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引首类与话本的入话、头回非常相似,以诗词、议论、小故事引入小说正文;楔子类以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代表,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叙述方式来阐释作品的主旨或寓意的一类开头;缘起类以《红楼梦》为代表,这一类开头主要是介绍作品的创作缘起,注重从结构的全局去把握作品的总体。本文从文体渊源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开头模式化的成因。首先,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有着共同的文体源头———说书艺术,因此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章分析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对章回小说开头方式的影响;最后,文章还指出八股文对章回小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话本小说研究的新收获──评《话本小说史》石麟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重要一支,与长篇章回小说一样,深受读者欢迎,流传广泛深远。但是,长期以来对话本小说的研究、尤其是专题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八十年代初,胡士莹先生的遗著《话本小说概论》出版,这部...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是在宋元话本中水浒故事单行本的基础上,再结合历史,进行集中概括、丰富起来的白话长篇小说。因其内容方面是由多个公案故事联结起来的,所以尽管《水浒传》属于英雄传奇小说,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跟公案小说又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在题材方面,《水浒传》整合了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的特点,又在客观上加深了某种题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说说唱唱”,这是我国宋代以来话本文学所特有的一种艺术风格。这里“唱”的,就是诗词赞语。作者在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插上一段诗词韵文,或写景,或状物,以烘托渲染,承上启下。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机会直抒胸臆,表达他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爱憎和评价。长篇小说《水浒》是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在《水浒》中,作者写了很多诗词赞语。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不是公案小说,也不是公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公案因素。分析其中“公案”的内部构成情况、探析《水浒传》如何融合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以及进一步研究“公案”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对于研究话本小说如何过渡到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丰富小说审美内涵;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由韵散分离走向韵散融合;显示了章回小说中韵文创作的另一种路向,即不是依赖说话技艺与话本小说,而是从唐诗、宋诗乃至明诗中选取主题相似的诗歌来写人、写景、咏物、描写场景,诗歌的来源由民间的说书表演及话本小说转向文人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7.
话本起源于市井,它最明显的特点是突出反映了市民的思想和生活,而随着文人参与拟话本创作以后,话本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向。《西湖二集》是明末周清源创作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作品大多以与杭州有关的历史人物为题材,围绕西湖来编撰故事,既保持了话本小说道德训诫的传统,又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气质个性,并且在艺术手法、审美情趣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说书小史     
<正> 说书这种民间伎艺,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现今有关可凭的说书资料,只能上溯到唐代。敦煌大批写本变文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和尚不单会唱佛曲、演说佛教故事,也喜欢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时事故事。到了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日渐壮大,说书也已有了固定的场所,不仅艺人们传留下他们许多专业性的话本,而且有些话本还经过文士们的润饰和加工。这是因为,一方面说书艺人获得了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封神演义》等长篇章回小说及"三言二拍"等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我们发现了"但见"、"怎见得"等领起语与俗赋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在此类领起语带动之下的文字板块,应归属俗赋。先秦至唐,俗赋仍以独立的形式存活于民间。然而,似乎自唐开始,俗赋便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形态,从而,变成始自宋元,而成熟于明代,繁盛于长篇章回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之中的俗赋。讲唱文学中俗赋的发现将大大有益于对赋本体及秦杂赋的破解。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与李渔都是话本小说大家.一方面,李渔的创作明显受到冯梦龙的影响,有些话本从人物到情节都存在模仿冯梦龙作品的痕迹,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梦想塑造自寓性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李渔话本与冯梦龙话本的差异大于相似,冯梦龙是话本体制规范的建立者,而李渔则是体制规范的突破者.两人的话本创作于不同的朝代,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在婚恋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人话本的教化方式也大不相同,冯梦龙的话本是寓劝惩于故事,李渔的话本则是用故事来证明某种教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的小说是对传统章回小说有选择的改良,以其代表作《啼笑因缘》为例,从题材和文体创作两个方面张恨水小说对传统章回小说都有继承与创新。从题材选择上看,《啼笑因缘》与传统章回小说中的世情小说、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等等不同类型的小说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又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创新。从文体创作的层面看,《啼笑因缘》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技法等等都对章回小说的创作技法有所继承、改良。张恨水之所以能够以辩证的姿态审视章回小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少年时代对章回小说的阅读经验所致,一是作者新闻记者的身份促使,令他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感知,并能够在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以传统蕴含时代精神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社会的扭曲与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12.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话本、拟话本两个文体概念 ,并将话本解释为说话人的底本 ,拟话本指受到话本影响的著作。后来的学者接受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将拟话本重新界定为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日本学者增田涉指出话本是故事的意思 ,这样拟话本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不少学者弃用了这一概念。本文提出艺人话本和文人话本两个概念 ,用来指称和区别说话艺人讲述的故事与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并对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考察《封神演义》等长篇章回小说及“三言二拍”等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我们发现了“但见”、“怎见得”等领起语与俗赋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在此类领起语带动之下的文字板块,应归属俗赋。先秦至唐,俗赋仍以独立的形式存活于民间。然而,似乎自唐开始,俗赋便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形态,从而,变成始自宋元,而成熟于明代,繁盛于长篇章回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之中的俗赋。讲唱文学中俗赋的发现将大大有益于对赋本体及秦杂赋的破解。  相似文献   

14.
“说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一门伎艺,探讨我国话本小说的发展,追溯“说话”的起源是其必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当前学术界对“说话”起源问题的探讨入手,着重论述了它在秦汉时代的萌生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对“说话”和古代优人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考察。资料翔实,说理有据,颇可启人新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话本小说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什么是话本”的讨论也有所发展。1988年6月在大连召开的第五次“明清小说座谈会”上,中外学者就话本的定义问题曾展开过讨论。《荀子·正名》云:“名定而实辨”。研究话本小说,有必要搞清话本的定义问题。本文拟对此及有关的几个问题略申鄙见,以期有利于促进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何谓“话本”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种文学样式的形成,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前进的演化过程。以戏剧为例,从表演故事的“游戏”开始,经历了汉代的“散乐(百戏)”与“雅  相似文献   

16.
继1994年出版《章回小说通论》之后,中文系石麟教授的新著《话本小说通论》已于1998年8月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5万字,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阐述话本小说的性质、特点、体制等问题。第二章类别论,将话本小说分作十大类型进行横向研究。第三章作品论,系统介绍明清两代现存的话本小说集并选择其中一些名作佳篇进行散点透视。第四章流变论,将话本小说的演变流程分为四大阶段进行纵向研究。书后的附录部分列出了话本小说总目录。材料的丰富性、理论的前沿性、语言的生动性三者有机的结合是本书所追求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7.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18.
短篇话本小说的结构艺术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中国短篇话本小说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短篇话本小说故事结构明显呈三阶段式,而每一阶段中又包括故事进展、阻止进展、终于进展三部分,使故事显得跌宕起伏,故能引人入胜。短篇话本小说的这种结构特征,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涉及僧人形象者并不很多,在《清平山堂话本》中有《简帖和尚》和《五戒禅师私红莲》两篇。较之可见,两篇所涉及的故事题材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后者较前者在变迁和发展中出现频率更高,内容亦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其影响之深巨自可想见。而话本则是说话人 (说书艺人) 的底本。如果说,“说话”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那么话本就是它的原始的书面记录。因此,要弄清话本的渊源流变就得首先理出“说话”的源头。鲁迅认为小说起于休息:“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