是:《唯庵然和尚语录序》,载于《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载于《恕中无愠禅师语录》;《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载于《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三篇文章均发现于僧人文集中,其对研究宋濂与佛学、宋濂与僧人的交游以及宋濂全集的编辑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慧宗果禅师是宋代临济宗著名禅师,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在其生前及去世后,有多种版本的语录存世.本文概述了<大慧语录>的编辑情况,分析了<大慧语录>的别本、选本、全本三种型态及其相应的著作.文章最后描述了日本所藏汉文佛教文献目录中关于<大慧语录>的记载情况.  相似文献   

3.
铃木大拙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禅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禅师.他所弘传的禅佛教思想被称为"铃木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社会佛教及禅宗的传播和发展.铃木在向西方主动弘扬禅佛教的同时,强调了东方思想的优越性;他所阐释的禅佛教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佛教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禅佛教研究;"铃木禅"在积极与西方思想会通的同时,也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录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语录体的产生,至今仍然存在着盲点或误区,且多将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和宋儒语录混淆。实际上,三种语录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春秋末期私学兴起,受巫史记录传统和“述而不作”观念影响,孔门弟子遂将教学内容形诸文本,是为《论语》;唐代禅宗沿袭印度佛教教学方法,以语言文字为方便法门,故而模仿结集,采用散文、韵文相间的佛经体裁以总结禅师生平言说;宋代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兴建书院以论道,再仿照诸子语录而记录师徒问答。语录体乃中印文化传统既分头独立发展、又最终撞击融合的结晶,体现出中印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5.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四川著名高僧,临济宗传人。他的教化与行持紧扣禅宗"直指心性"的宗旨,以"识心为本"的心性禅著称。他坐化圆寂,肉身不坏流存后世。其所言所行以及离世方式展示了佛教的死亡超越理论,对佛教自身社会形象的定位和提升有深刻启示,并对当代临终关怀、安乐死等诸多生命伦理难题的应对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是一位神奇的作家。国外誉他是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作家称他是“鬼才”,“因笔端有神鬼厮扯,果然其情泣血,其味澹澹,有别于各位文坛大家。”(张敏《贾平凹早期小说精选·前言》) 贾平凹喜老庄,释《周易》,读《道藏》,到终南山参加禅学训练班,“跟一位禅师学禅”。 (《四十岁说》)他推崇《清源帷信禅师语录》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把它手书成条幅,悬挂在书房墙上。 (《四十岁说》)他宣扬马祖道一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  相似文献   

7.
<正> 胡应麟《诗薮》论及王维绝句时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云云,‘木末芙蓉花’云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胡氏寥寥数语,点出关键所在,为我们理解王维的这两首诗提供了一把钥匙。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年学佛,终身信奉,乐此不疲。在《请施庄为寺表》中,他说其母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可见他年轻时即从母亲那里受到佛教的濡染。对于佛教各宗学说,王维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不过对禅宗思想则更为倾心。禅宗分南北二宗,其母所师事的大照禅师就是北禅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寂,他本人也时常和北宗僧人过往交游,这在他的《谒璿上人并序》、《过  相似文献   

8.
傅大士弟子慧和,事迹主要见于南宋楼炤所编《善慧大士语录》。隋代注疏和唐初道宣撰《续高僧传》中有“和阇梨”“和禅师”的零星引文和记载。排比史料可知,存在一个活跃于南方的和阇梨,此人是傅大士的弟子慧和,他早年在建康求法,后来到广陵、晋陵、会稽等地讲法。大同六年以后,主要活跃在东阳乌伤一带,卒年略早于傅大士。其北上邺城的经历,在《续高僧传》有所暗示,或许出于道宣误判,又据北宋初年刊刻的《善慧大士小录》,可以断言《语录》相关记述为后世杜撰。  相似文献   

9.
楚山绍琦禅师在继承五代时期永明延寿“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禅净融合理念与具体的修持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念佛禅”。这种思想与实践不但使楚山禅师成为塑造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一代领袖,对中国佛教内禅净融合趋势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佛教宗派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汉传佛教的复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胜鬘经》作为弘扬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从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朝佛教界对《胜鬘经》的注疏和讲说极一时之盛,《胜鬘经》的思想成为南朝佛教思想展开的重要契机。如在南朝佛教的判教说中,"不定教"的提出就与《胜鬘经》相关;而对《胜鬘经》中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的阐释深化了南朝佛教思想家对"如来藏"和"佛性"的认识;《胜鬘经》的"一乘"说构成南朝佛教"一乘"思想的重要环节。可以说,《胜鬘经》为南朝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陈荣捷曾与日本学者辩论太极观念对于朱子理论体系是否为不可无,本文呼应、接续了陈文。文章首先分析了朱子《太极解义》中的体用说,提出,朱子运用体用范畴来定位太极与阴阳关系,其说虽承自二程,但又有自己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体用关系有先后之分的强调上。其次,作者考察了朱子太极思想与邵雍、张载的关联,指出《易学启蒙》明显采用了邵雍之说,论文还分析了朱子关于太极是气的一条语录,指出其与张载对《易传》"参两"思想阐释的相似之处,所有这些旨在加深对于朱子太极思想来源复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他所有僧制著作中最完整、最精深、最详细的一部,是研究太虚僧制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对太虚思想的研究,往往过多关注太虚人间性的一面,多论述其领导中国近代佛教如何吸收新思想进行改革,而忽略了太虚作为一代高僧,其佛教信仰和佛学修养在人生观中的重要地位。而太虚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实际上就是在他深厚佛教底蕴的基础上,讨论了佛教在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僧叡是中国佛教思想由"空"入"有"转换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僧叡在其一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由尊崇《般若》到扬《法华》而抑《般若》,不断突出了《法华》所呈现的实体意义。僧叡思想的转变,是由以般若"毕竟空"思想为主导,渐次离开,逐渐走向"佛性有宗"的方向。他的转变对南北朝时期般若与涅槃的合流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生遭际的无奈,使钱谦益向禅寻找心灵的静谧与人生的归宿,《绛云楼题跋》也就蕴涵了他对禅的感悟与皈依。钱谦益对禅,终其一生是既礼又逃,这是家庭熏染与其个人遭际的必然。从《绛云楼题跋》去寻觅钱谦益的禅,可以更好地认识钱谦益,并弥补有关钱谦益研究的不足,并提供新材料、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韩国著名茶禅师草衣意恂的茶论代表作《东茶颂》堪称韩国茶文化的瑰宝.对《东茶颂》颂文源头的考证表明,草衣茶思想植根于中国,其思想精髓--中正茶道源自唐代陆羽《茶经》的"茶性俭"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以茶育德的茶德观源于《茶经》的"精行俭德"和唐末刘贞亮提出的茶有"十德";"亲和"理念源出《茶经》一之"源"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唐代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等茶诗名句.陆羽《茶经》对草衣茶思想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古代的茶书和茶诗对发展与充实草衣茶思想起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涵着佛教精神,佛教中的"色空"理论、禅宗思想均对全书的内容、结构、思想产生了影响。原文中有大量具有象征意义、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的佛教文化用语。文章通过分析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中佛教文化用语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探讨佛教文化对中华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及英语世界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18.
《祖堂集》是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编的禅宗语录汇集,序作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是现存最早的禅宗语录之一。其中虽然有少量内容是北宋初年增添的,但绝大部分是五代时的作品。《祖堂集》很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传灯录》撰成并广为流传,《祖堂集》逐渐失传。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朝鲜庆  相似文献   

19.
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入手,以般若三藏的译经活动为中心,探讨唐德宗前后期对佛教态度转变的内在动机。起初唐德宗锐意于励精图治,对佛教表露出抑制态度,后因藩镇叛乱带来的政治挫折,使他对佛教的态度出现转折,并逐步信仰、支持佛教,尤其表现在他对般若翻译《理趣经》《华严经》等佛典事业的支持上。究其内在动机,乃在于《理趣经》《华严经》所蕴涵的南天竺金刚顶密法之佛王传统,作为佛教治世的意识形态,吸引着德宗为其皇权权威的重新竖立寻求新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20.
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既受到儒家传统文论观的影响,也受到了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和佛教惯有的条分缕析倾向的浸润.《诗人主客图》设立"广大教化"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是对于儒家美刺讽谕文学观的强调.张为所处的社会时代、思想政治环境和他的交游、文友等经历,证明《诗人主客图》中的宗派源流观念来自唐代佛教宗派林立的历史事实和佛教条分缕析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