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为流传的政治小说和对它的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一种颇不协调的现象.近年来有关体裁方面的论著,大多对结构-类型体系、体裁-功能体系、体裁功能转换及分类这一类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政治小说则语焉不详.叶尔绍夫对苏联小说的分类最为全面,他把政治小说看作政论小说的一种.在人物描写、文体常项、文献利用诸手法上,两者确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尽管"政论小说"的概念远比"政治小说"的概念宽,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干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叙事写人艺术.他们的小说评点表现出文法至上的批评倾向,以"合掌"、"断续"、"伏应"、"急脉缓受"、"虚实"等文章学理论来审视小说情节结构,以"代言"、"宾主"等来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文法派的出现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重文轻道,注重小说艺术技巧分析,其评点体现出明显的导读意识,并促进了小说在文人中的传播,但其评点文字也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3.
宋元话本与杂剧的文体共性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宋元时期的小说与戏剧文本( 话本与杂剧) 在文体演变构成中对接受的关注及其接受特点作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研究,认为话本与杂剧文体的生成与审美接受特别是接受对象与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指出中国早期小说与戏剧之间具有“貌似神合”的文体共性。而这种文体特征正是由二者相同的接受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禅宗在“不立文字”的宗旨下,经常采取“不言而教”的方式点化学人.禅宗的“不言而教”超越了言语和文字架构的可分析的事实世界,是“无语中语”,它主要使用沉默、情境、副语言、动作等不同常规的方式进行.“不言而教”其实质不是言说之缺失,而是言说之超越.它不仅促进了禅宗的发展和繁荣,激发了禅宗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当今教育过于注重“言语之教”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寸兴芸 《生存》2020,(7):0048-0048
无论是在日常阅读还是语文考试中,小说是经常要面对的一种典型文学体裁;而准确把握小说的行文脉络,是解读鉴赏好一篇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此文笔者以《清卫兵与葫芦》和《在桥边》两文为例,具体谈如何在解读鉴赏中充分把握小说展开的线索以及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准确把握其行为脉络。  相似文献   

6.
佛教界最初就具有不墨守成规的精神,佛教的最终目的是破苦求乐,这种“破”的精神后来渗透到佛教的各个方面.至六祖慧能,更是高举禅宗革命的大旗,为禅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也为禅修的“利根”之人注入了开拓的精髓.禅宗摒弃执著,破除拘执,在此基础上进行活用,这是一种玄心颖悟,是妙悟之后的活泼创新.王维自小虽深受佛教影响,但中青年时期一直以儒家济世理想为圭臬而苦苦挣扎,中老年以后则是在倾心侍佛中逐渐抛却以前难以摆脱的执著心理,潜心静虑,从事艺文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发挥这种灵动思想自由创造,富于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7.
丁红丽 《浙江学刊》2012,(5):97-101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作家,其诗以"高雅闲淡"而著称。本文认为韦诗这种风格的形成实是因其受到唐中后期禅宗思想的影响。唐代禅宗分为南北二宗,韦应物既受北禅宗影响,有默坐的习惯;同时也受到南宗"平常心是道"的观念的影响,且后者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他的山水景物诗在意境上,表现出"空灵"、"幽静"、"淡远"的特点,而这些审美风格正是佛禅所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梶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称为"调和型".  相似文献   

9.
杨涛 《学术交流》2012,(5):142-145
"顿"和"悟"以及"顿悟"一词本身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迥乎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考证"顿悟"语义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发展有着许多直接的影响。而且,"顿悟"的"顿"也不只是一个时间单位,它还具有"止"、"一"和"即"的含义。"顿悟"不仅指修行方法,也指修证过程,还包括了修证境界,由于"顿悟"一词是为表示佛法中的修行境界而产生的,佛学研究者对"悟"的思想的阐发对"顿悟"一词的产生起到了催生作用,语义的演变沿袭又渐渐丰满了其内涵,和佛义也越来越融为一体,"顿悟"理论成熟的标志是禅宗的出现,特别是禅宗六祖慧能及其后人的明确和完善,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思想,所以佛学含义是顿悟的主要文化内涵,"顿悟"一词是印度佛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五山僧绝海中津是日本中世禅林文学即"五山文学"的代表人物.绝海中津的诗文集<蕉坚稿>中汉诗的体裁,在明留学时期以律诗为主,回国后住持官寺时期以绝句为主.绝海诗的体裁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中日文坛的不同倾向.绝海入明留学期间,师从大慧派高僧季潭宗泐.回国后.将明风禅以及笑隐大诉的"蒲室疏法"传入日本,确定了日本禅林四六文的写作模式.绝海中津及其法系是日本中世禅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张慧禾 《浙江学刊》2007,(4):220-222
南宋定都杭州,令杭州人的地方优越感急剧攀升。这种优越感也反映在杭州小说创作领域。宋元临安话本大多就地取材,故事发生时间多为南宋高宗、孝宗时的繁华时期,体现出难以抹灭的“帝都情结”。到了明清,杭州城市地位下降,使得南宋帝都的人气兴旺、经济繁荣成为杭州人美好的回忆,前期已有的“帝都情结”,逐步延续为追忆帝都之情结,这在杭州拟话本小说中体现尤甚。  相似文献   

12.
在宋元说话中,原是儿女故事与英雄传奇并重的.早期的章回小说首先突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时,重建历史秩序的英雄事业成为叙述的重心,而"家庭"与"色"这一纯粹的个体欲望,便被视为英雄实现建功立业这一社会欲望的障碍,成为备受冷落又无法摆脱的情节--它实际成为一种潜在因素,而支配着历史传奇的整体结构.当小说完全摆脱了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当英雄走向神魔化、走入家庭闺阁的市井风情时,这一潜在因素便逐渐走向了前台.从历史传奇到神魔到世情,女性形象逐渐由湮没到喧哗,但个中的否定内涵却是一脉相传的.  相似文献   

13.
宋元明清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讲唱文学对文言小说的大规模渗透.其渗透不仅催生了宋代话本体传奇和元明中篇传奇小说这两个小说史上的新品种,而且,经由话本体传奇和中篇传奇小说的影响,文言小说的风貌在总体上与唐代的辞章化传奇大为不同,明代的"剪灯二话",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其艺术趣味和表达方式都留有深受濡染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吕玉华 《唐都学刊》2013,29(5):110-115
文与道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成为普遍应用的思维模式。小说理论以散文理论为母体,既借鉴其概念术语,又移植其观念模式。散文理论的文以载道模式也影响到小说理论,并成为小说理论的核心理念。散文理论文以载道模式的着重点是道,而小说理论文以载道的关注重点却是文,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之“道”泛化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思想观念。借助这种模式,“文”假“道”威,提升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持此论调的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关于语言的探险中,没有谁比道家和禅宗走得更远.本体之道和佛法大意的不可说,使沉默的价值得到彰显.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彻底放弃语言,而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能指的边界,以实现对道境或禅境的逼近.但是,就这种语言探险的绩效而论,它给人留下的依然是一个思想的残局.在此,知识与真理、语言与对象之问的距离与其说被充分拉近,倒不如说使两者的分际变得更加明晰.道禅的语言之思,给人昭示的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只可能是一种"一言难尽"的诗意图景.诗性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道、禅之"心"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舒 《浙江学刊》2005,(1):122-125
道、禅哲学都重视"心",中国美学也有以"心"为美的思想,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道家哲学中,老、庄首先突出"心"的重要性,嵇康、阮籍则首先在文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禅宗对"心"的重视使其获得"心的宗教"之称.道、禅之"心"也有很多不同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禅宗之"心"是对道家之"心"的继承与发展.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审美之"心"在唐代成熟,意境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英语定语从句是英语句子中最常见、应用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类从句,遍布于各式英文体裁,不论是英语诗歌、散文、小说、科技文、商务文件以及法律文献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定语从句,需要仔细斟酌再翻译。本人以各行各业英汉翻译实践为基础,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为支撑,从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两个角度对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聪 《日本研究》2006,(4):85-89
本文通过对马祖道一"坐禅岂能成佛"与日本曹洞宗祖师道元"只管打坐"思想之比较,意在说明禅宗内部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坐禅"思想的发展,以及中日两国由于传统文化之差异,而各有所偏重,但最终二者虽有形式上之不同,但意旨却都在阐扬禅宗之义理精髓.  相似文献   

19.
在禅宗看来,一般人总是在"本来具足"的生活中寻求超越性的事物,从而为自己套上枷锁,与生活实际相分裂,让生命过程不流畅.禅宗认为,世俗生活需要一种"平常心"来恢复生存的"本来面目",帮助人实现清醒和透彻的生存理解,过一种健全而纯粹的生活.在此我们要把禅门的平常心与一些超常心理区别开来,把平常心与种种道德心理区别开来,从而把握平常心是依于缘起观的清净体悟,回到平常心主导的真实生活.在禅宗这里,平常心虽然有"无事"、"平常"的特点,却是经种种法门、历种种修为、积极地响应着世事变化的自由法则,具有透彻的智慧并饱含普度众生的慈悲.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理学家们尽管从佛教、道教中吸收了许多思想资料,但却大都对佛教、道教采取排斥态度。在他们的带动下,思想领域形成了一股排斥佛、道的潮流。与此同时,又存在与之相反的公开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潮。本文拟对宋元时期三教调和思想略作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