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钦佩不已,尤其是“锦囊妙计”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才能,将其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魏延,蜀将也。位在五虎上将黄忠之后,应该说是一员大将。诸葛亮临死前说他“脑后有反骨”,定下计谋除之。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蜀,马岱按诸葛亮的计谋在阵前将他杀死。学生时代读《三国演义》至此,深感诸葛亮料事如神。参加工作后再读“三国”。已生出一些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何志毛 《经理人》2003,(8):98-99
惯于纸上谈兵的马谡,与诸葛亮情同父子;常常冲锋陷阵的魏延,却大半辈子被诸葛亮严密提防。诸葛亮识人之眼如何不“亮”?  相似文献   

4.
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独创木牛流马……诸葛亮被当作智慧的化身。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那/z,,诸葛亮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近妖”、“近神”吗?  相似文献   

5.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7,(11):89-90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相似文献   

6.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谋划的整体战略构想。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三顾草庐的刘备,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和盘托出,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与我们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隆中对》对现在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典 《决策》2012,(6):84-85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安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就是诸葛亮高卧的隆中之地。  相似文献   

8.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绝大多数古代杰出人物,都启用过“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自己极信任的人才。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的诸葛亮在用人上就极讲究这点,如对费袢的启用。费棉本是官卑职小,但诸葛亮在多次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他的才干,于是大胆重用他,并放手让他处理事务。  相似文献   

9.
何志毛 《经理人》2003,(5):78-79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怎么看都是诸葛亮一种偏执狂式的演出。  相似文献   

10.
熟读《三国演义》,人们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钦佩不已。长期以来,国人更是将其惯用的“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犯傻     
与友人聊起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友人出人意料地冒出一句话:“诸葛亮是傻瓜。” 诸葛亮向来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怎么竟被友人视为傻瓜呢?真使人大惑不解。然而友人深入浅出的论述,确使人感到诸葛亮对失街亭一事的善后处理真的傻得很。  相似文献   

12.
王重旭 《领导文萃》2007,(5):138-140
我们一直都以为,刘禅亡国,是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近贤臣,远小人”的忠告去做,而是一意孤行,“近小人,远贤臣”。结果导致国破家亡,以至“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寄人篱下的“安乐公”。  相似文献   

13.
一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第一次指挥抗击曹军时,关羽和张飞均不服气。后来,因诸葛亮的妙算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关、张两人才口服心服。从此,诸葛亮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要当好领导者,有否威信十分重要,因为这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但威信不是上级授予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树立起来的。 二 楚庄王有一次大宴群臣,令其爱妾许姬敬酒,恰遇风吹烛灭,黑暗中有人拉了许姬飘舞起来的衣袖,许姬顺手摘下那人的帽缨,并要楚庄王掌灯追查。楚庄王说:“酒后狂态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并请群臣都取下帽缨。不…  相似文献   

14.
周静 《决策探索》2010,(12):79-79
南阳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文化灿烂,其“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这“四圣”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品味“四圣”人生,感受其深刻精神内涵,让人回味隽永,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5.
于建义 《领导科学》2000,(10):16-16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使东吴,巧借东风大破83万曹军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借东风”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被后人尤其是当今的领导者广泛应用。这里,笔者就基层领导如何“借东风”从三个方面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黄文山 《领导文萃》2006,(7):139-140
将帅的才能,并不只限于提兵布阵,纵横沙场。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却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无论在小说或在影视、戏剧中总是被人忽视,乃至遭到贬损。这便是东吴大将鲁肃。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鲁肃不过是一个忠厚而又平庸的好人,好到有几分颟顸,平庸到成为诸葛亮神机妙算和关羽忠勇过人的反衬。比如写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色。最后是孔明借箭成功,志得意满,而鲁肃钦敬拜服。再如关云长“单刀赴会”一节,鲁肃在被孙权多番埋怨的情况下,为讨回…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向来被看作“智慧的化身”。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他的决策和管理,比“智慧”居于更高的层次。什么是“决策”?大体说来,就是为达到最佳目标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行为。刘备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其“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诸葛亮所选择的方案,不仅与刘备不同,而且出于常理之外:“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种“不劝玄德取孙、曹之地,而劝玄德取二刘之地,将欲扶汉而反自翦其宗室”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于敌、友、我三方客观形势的全面…  相似文献   

18.
汪宏华 《领导文萃》2009,(10):100-103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亮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  相似文献   

19.
刘彩燕 《领导文萃》2010,(7):104-108
<正>诸葛亮,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诸葛亮,一个倾倒万众的人物。他的故事,古今中外,妇孺皆知。他玄妙莫测、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本领,尤为世人所乐道,以致在人们的心中诸葛亮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成为智慧的象征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领导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身负重托,勉力支撑,“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为此,他既获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世美名,也留下了“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的讥评。这种领导风格的效能究竟如何,是值得认真分析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