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艺术与个人的联系至少有两种方式:(一)个别的艺术家在他的环境中受到了某种东西的刺激,于是創作一件艺术品来反应。(二)非艺术家的某一个人,为艺术作品中的某种东西所刺激,从而用欣赏来反应。艺术家所做的是通过他的完成阶段的反应,给旁人准备好预备阶段的反应。艺术带来了第二性的需要,它們向人表明,怎样去縮減知、行和生存的需要。艺术家并不要把他所遇到的美弄得更美一些。宗教追問为什么,哲学追問什么,科学追问怎么样,只有艺术什么都不追问,它就是欢乐。事物是怎么样,它就喜欢它怎么样;它力图把丑的和美的、恶的和善的,都包括进去。艺术作品就是經过惨淡經营之后在物质对象中所掌握到的美。美是内在关系的一种特性。当内在关系的特性在物质对象中(如在艺术作品中)形成时,它就象征着宇宙的统一性。艺术作品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夢的逻辑活在物质对象之中。正象夢的邏辑是暧昧模糊的,艺术作品也是暧昧模糊的。艺术的目的是力了欣赏。对于美的反应是无条件的反应。对于艺术的欣赏是有条件的反应。艺术作品是作为人造物来形成刺激的。的确,我们自己创造它们。但之后,它们却刺激我们。象这样的一种人造物,是需要缩减的一种有意安排的、直接的源泉。所有的人造物,都为需要的缩减服务,但大多数都是间接的。但艺术作品可以用来直接缩减需要。在理解存在的本源中,艺术象其他的方式一样,是一种强化感情的努力。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野心愈大,美也变得愈大。  相似文献   

2.
作为艺术创作的物质产品的艺术作品,以一种“物化形态”或一种过程存在于现实的时空中.但是艺术形象中的所有被描绘出来的东西——事物、现象、人物、人的感情和意志的各种多样外在表露——这一切都“生活”在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之中.艺术时空与现实时空有质的区别.艺术不是对现实其中包括客观时空的复写,因为艺术家力求按照他对富于形象感的现象的概括,按照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态度展现这种现象.如果人生活于其中的实际空间被认为具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是文化艺术发生巨变的时代。亚里斯多德为艺术立下的千古不变的“摹仿”原则,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想象”“创造”“感情”等因素却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浪漫主义斗士德拉克罗瓦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从艺术作品所得到的印象,同住何一种模仿给人带来的满足,毫无共同之处;人的内心积存着感情,不可能从现实的物体中得到满足,只有艺术家和诗人的想象力,才能赋予这些感情以形式和生命。”德拉克罗瓦的这一思  相似文献   

4.
席勒认为,当审美主体自艺术作品获得流畅、纯粹而完善的审美活动之时,这意味着艺术作品自身的完整性,也就是构成作品所有的部分与要素都消融在整体之中,且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内时间意识过程的奠基行为就昭然若揭。在完善地保全了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整体性的前提下,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真理"或者意蕴在艺术作品中的存在状态之难题——其作为审美活动之中的一个因子,不仅必定呈显为内时间意识,且这一时间意识的存在状态是流畅的、兴发着的、涌现着的,这正是西方美学史首次对理性或者"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得以"感性直观"显现的清晰表达。  相似文献   

5.
好的散文,能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催开心灵中蕴藏的美的蓓蕾;诱导人们对阳光、雨露、大千世界无限的眷恋与追求;启迪你用心灵、用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散文这种振摄人心的力量是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生命。 虽然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以情感人,主张“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可是,不同体裁,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不同的。小说作者着力创造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6.
艺术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存在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是宣泄、陶冶、审美等观点悲剧作为艺术作品,能够 激起观众内心的快感和痛感,从而使观众的情感达到极致的状态。但是剧本跟现实,主人公跟观众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审美 距离。因此观众作为审美主体有自身的情感关照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各区域和民族间的民俗艺术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虽然具有趋同性,但更多的是作品之间形式语言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各民族民俗艺术作品鲜明的风格面貌。民俗艺术的鲜明风格,不仅取决于其表现内容的独特性,更在于其作品的形式语言的乡土性和唯一性。在民俗艺术作品的意义分析上,无论研究民俗图像艺术还是戏曲或口承文艺,都需要我们站在宽广深厚的人文主义知识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艺术继续并超越于现代艺术而兴起。它以多变和新导而引人注目。后现代主义追求纯粹客观性的美感个性,它更多 视线投向审美客体方面,追求“无感情”,“无个性”为内涵的所谓“极端客观性”;后现代艺术对生活的关注和远离生活的矛盾二重性;后现代艺术带东方特征的空无、无界限境界的审美意向;后现代艺术作品充分地估计、认识到了参观者的创造性,创作中引入观众的参与,或者每个参观者都成了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后现代艺术关注人的因素,注重特定的历史文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新的美学理论中尤为突出。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艺术作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体?不过,当代美学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艺术作品的实体问题,迫使我们开放传统的本体论范畴系统,以便接受存在于西方形上学标准二分的框架之间的实体。与西方标准二分的框架不同,中国传统形上学中存在一种三分的范畴系统,在新现象学中也可以发现这种三分的范畴系统。新现象学中的气氛的本体论地位,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的本体论地位类似,它们都存在于主客体之间,因此很好地把握住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特征。  相似文献   

11.
艺术技巧,这实际上是一门无边无际的学问,因为,艺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现代又多了一个大类:电影电视,而在中国,还有一个大类:书法。文学这个大类之下又有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个小类。要把所有这些门类的艺术技巧问题说清楚,世界上谁也没有这个本事。不过,所有艺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人类感情的物化形式。所以,紧紧扣住艺术的本质来谈艺术技巧,又是完全可能的。然而,任何艺术又都是属于一定门类的具体的艺术。离开了具体的艺术门类来谈艺术技巧,又难免尽发空论的毛病。所以,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准备联系诗歌艺术来讨论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2.
艺术,自人类脱离了蒙昧状态以来就创造着它,享用着它。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齐说不一的问题。艺术又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在人类艺术实践的历史长河里,产生过不同的艺术流派,形成过不同的艺术观念,或摹仿生活,或表现情感,或重在写实,或重在写意,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都在不同的侧面向艺术的本质接近。不同的艺术观念创造着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甚至都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究竟哪种艺术在漫长的攀登道路上更接近艺术本质的峰巅?艺术发展史上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他在其美学思想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他反对那种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的观点,为此他找到了一个第三者——艺术,并从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对凡高的名画《农鞋》等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探讨了艺术史上的“艺术之谜”,即关于艺术的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相似文献   

14.
影视艺术作为媒介的教育,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因其具有丰富和生动内容,真实感人效果而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和谐的社会需要健康完善的伦理道德结构,情感的呼唤,真情的呼唤,人情的呼唤,感情的呼唤,公德的呼唤,奉献精神的呼唤,崇高意识的培养等,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展现,成为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5.
昆仑神话与羌戎文化琐谈张得祖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神话是民族远古的梦与文化的根。它是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初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要求的艺术反映。任何民族对本民族的神话都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样,早在远古...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式来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即让事情自身显示出来。因此海德格尔将问题还原到艺术作品本身,寻找其本源即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是生成性的,艺术作品是真理的发生,真理是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中产生,是人与物进入其无遮蔽状态,也是各自本性的显现,发生的真理海德格尔称之为林中空地,林中空地是黑暗与光明、遮蔽与显现生成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表现人类的情感的符号"任何艺术形象的构铸都是一个内在客体化,对象化的物质转化过程,都是物质形成的因素,与精神的意义的因素的结合,这必然带有符号成分,每个艺术表述,都构成特定的符号的体系.为了理解艺术作品,必须理解艺术形象,为了理解形象,必须解读符号,符号具有中介性,假定性及特征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益边塞诗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其艺术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的边塞诗之所以被人们赞为“绝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呈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他人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是与诗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分不开的。诗歌是现实之树绽开的心灵的花朵,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不能不受其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通过心灵而且是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成其为艺术作品”(黑格尔《美学》)。中唐与盛唐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诗人特殊的审美心境,这种审美心境直接影响了李益的边塞诗创作。李益有着与盛唐诗人不同的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切入点,论述影视作品关键是作品的思想,而不是技术运用的好坏,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而对于电影作品来说剧本就是其生命。从剧作分析角度例举电影《秋菊打官司》作品中的剧本创作、主题内涵、风格特色、题材选择。解释如何更好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和其他电影语言。阐述艺术作品的表现形态及意识形态是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