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日本女人的中国情她叫乔惠文,今年53岁,人长得瘦小赢弱。虽然她的血管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但她的灵魂却是中国的。随着日本遗孤回国潮,她回到了日本,但她只在日本住了很短一段时间就又回到了中国。她只想像中国曾通女人那样在中国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2.
苏丹大使夫人娜迪雅·阿瓦德非常钟情中国陶瓷,陶瓷艺术品在她的家里随处可见。谈起在中国 生活的这一年,她说留给她的印象极为深刻。文中,她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与苏丹在众多方面的异 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吟风 《老年世界》2007,(19):20-20
童年曾在中国度过,从此就结下了牢固的中国情结,晚年时再回到她的出生地,把她的全部爱都尽情地倾泻到这片曾生她养她的土地上。年届九旬的美国老太太尤尼斯·莫易·布劳克是在用她的心血谱写眷恋中国的心曲。  相似文献   

4.
阎红在中国人眼里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女人,她在外国人眼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方女人。在她的学院里聚集着中国美容专家,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美容专家。她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5.
她是中国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通俗歌手;她是中国第一位通俗唱法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她以标志性的跨界风格而著称,被视为"东方的"莎拉·布莱曼;她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评为"慈善之星",并担任了"春蕾计划"形象大使;在2006年底多哈亚运会闭幕式上,她以一曲《中国之约》再次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音乐的魅力……她便是军旅歌唱家谭晶,有人称过去的一年为"谭晶年"。  相似文献   

6.
郎溪 《伴侣(A版)》2014,(3):10-12
19年前,她跟随留学回国的丈夫嫁到了中国,公婆并不太能接受她的热情。丈夫因病离世后,她做出令人吃惊的举动:留在中国,照顾老小。6年后,中国公婆完全读懂了她,公公赵希才的一篇《我家的洋媳妇》打动了无数人。"她汉语说得不好,也不太懂中国的传统礼仪。可她在丈夫走后,担负起了照顾全家人的责任,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爱,什么是真正的孝顺。"  相似文献   

7.
芭芭拉在中国居住的时间比很多年轻一辈的中国人都要长。她197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多次往返于中国和意大利。她亲历了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应本刊编辑之邀,塞拉利昂驻中国大使夫人汉娜·迪恩拨冗为我们撰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她在中国的生活以及她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柳德米拉·斯吉尔达不仅是乌克兰驻华大使的夫人,也是—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诗人、学者、文学批评家,她还是乌克兰作家协会的成员。2009年,斯吉尔达随丈夫尤里科斯坚献使来中国生活。此后她发表了两部关于中国的诗集《中国的呼吸》和《四季旋律》。她蓬勃的诗情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尽情挥洒,她的心灵与正在奏响的中国交响曲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她以诗为媒介,与许多中国的文化界人士结下了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在她的家乡加拿大,音乐人兼作曲家Ember Swift的巡演日程排得很紧凑。然而,她一直很想到中国来旅游。2007年,她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到中国来看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旅程改变了她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智利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之一,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这一天下午,智利驻华大使的夫人,葛罗丽亚·波拉克博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谈起了她自己,她的国家,她来中国前后的心情以及在中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大使夫人Germana对中国并不陌生。90年代初时,她和家人就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她说:“重返中国让我非常兴奋,因为我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出生在北京的米歇尔·刘曾在中国拿到硕士学位并工作过两年。之后她便只身前往美国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她一毕业便在纽约金融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尽管想念在中国的家人,心爱的事业还是把她留在了美国。  相似文献   

14.
达迪亚娜·伊斯蒂乔亚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北京,6岁时跟随父母回国。70年代她来到中国读大学,并在这里与同样喜欢中国的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相识并结婚。在丈夫被任命为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后,达迪亚娜·伊斯蒂乔亚又随他来到了北京。文中,她描述了她与中国、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邓颖超,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令人敬仰而又极富亲和力的名字。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他们是伟人伴侣;她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历经百年风云,贡献卓著;她被千百万中国人亲切地称为“邓大姐”、“邓妈妈”、“邓奶奶”,她平凡的外表背后,是不平凡的高贵品格和超凡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6.
她身体里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女人;她育有3个优秀儿女,却有二段不堪回首的婚姻;她是中国第一个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却在10年后重返上海;她是一  相似文献   

17.
汉娜·迪恩作为塞拉利昂驻中国大使夫人在华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期间,她深深爱上了中国,并在与中国女性的接触中为她们的精神与品质所感动。如今她已跟随丈夫离开中国,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就曾经以留学生的身份在中国求学一年,那段经历成为了她弥足珍贵的回忆。而今身为外交官,她一直积极推动法国与中国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传媒专家桑德拉·鲁宾斯坦教授在美国出生、接受教育并生活多 年。退休前,她一直担任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她 和丈夫于2001年定居以色列。她曾两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是1986年,第 二次是2004年。中国在这十几年中的巨大变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她从小失去母爱,却把一生的爱献给全天下的母亲;她终身未婚,却把千千万万个生命接引到世上;她是第一个为妇女在中国科学的最高殿堂中争得席位的先驱者;她是中国妇产科学领域的泰斗;她是品德崇高、医术精湛的医生楷模;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