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心隐(公元1517——1579年),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永丰(今属江西)人,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异端思想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宣传王艮的学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奋斗了一生,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最后惨遭杀害。何心隐的著作不多,传世的唯一著作是《何心隐先生爨桐集》,由张宿铨订,刻印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何子培先生收藏的《梁夫山遗集》,篇幅比《爨桐集》少。容肇祖先生将上述两  相似文献   

2.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  相似文献   

3.
李渔年表     
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一岁(虚龄)。注:李渔生年,据自述年纪推算。兰溪敦睦堂《龙门李氏宗谱》(下简称《宗谱》)云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戍。八月初七日生。注:月、日均用农历,下同。李渔生地,《宗谱》云“生斯长斯”,即浙江省兰溪县夏李村伊山头(今孟湖公社夏李大队)。李渔自称“虽浙籍,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李家祖先,唐时由福建长汀徙至浙江寿  相似文献   

4.
《张衡传》     
【题解】 本文节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张衡列传》。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他博贯经史,又善属文,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文帝处死刑。 《后汉书》是范晔从尚书吏部郎贬为宣城太守以后开始写的。他根据前人各家撰写的有关后汉史的著作,写了《后汉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志三十卷是梁刘昭取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个志补入的(因范晔遇害,只完成了“纪传”,“志”未完成)。到北宋时合刻,即流传自今的本子。范  相似文献   

5.
<正> 一、惠崇的生平 惠崇是能诗善画,兼工书法的僧人,他的生平却不为世人所知。他的籍贯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寿春(今安徽寿县)、建阳(今属福建)和长沙。分别载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7。我以为寿春说较可信,僧文莹《玉壶清话》作于元丰元年(1078),比上述三书要  相似文献   

6.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享年六十六岁。有《清真集》传世。《宋史》卷444,《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有他的传记。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期 邦彦父、祖以上事迹无可考。他的叔父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为杭州通判,多与唱酬,《东坡集》中所谓“周长官”者即其人。邠元祐初知管城县,后知吉州,累官至朝请大夫、上轻车都尉。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事迹见《咸淳临安志·人物》。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所考,《茅山志》所载周邦彦佚诗《芝术歌》中“庐陵太守蕴仙风”句所谓“庐陵太守”就是指周邠,因为周邠尝知吉州。周邠之孙周莘字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今年六月份,我走访了山东省巨野县大义乡的刘围子村(原名晁道口),嘉祥县纸坊镇的焦城村、王堌堆乡的土山桥村,以及荷泽市南郊的晁八寨,调查了有关晁补之的资料,并参观了位于嘉祥县钓鱼山下的晁氏先茔,在调查中,我几经周折,搜集到了《晁氏宗谱》第一卷及《陆安支谱》。在《晁氏宗谱》第一卷中,载有历代文人名士题写的赞文。遍览各家文集,诸赞文均不见录,今从《晁氏宗谱》中搜集迻录,以资研究参考之用。为了阅读方便,对原文谨加标点。 错公赞 中州文献,遗绪可徵。稽古力学,进退持衡。五曹铨总,四司协寅。伊皋比德,周召堪伦。 董仲舒题 [案]错公:指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汉颍川人,官至御史大夫。《史记》、《汉书》均有传。  相似文献   

8.
穆修(979—1032年),字伯长,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后迁居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北宋初散文作家,著有《河南穆公集》(又名《穆参军集》)。(《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传。 (一)仕途坎坷穆修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岁时即随父亲仕宦南北,迁徙不定的生活,固然艰苦,但却使少年穆修扩大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有益于他以后的创作。他自幼好学不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推崇董仲舒、韩愈的道统,不喜欢东汉以来俗儒的章句之学。宋真宗赵恒景德末年,穆修旅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应试不第。这时,他已近三十  相似文献   

9.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平不详,死于公元二三五年。他是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国。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吕不韦厚相结纳,蓄士三千人。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言。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又因为有“八览”,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初著名戏曲活动家李渔的生卒年,中外学者大都根据李渔《一家言全集》中的诗文,推断出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卒于清康熙十八至十九年之间(1679—1680)。最近几年发表了几篇考证李渔生卒年的专文,其中有的公布了新发现的《龙门李氏宗谱》中关于李渔身世的有关史料,断定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八月初七日,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正月十三日。这个《宗谱》证实了李渔卒于康熙十九庚申(1680)的推测。推翻了生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的说法。如果《宗谱》所记无误,那么,李渔生卒年问题从此获得最后解决。但是,细细推究所引谱文,似还存在着矛盾之处,尤其是说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戍(1610),不仅与谱文所称享年七十岁相牴牾,而且与其它史料记载不符。兹对李渔生卒年的考证,补直罅漏,以就教于海内大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县)人,北宋初理学家、文学家,有《徂徕集》行于世。死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传。  相似文献   

12.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是东汉末年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历史学家.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悦始辟镇东将军曹操府,旋迁汉庭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东汉王朝的“中兴”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五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奏上.迁为待中.  相似文献   

1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曾巩精于经史儒学,文学修养深厚,生前享有盛名,身后也备受推重。曾巩年谱,南宋朱熹首撰。他根据曾巩的有关集子、宋史及他书旧闻,编成《南丰先生年谱》一卷,但是其谱未能流传下来,仅存谱序。后又有清人姚范编《南丰年谱》一卷,杨希闵编《曾文定公年谱》一卷、孙葆田的《曾南丰年谱》(抄本)等,但大都仅具轮廓,学术成就不大。三十年代,王焕镳先生编撰了《曾南丰先生年谱》。此谱纂结甚详,但也存在不足,如谱主活动的历史背景不充分,有关谱主的文学活动也不尽完善,并有一些…  相似文献   

14.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人。据郑振铎先生考释,他大约生于公元1085年,卒于公元1145年左右。青年时读书勤奋,长期留居京都开封游学,曾仕至翰林承旨。酷爱艺术,擅长界画,特别是对于描绘屋宇、桥径、舟车、城郭、市肆风貌等,有极大的兴趣和建树。宣和(公元1120—1125年)年间,他创作了反映北宋京都繁荣景象为内容的伟大杰作《清明上河图》卷。它那“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运用浓淡墨色来表现景物远近的技巧、物体比例的准确,都代表着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最宝贵的优秀传统。它不仅今天  相似文献   

15.
张载(公元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教育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因自幼生活在这里,又在此长期讲学授徒,故后世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相似文献   

16.
渔家傲     
[题解]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他不仅是北宋名臣、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作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7.
宋代人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一部宝贵的古籍遗产。本文就分析作者生涯,考辨版本,探讨本书内含史料价值。一《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简称高丽图经)的作者姓徐,名兢,字名淑,和州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人。《宋史》没有为他立传,根据一些零散材料可以推知他生于北宋  相似文献   

18.
《小石潭记》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世称散宋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公元七七三年一八一九年),李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曾经因为参加当时政治上比较进步的王叔文集团而遭到排斥,被贬官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当时的永州,虽然是一个异常荒僻的地方,但天然的山水风景却很优美.柳宗元身遭贬谪,内心感到极度的烦闷,因此,常以游览山水自娱。他到处搜奇觅胜,并一一作文记载.有名的《永州八记》,就是他的这些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八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小石潭记》.就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相似文献   

19.
沈约籍贯考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活动于南朝宋、齐、梁间,著有《晋书》一百二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梁纪》十四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四声谱》等,是一位相当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已散佚,传世明刻本《沈隐侯集》十六卷,《沈休文集》四卷,辑沈约诗文四百余篇,《四库全书》均未著录,不失为研究沈约之重要资料,但系后人辑录,非原集面貌;现存比较完整的只有《宋书》一百卷(亦有缺佚),为史家所重视,明万历间刻印的南监本二十一史、北监本二十一史,崇祯间毛晋汲古阁刻印的十七史,清乾隆间武英殿刻印的二十四史,都包括《宋书》在内,近年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组重新点校出版了二十四史,流传则日渐广泛.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吉辰同志撰著的《<宋史>比事质疑》一书,已于1987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计53万字,是近年来研究《宋史》取得的一个新成果。它对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广大史学爱好者研究、阅读《宋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史》是我国廿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它包括了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至南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止,计320年的两宋王朝历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这部宏篇巨制,是元末先后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主持撰修,用两年半时间完成的。在撰写过程中,以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