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嗣亮 《学术论坛》2006,1(5):26-29
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在西方影响深远,还通过日本的福本和夫这一中介人,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的后期创造社。卢卡奇、福本和夫、后期创造社三者一脉相承,都将阶级意识看作影响革命进程的至关重要一环,但对这一概念又各有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创造社对阶级意识的理解虽不尽完美,但具有一定深度。它作为卢卡奇思想在中国的首次阐释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年代末期,创造社、太阳社在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过程中对鲁迅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创造社、 太阳社的主张是一种历史主义的历史规划,鲁迅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鲁迅的革命理念是个体生命自由意志 向历史实践的扩展、转化。鲁迅以强烈的自由意志质疑创造社、太阳社的历史规划,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他们危险的 思想弱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姜振昌 《学术探索》2003,3(7):57-60
2 0世纪 2 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和发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创造社和太阳社以“福本主义”为指导所作的倡导和引起的论争 ,既因理论的谬误与鲁迅之间在文学的特性、阶级论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对新文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也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 :激励鲁迅一反孤独与沉寂 ,并在深层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鲁迅由此译介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 ,对于指导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之间在1928年上半年进行的"革命文学"论争,涉及到了一系列复杂且重要的问题,然而这一论争的面目长期以来都模糊不清。通过考察这一论争的经过,对"革命文学"论争发起阶段的具体情形,比如中国共产党与这次论争的双方在最初的互动,可获得更确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7.
陈太胜 《社会科学》2005,2(5):110-117
"纯诗"理论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的外来源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学,但它又是一种经过中国理论家改造的本土化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诞生于中国现代新诗由"散文化"到"纯诗化"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倡纯诗的是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与王独清,梁宗岱在20世纪30年代对"纯诗"理论作出了最为深入的阐释,李健吾则将它用来评论当时的现代派诗人作品."纯诗"理论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前期思想中有一致命弱点,就是缺少文化间性,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过于浓烈。到20世纪90年代,哈贝马斯在把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向国际关系层面上推进时,发现最难逾越的障碍是文化。如何把他的"主体间性"概念落实到文化层面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话语性的"文化间性"关系,成为哈贝马斯后期理论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 ,深受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太阳社、后期创造社为代表的中国革命作家 ,在译介、借鉴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 ,指导本国创作时 ,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日本理论消极影响的印痕 ,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福本和夫主义以及藏原惟人“新写实主义”的吸收和创造性运用上  相似文献   

10.
伊藤虎丸创造社研究的独特性在于:一方面把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文学进行同时代性考察,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性的异同与根源;一方面与同样具有留日背景却有着不同特征的鲁迅作非同时代性的比较考察。与此同时,伊藤虎丸并未忽略创造社作为留日学生在本质上与本土文化和现实的血缘关系,注意把握他们与日本文学不同的精神面貌,并揭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时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12.
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证科学"语境中实现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建构了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要任务的新历史观。意识形态是对生产方式的间接反映,各种意识形式不管多么虚幻,都必然折射出特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性,改造或重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必须从改造生产方式及其现实维度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消解传统社会的阶级意识及其具体形式的同时,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最著名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从成立之初到停止活动,始终将文学批评看成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来做。其主要成员都是一身二任,兼治创作与批评。他们创办的多种刊物,或以批评为主,或辟有批评专栏,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批评界发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前期,他们标榜“自我表现”的批评观,其批评实践与人生写实派批评形成了互补之势,丰富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后期,参与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格局。创造社的文学批评活动,其优长与缺陷、贡献与局限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效果,但对于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劳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的一系列文艺理论争鸣是言之有物的,它是对社会问题与文艺创作的及时回应,在众说纷纭中,文艺理论的价值也就凸显了出来。一直扮演着导师身份的文艺理论也因为在理论维度上有所指而不至于凌空蹈虚,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思想启蒙与肃清旧思想的责任,因而在情感与理论维度上与人们有了内在的呼应,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文艺理论欣欣向荣的根基。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术规范的建立与强化,文艺理论的学院式表达造就了接受上的阻碍,文艺理论的身份也由一呼百应变得门庭冷落。20世纪90年代的文艺理论在注重门户的同时,也失去了关注社会问题的热度。从"问题"到"问题意识"的转变,既意味着学术的渐渐成熟,也意味着学术拘囿于自家园地,失去了对社会问题的实在关注。  相似文献   

16.
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第二国际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实证化的解读,割裂了社会现实与革命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丧失了有力的革命指导。卢卡奇指出,必须在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重建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这构成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物化结构中处于主客体同一的社会地位。这一特殊的社会地位直接促发了阶级意识的产生,并最终在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的辩证统一中指向革命的实践。一些当代西方学者在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中将物化结构与阶级意识的辩证关系割裂,从而使革命道路问题再次陷入困境。霍耐特只抓住了对物化结构的批判,抹杀了阶级意识的革命向度;齐泽克只抓住了阶级意识的革命向度,使阶级意识成为纯粹的革命理论建构。如何在当代重新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我们需要回到卢卡奇,重思《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阶级意识理论。作者认为 ,  青年卢卡奇首先对阶级意识特别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了历史发生学的分析 ,既肯定了其相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 ,又深刻揭示了这种虚假阶级意识内在的二律背反。青年卢卡奇提出 ,不同于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直接性拜物教 ,无产阶级通过批判的中介性方法 (即历史唯物主义 )必然形成具有历史透视感的先进的阶级意识。这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正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厦门与许广平同志的通讯中,曾这样说:到广州以后,要“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我再勉力写些文字。”后来,在离开广州的前夕,在致李霁野的信中又说:“创造社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  相似文献   

19.
一、何谓"鲁迅风波" 1998年,《北京文学》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及韩东的《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五十六份答卷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作家写的。他们声称:必须从现有的文学秩序上断裂开,  相似文献   

20.
冯至因其早期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早期新诗创作的艺术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创造社作家的文学作品。冯至与创造社的关系已被众多学者所论述,然而,他们所普遍关注的是冯至与郭沫若之间在新诗创作方面的艺术关联,而忽视了冯至与郁达夫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表现内容、创作倾向和美学风格等各方面对冯至早期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正是创造社作家郁达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