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我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了《评斯大林自然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12期发表了《马克思和斯大林在自然观上的对立》。指出,对于马克思哲学,斯大林哲学的错误倾向主要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修正主义,斯大林在哲学对象、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逻辑基石和逻辑轴心、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关系、哲学思维方式诸方面全面地修正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杨耕 《学术月刊》2012,(7):30-39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始自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9年出版的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1931年出版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引证的列宁、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这一文献格局,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在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1932、1934年出版的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而1938年出版的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模式的最终确立。尽管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深化并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但从总体上看,它忽视了实践的世界观或本体论意义,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颠倒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逻辑。其根本缺陷就在于,向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思想形象差异。在恩格斯那里就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而经过列宁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形象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青年马克思"又引发热议。正是这一讨论促使我们反思马克思多重面相背后的秘密:研究者自身的思想诉求以及历史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拣选。  相似文献   

4.
○杨教授 ,您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我注意到 ,《理论前沿》2 0 0 0年第 1期一篇文章提到 ,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 ,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 ,建构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对于我国哲学体系的改革和  相似文献   

5.
傅其林 《社会科学辑刊》2023,(5):19-27+237+241
亚当·沙夫是东欧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若干问题》和《语义学引论》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两部语言哲学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沙夫立足亚里士多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关于语言的相关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对经验批判主义、约定论、新实证论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语言哲学进行分析,指出其理论的缺陷及危害性。沙夫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进行哲学真理性、客观性、意义、交往等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构建。沙夫在批判中建构,在对话中融合创新,建构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原创性和先锋性,同时也流露出其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从来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更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提法来表征过自己的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这种框架,最早出现于苏联20年代初的哲学文献(1922年C·H·沃尔弗松在明斯克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后来,因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表,教条主义在苏联理论界的长期统治,这一框架被模式化了。这种哲学模式虽然在历史上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原理起过某种作用,但因它形成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著作还没译成俄文在苏联得到广泛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队伍的理论水平还很低,对当时已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的理解还很肤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文本语境解释的方法,解读了马克思写于1845年3月的《评李斯特》一文,推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仅仅将其指认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初步表述的说法;并揭示出青年马克思在第一阶段经济学研究的最后,已经开始无意识地摆脱《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那种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逻辑,不自觉地走向一条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发生的真正前夜。  相似文献   

8.
刘文斌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下称《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卢卡契、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的开拓性是《研究》一书的突出特色。这不但体现在作者所涉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其本身就是一个过去学术界关注较少的领域,更重要的是,本书中论及的多为以往学者不曾涉及的问题,因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的领域。《研究》中有四篇文章,是专门阐释斯大林文艺美学思想的。其中.有对斯大林义艺批评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忙中偷闲之际,凭着对哲学问题的浓厚兴趣,拜读了大连水产学院丛大川同志的文章《论斯大林自然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该文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4年第1期.文章称斯大林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并将其模式化.丛文还认定,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纯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使用的是一种纯自然本体论思维方式;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对象是“自然界”,不包括“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它是“纯粹的自然主义”世界观,是“纯粹自然辩证法主义”,是“自然必然主义”,是典型的独断论的可知论,是非常极端的自然还原论或社会自然主义,是有意摈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萌发的“新世界观”.对于作者这一系列“突破”前苏联和我国哲学教科书传统框架的“大胆的”“系统的”创见及  相似文献   

10.
<正> 斯大林曾经说过:“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很多人据此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首先产生,然后运用到历史领域,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如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中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1846年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资料,首先形成了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唯物辩证法大纲》第131页)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是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研究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即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既有研究中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一部分应该独立出来作为第四笔记本。在考察文本的历史变迁和原初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分在逻辑和文本上都是开放性的,其哲学讨论与第三笔记本中的经济学研究错综交织在一起。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态度的细微转变则反映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条逻辑此消彼长的理论态势。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理论定位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学”和苏联马克思主义都有意无意脱离了文本的原初写作进程,转而以某种外在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进行阐发。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审视、反思。  相似文献   

12.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斯大林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着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路向,那么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及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形成了另外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众多研究者中,马尔库塞在其《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他认为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所有著作的基本内容,并且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思想,片面强调自由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化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5.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6.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7.
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黑格尔早就意识到主体哲学的困境,并试图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而马克思在早期则延续了黑格尔的思路,用"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借此来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但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超越了早期的思路。在这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具有精神能力或者改造自然能力的人,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人。然而,哈贝马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认为马克思仍然停留在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中,没有能够克服主体哲学的困境。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研究主客体关系,看不到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的新思路,甚至退回到主体哲学的框架之中。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成熟时期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困境的新思路,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参与者视角与观察者视角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9.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20.
辩证逻辑是在哲学的怀抱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怀抱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的奠基人。 马克思早期曾是黑格尔左派,所以,对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思想是非常熟悉的。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思想。他在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谈到黑格尔时说:“黑格尔没有需要提出任务。他只有辩证法。蒲鲁东先生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学得了术语。而蒲鲁东先生自己的辩证运动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6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