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而挑起的。日本是最早点燃起侵略战火的国家。它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是为了奴役中国人民,而且是为进一步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与美英争霸亚太地区,并侵略社会主义苏联的一个战略步骤。由此决定,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必然影响和损害美、英、苏等反法西斯主要大国的利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继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衣钵,在世界各地加紧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为了实现它的侵略野心,它一贯违反国际协议,在亚洲,从各方面大力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第一,指使日本疯狂扩充军队。早在一九五○年,它就指使吉田内阁成立了七万五千人的“警察后备队”,以后改称“自卫队”。目前,“自卫队”已经拥有兵力二十七万人、舰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是扶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 ,其目的 ,一是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是帮助蒋介石夺取抗战胜利果实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亲美派政府 ,以更大限度地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前者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者则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 ,给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上设置了又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4.
1940年9月缔结的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它标志着法西斯国家军事联盟的正式形成,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步入全球性联盟战争的新阶段。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在如何评估三国同盟条约的目标和效用等问题上存在着若干分歧和混乱。本文试图围绕条约的炮制者德国和日本的内部关系,对该条约缔结的背景及过程进行一些深入的探析,以期澄清疑点,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张雪梅 《天府新论》2004,14(5):122-124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采取"不干涉"的中立立场,这是由于苏联当时国内外条件所限,也是为了达到避战自保的目的.德日防共协定的订立使苏有两线作战之忧,继续保持中立已不可能.<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抗战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对日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苏联也开始走上援华道路.  相似文献   

6.
美国帝国主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是世界最凶恶的剥削者和掠夺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代替德、意、日法西斯的地位,在世界各地进行种种侵略,妄图把全世界人民置于它的统治之下。经济侵略是美国帝国主义全部侵略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倾销商品又是它实现经济侵略的一种重要手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尤其是苏联,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对于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史学界却看法不一,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论述,以求教于同仁。一...  相似文献   

8.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开始。中国抗战对象——日本所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特征以及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侵略性质的认定,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有力支持了苏军对德作战和盟军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驼峰线的开辟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进一步证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息息相关。中国坚持抗战和远征军表现出的国际合作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五个重要国家之一,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恰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承认,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苏联的企图,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对德作战;二是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有力地援助了美英的作战;三是中国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在大陆决战的迷梦,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深刻而具体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福建事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从各自在华利益出发,日、英、美、法等列强国家和苏联纷纷采取应对之策。从《日本外交文书》所载关于福建事变的档案文献看,日本表面声称新政府不侵害其在闽权益取“静观”和“不干涉方针”,但暗中则积极准备并伺机进行干涉;英、美、法在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一旦危及其利益,则借口保侨,武力威胁;苏联为保障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维护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总体上支持南京政府,对事变肆意贬斥,横加指责。由于没有得到各国及时有力的配合和支持,孤立无援的福建人民政府迅速夭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后胜利,当然首先是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斗争的结果;但同时又是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多方面支援分不开的。 从中国抗战的全过程来看,对它提供援助较多的是两个主要的反法西斯盟国——苏联和美国。关于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人们一般是比较熟悉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14.
赵霞 《江汉论坛》2022,(12):107-113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进攻上海,进逼平津,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具有爱国传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和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包括上海律师公会在内的各律师公会在社会动员与组织抗战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舆论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暴行,动员民众,推动政府组织抗战;二是积极参与国防建设,配合国家军事备战;三是不遗余力为抗战提供经济援助与后勤保障;四是竭尽所能反对租界当局破坏抗战。上海律师公会对动员和组织抗战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日苏三国关系随即也发生了变化。日本一方面对苏联采取谨慎政策,避免苏联"干涉"侵华,另一方面却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为对苏采取以攻为守的强硬政策。苏联则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采取"不干涉",避免引火烧身,另一方面却控制及占领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自己的防线,加强本国边防实力,进一步发展公开援华以牵制日本力量。可以看出30年代日苏关系矛盾焦点在中国,日本要独占中国防止苏联插手,而苏联要控制中国防止成为日本进攻的基地。当然中国也要利用日苏矛盾维护本国独立及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6.
关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一再标榜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这显然是蓄意施放的烟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阻止日本独霸中国,因而指责日本出兵山东是另有野心,此说亦未能全面说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日本对德宣战的真正动因在于:出兵山东,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步骤;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为内外交困的日本统治集团提供了一个摆脱困境、扩大侵华的良机。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品格。如果说在毛泽东时代抗日战争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战争;那么,20世纪80年代抗日战争则变成“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动员;而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抗日战争又被书写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剧中的抗战叙述也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涉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更涉及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的并肩作战.中朝苏三国军民合力抗日,并肩作战,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不仅提升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所建立的友好关系,有效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协助了朝鲜的独立解放,牵制了日军向苏联进犯的侵略行动,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20.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