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日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138-142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2.
郭继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2)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3.
郭继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4.
5.
马晓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道思想都重视"诚信"品质的构建.儒家注重正面的规范性的引导,而道家则致力于反面的根源性的探讨.道家经典著作<庄子>指出,社会成员对于权禄富贵的贪恋和人际交往中智巧的运用是影响人违背"诚信"原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术创作中,“技”是“道”的基础,“道”通过“技”来体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既精于“技”,又重于“道”。要完成一幅出色的美术作品,就必须做到“技”与“道”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乃是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庄子的哲学视野而言,人与物处于“天人一物”、浑然不分的框架下,而非西方所谓相互占有的“技术”模式——因为技术的态度将会导致人们道德的堕落、生存意义的缺失以及生存(态)环境的失衡.庄子对技的批判态度与西方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遥相呼应,亦构成了中西哲学对话的契机,尤其当下,重新反思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徐治初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道家发展到庄子阶段 ,其研究重点也由自然本体转向了生命本体。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个体存在与自由的问题。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庄子认为要求得自由 ,达于逍遥 ,必须抛弃文明与人生所造成的负累 ,与“道”沟通为一。庄子以“道”为理想目标 ,以“文明之灾”、“人生之蔽”为对象物 ,以“逍遥游”的修炼境界为纽带 ,完成了其超越观的理论构架。但由于时代及其自身的局限 ,使这种超越仍不免留有复古、宿命和阿Q式自慰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汪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2-66
苏轼的技道思想是在传统技道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技道两进。在崇道的文化传统里,苏轼肯定了道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技艺的重要作用,在成熟的技艺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道。他的技道两进实际上抬高了技、艺的地位。这正体现了苏轼艺术思想的辩证融合特色,也体现了宋文化融合的特色。苏轼的技道两进思想对后代艺术思想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韦拴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2-76
技与道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庄子的技不同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而是更多地与艺相通,与个体心灵的创造性相关,能在超越层面上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亦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达到的技道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美也因此成为实践活动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1.
面对社会与面对生命——论向秀、嵇康对《庄子》的不同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良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3-39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永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7-83
本文以《庄子》中的"小大之辩"为主线,探讨了存在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重要作品间的矛盾,以及庄子对"大"和"小"的态度,由此揭示了庄子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间的差异,并对其"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作出新的阐释.认为"逍遥游"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其理论形态和最终目标,而在庄子对此一境界的追求过程和借此表现的对束缚自我之现实的否定;庄子在现实中对小大的分辩比起他理论中的大小齐一来,对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具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1):17-21
老庄哲学把对自然现象、人类生存状况及生产经验的观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道家的自然观,展示了老庄在自然科学方面最初的理论自觉。老庄坚持"道"生万物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的理论;庄子提出了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万物一体的生态论;老庄尤其确认了人的自然本质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庄哲学独有的理论品质以及它在理论上的前瞻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中国荒诞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秋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8-12
《庄子》以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荒诞体验而成为中国荒诞剧鼻祖,它所倡导的荒诞精神与后来西方荒诞派戏剧不谋而合.文章通过对"庄周梦蝴蝶"、"浑沌凿七窍而死"等经典文学案例的剖析,挖掘出《庄子》独辟蹊径的荒诞美学思想,对人类荒诞生存境况的思考,更证明了"荒诞"是全人类共同精神体验的产物.从《庄子》开始,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荒诞概念得以建立,荒诞美学得以形成,并对后世文学特别是中国荒诞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75-78
劳伦斯不信仰任何宗教 ,却信仰一切属于自然的事情。他尤其推崇与向往和谐、自然的两性关系 ,并用毕生精力在其全部作品中孜孜不倦地展示与探索两性关系的种种形式与可能 ,试图揭示出两性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及其本质。该文试图把劳伦斯的自然观与中国老庄思想作一系统比较 ,并从对二者所根植的不同文化体系的观察对照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马奔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孙雪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6-4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原型考察、比较研究等手法,将《庄子》中保存的大量神话分成“活物论神话的遗留”、“上古神话的化用”和“散见的神话材料”等三类加以辨证分析;指出《庄子》神话是对已有神话的改造和化用,其目的是满足表达的需要,同时也丰富了神话形态,在神话类型学上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39-142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庄子》中倡导的“物我为一”、“复归于朴”、“顺物自然”、“至德之世”等思想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渊源,在今天人类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民性是《庄子》的精华所在,主要表现为:肯定了劳动群众的重要地位,统治者要知民心、顺民意,体恤弱者,博爱众生;天地对万物的养育是均等的,统治者要平等待民,与民众共富贵,不以势压人,不以财戏人;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之心。《庄子》一书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庄子》的人民性也带有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