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梅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90-91,9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生涯中具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和行为。从因材施教的提出、孔子对弟子差异的分析以及孔子因材施教的实例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李艳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55-161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不能停留在注重简单的个体差异基础上,它也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这个思想的现代性建构,应该立足于“材”和“教”两个方面。因人而异、随时立中、随处适宜必然成为现代场域中建构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三个基本维度。因人而异体现为针对教育对象的资质、出身展开,随时立中突出依据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等要素变化灵活实施,随处适宜则强调适应场境、需求的不同做出恰当的应对。 相似文献
3.
许先利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4)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如“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工学团”、“生活教育”、“社会学校”等思想,一直为教育界所注重,研究也已达到一定的深度。但对陶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因材施教在陶先生教育思想中特别是后期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5.
6.
于淑华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1):11-1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仁的具体举措,孝悌为仁之本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杀身以成仁则是孔子仁学社会伦理责任的具体体现。孔子仁学思想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王成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从现代史学的角度看,孔子史学思想的特征表现为:以民本主义为核心的人文史观,以“《春秋》之义”为形式的史论结合方法,以“训诲史学”为宗旨的史学目的意识。孔子的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科的基本模式,并高出了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就是整个古希腊的史学思想也无可比拟。 相似文献
8.
张改娥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6-2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孝悌”乃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梯”到“爱人”、从“修己”到“安人”,仁具有“推己及人”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亲情之爱”、“泛爱众”和“爱有差等”就表现为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涵盖天下,层层向外的爱的同心圆的不断推展,发乎情而入于理,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般内涵。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并积极实践因材施教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一宗旨之下展开的,因此,他无论对学生的考察还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从这两个大的方面着手的。尽管当今我们实行因材施教的环境与孔子所处时代有着天壤之别,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及其实践仍能给予我们独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仍有其不朽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有特殊的客观历史条件限制和现代教育体制对其提出的种种挑战,但是因材施教这一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思想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无数次地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个体无论在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都存在差异。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广为提倡和遵循。同时在实践中又不能僵化理解。“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原则、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信仰。 相似文献
11.
曲超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82-82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仍然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实践。然而,要将这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用于实践则需要一系列条件。本文拟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实施基本条件做一次探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张人们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仁圣字形本义及在<论语>中的实际用法,对孔子仁圣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仁是一种内在心性的终极目标,圣是知识才能的至高理想,它们是标准和角度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存在谁高于谁的递进关系.同时,指出孔子仁的特点不在于仁学理论的建构及传授,而是重视日常生活中仁的践行. 相似文献
14.
15.
孔子既是一位先师先哲,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传播者。他认为,作为一名教育传播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传播技巧,这是搞好教育传播的前提。另外,在进行教育传播时,书籍是主要的媒介。在教育传播的对象上,采用“有教无类”的传播原则。在教育传播的内容方面,则是以“仁”为核心。孔子以此为据,一生都在付诸教育传播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可以开阔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又可以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孔子直道思想强调公私域的分别。在事亲和事君两个不同领域,出现了隐和犯的不同标准,不可简单地把只适用于私域的道德准则直接推广到公域中去。当情与理、情与法出现冲突时,孔子在私域要求遵循心安的标准,提倡无违之孝,最终表现为隐而不犯的直道思想;在公域要求遵循理得的标准,提倡敬位之忠,最终表现为犯而不隐的直道思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私域的血缘亲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公域的潜规则流行。 相似文献
17.
终身教育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终身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涵括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和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童书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0,(Z1)
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最伟大的人物,在他以前沒有正式的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今老子书中的哲学思想,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在他以后整个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和他的思想有直接或間接的关系;从他的时代起,在他領导下,中国开始形成了一个最有势力的大学派——儒家,在先秦时代就已取得相当优势;到汉武帝以后,这个学派更取得思想界独尊的地位,一直到五四运动时代,它的独尊地位才被真正推翻。研究中国古代中世紀思想史,首先应該研究孔子的思想,是沒有什么疑問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对理解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