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鲁僖公三十年,晋国与秦国联手进攻郑国,理由是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篇文章记述了在秦晋联手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谈判。故事中,郑国老臣烛之武,在两大强国的围攻下,与秦君商议,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秦穆公退兵,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拯救了郑国。凭借对局势的分析洞察和过人的辩论技术,最终使郑国免于灭亡。  相似文献   

2.
《源流》2007,(7)
宋代政府通过职务消费规范化基本控制住经常性工作餐的财政支出,但对滥用公款互相宴请却难以遏制,于是朝廷针对游宴过度,超标准挥霍公款者作出了  相似文献   

3.
穆子 《中华魂》2013,(9):25-25
公务宴纷纷退订、年会宴接连取消、“光盘”行动响应者众一岁末年初,大江南北刮起的反奢侈反浪费之风,让民众倍感清爽与兴奋,也让餐饮业打起了“喷嚏”。(1月29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从《伤逝》题目入手,来阐释鲁迅先生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伤”与“殇”之间关系的深层挖掘,来展现《伤逝》创作所体现的深刻性和隐喻性。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原理》、《时间与自由意志》和《释梦》是洞彻文学“意识流”背后理论意义“魔力”生成的必读文本。它们个中所关联到的“意识流”问题的重要观点反映出合理与悖缪交互错杂 ;但它们所透发出来的美学价值不仅在方法上而且在观念上均给予了文学“意识流”之孕育以诸多的启迪和裨益 ,使其通过本身所进行的审美融化 (当然 ,也辅以其他因素的从中掺和 ) ,以“另类”的面容在世界文苑中魅力四射 ,给文学叙事艺术格局带来空前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为中国译坛吹来了一股新风。文章以此理论为视角,对杨宪益、戴乃迭所翻译的《祝福》的英译本The New Year’s Sacrifice进行解析,通过实例诠释译者如何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创造了这一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佳译。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散文诗》以梦幻形式和内容最为常见,其意义显然不可小视。梦之作多以主观见长,往往更需读者客观解读。梦是屠格涅夫所思所想,是其深邃哲理思考的结晶,同时也是其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梦的内容本身不可信,可信的是潜藏其间的点滴内在思想,而梦的形式本身则为散文诗增添许多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诚”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对“诚”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解释截然相反.实际上,《中庸》之“诚”至少有四种含义:一,实在;二,一般道德上或心理意义上的“虔诚”;三,道德本体的“诚”;四,道德或精神境界.在理解《中庸》的“诚”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但在这四者之中,有主次之分,占主导地位的是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诚”.  相似文献   

9.
<正>《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这篇文章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屈原列传》不仅在人物塑造、情节展开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于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理解,一般认为所指的是《诗》的创作或文本的消亡;如果将"《诗》亡"放在"《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语境下,通过论述《诗》与《春秋》对当时现实政治文化功能的重大影响,可以见出"《诗》亡"的内涵正是《诗》的现实功能的衰亡。  相似文献   

11.
12.
柳哲 《社区》2010,(35):11-11
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相似文献   

13.
《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传统解读中,更多是着重在对家的反叛,并进而批评主体性的缺失。事实上,巴金在《家》中描绘的二十年代渗透在我国内地广大农村、城镇中那一个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背后,暗示了出走恰恰是为了对心灵之家的回归。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巴金的创作始终保持对心灵、信仰的坚守与回归。  相似文献   

14.
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璀璨耀眼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逐渐吸收禅宗思想的文化精髓,原本具有明显技击搏斗特征的少林武术,与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主旨的佛教思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少林武术以此在众多武术派别中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易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的用韵、骈偶、排比、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探讨与分析,展示出被称为“经之羽翼”的《易传》的文章修辞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墙头马上》为一部爱情喜剧,通过对此剧中的悲剧性因素悲剧性行动和悲剧性环境的分析,认为此剧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爱情喜剧的层面,而是一部具有社会性婚姻问题的戏剧.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孟子》所说的"孔子作《春秋》"一事,学界从认同到质疑,经历了长期争议。从诠释学角度看,孔子"作"《春秋》实际上是以述为作,借文本诠释成就观念创新。孔子"作"《春秋》,使鲁史《春秋》的属性及其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向,即由侧重历史和实证向侧重政治和诠释的转向。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过去,后者注重现在;前者注重客观,后者注重主观;前者注重记事,后者注重诠释;前者注重史料真实,后者注重政治启迪。孔子"作"《春秋》,就是通过诠释《春秋》,以"窃取《春秋》之义"的形式,对鲁史官的资料选择和意义表述进行契合时代的再诠释,即在"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的无奈中,用褒、贬、讥、绝、讳的方式,阐发和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的思想倾向和理想追求,它们包括:尊王尊君的政治秩序、灾异谴告的权力约束、倡导亲迎的伦理秩序,以及由地缘区别到文化差异的新夷夏观。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可视性”是指文章所写内容如锦绣、绘画、器物雕饰一般具有视觉呈现的功能和效果.刘勰关于文章“可视性”的论述与他感观形式审美批评的理论风格密切相关,亦受当时的“形似”文风影响;从根本上讲,扬雄的心声心画论及中华美学“目观为美”的观念是刘勰文章“可视性”思想的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理解“柔弱胜刚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老子》赋予“柔弱”与“刚强”的特定内涵。《老子》用柔弱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世界和谐安宁的建设性的力量;用刚强象征发展到极致、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破坏性力量。《老子》在柔弱与刚强两种力量的斗争中有意突出柔弱胜刚强的一面,其目的是以此警示人们要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减少因私欲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过度争夺与倾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