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其他的练习曲,肖邦练习曲有着艰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以作品第25号第11首作为中心,解析其作品内涵及弹奏技术,提出了一些练习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要求,并对乐谱作了一些分析。通过对作品的这些分析与研究,了解其音乐特点、创作风格,探索作品中独特的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2.
《g小调钢琴协奏曲》在门德尔松协奏曲的创作中,虽然不是最具代表性,但却是其巅峰之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基石。作品虽显稚嫩,但却体现了门德尔松在音乐思想上既尊重、崇尚和继承古典音乐形式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而努力开拓创新,与肖邦和舒曼同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三个杰出代表。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艺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并在世界浩瀚的钢琴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分析,进一步认识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3.
柯晓东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57-59,108
摘要:报告了目前国内对斯克里亚宾研究的现状,大多集中在研究他的晚期作品以及“神秘和弦”,而早期创作的练习曲Op.8的研究相对较少;简要分析了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风格及12首钢琴练习曲Op.8,并重点分析了E大调练习曲Op.8No.5,认为其早期创作风格表现为对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对肖邦的模仿,晚期则趋向创作宗教题材、神秘主义及无调性音乐;通过对E大调练习曲Op.8No.5技术特点、结构特点和节奏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斯克里亚宾调性与色彩的观点,深入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演奏速度、情绪的把握以及练习指法和踏板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肖邦降A大调练习曲三种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从速度、力度、音色和演奏风格等方面,剖析三种版本所呈现出来的创造性和差异性:鲁宾斯坦的演奏具有与原作曲家之气质浑然相融的特征,在忠实原作与自由创造之间保持着张力,因而被视为"最正宗的肖邦";佩拉希亚的演奏则保持着演绎的真实与传达的精确,重在揭示藏在作品里的微妙意念与纯粹情感;柯尔托的演奏带有一点随心所欲的激情风格,以凸显个性、幻想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研究这些典范版本对肖邦作品独具个性和风格差别的演绎,为钢琴教学和演奏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在各变奏的主题中加入了各具特色的微妙的明暗变化,将各变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还注重相似乐段的持续发展,以及变奏乐段间力量的逐渐积累,使之成为一首"庄严"的大变奏曲.  相似文献   

6.
《练习曲作品10号之三》是肖邦为数不多的抒情练习由中的一首,是一曲旋律优美动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哀歌。本文从音乐特点、曲式结构及钢琴演奏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旨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7.
徐康 《中华魂》2008,(11):64-64
  相似文献   

8.
徐康 《中华魂》2011,(11):64
  相似文献   

9.
蒋祖馨的钢琴音乐创作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和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他的创作历程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蒋祖馨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莱辛的谈话录《恩斯特与法尔克》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其中"第二次谈话"所涉及的"(三大)灾难"与"分外之工"问题,对我们思考与当下处境——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的处境——直接相关的文化与文明冲突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一谈话,既与莱辛的《论人类的教育》和《智者纳坦》有密切关系,表达了莱辛对市民社会的深刻判断,也与赫尔德、施莱格尔等现代思想者形成了有意味的对照.对比赫尔德等人对莱辛文本的改写和重新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莱辛,更好地理解"分外之工"的内涵,从而努力学会做真理的永恒探索者而非武断占有者,并从根本上习惯世界的矛盾、多元和不同价值在冲突中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2.
《遗著》是国际学界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漏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上。国际学界关于“过渡”的基本观念及其起源问题存在五种观点;关于“漏洞”问题及其与“过渡”问题的关系,也有四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研究表明,必须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等来理解《遗著》。解释《遗著》对重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法存在着无从确切解说的困难.参照中、西方历史上的层次划分法,艺术品由外而内可以区分为风格层、媒介层、物象层、认识评价层、哲学意味层,它们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此划分具有较严的逻辑性、较广的普适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开创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局面。从田园生活的毁灭,爱心传递的毁灭和清教戒律观的毁灭三个方面探讨了这部作品所再现的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的探索,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提出的前提.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共八大肯定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但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保留,反映出当时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个体经济问题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三区三州”推广普通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实现,关系到“三区三州”乡村振兴的实现,同时,也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该项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相较于其它地方,“三区三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差距大、教育发展滞后、部分边民的国家认同感模糊。经过各方努力,当地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架构下来思考推广普通话工作,建立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长效机制,并下大力气抓好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从概念上看,尊严既是一种内在价值,也依赖于社会承认。从历史上看,尊严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经历了情感基础上的尊严、理性基础上的尊严、被社会认可的尊严的演变过程。从现实来看,有尊严的存在需要消灭妨碍尊严生活的贫困,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树立主体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统一起来,在历史观领域实现知、情、意,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来看,"三个代表"内蕴着真、善、美的内在要求,我党践行"三个代表"的行为本身也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行为.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的统一,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确定性的讨论,理论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以其鲜活灵动、不断探索式的创作实践,在其著作中,以三个隐喻性的形象:舞台、万花筒、塔罗纸牌,形象地为我们揭示出后现代主义文学无所不包、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协作学习的理念和什么是对话,对话的物质、心理、文化环境,对话的四要素、对话场,以及教学的三种类型,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述了实施协作式教学应以CL为教学理念,设计出具体课程的协作学习方法,适时介绍对话策略与技巧,同时,注意收集反馈,不断总结经验以及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