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采用心理测试法对1309名高校新生学生进行测试,对原生家庭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考量。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在性别、年龄、家庭子女排序、经济状态、留守经历五个维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成年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未成年组;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优于多子女家庭,无经济压力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优于有经济压力家庭的大学生,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优于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鉴于此,高校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坚持积极心理取向和侧重预防的综合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2.
教育实习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习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会面临诸多实习压力。本研究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其实习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实习压力。压力源按照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经验不足、工作准备不足、专业能力不足、时间冲突(参加专升本考试与实习的冲突)、人际交往困难;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与消极应对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且受报考意向的影响;不同压力水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中重度压力的个体,其积极应对显著低于中度、轻度以及无压力的个体,而采用的消极应对多于其他三类个体。高职师范院校应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加强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3.
阐述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并就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础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生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心理、厌学和消极心理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研究条件,采用点面结合,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结果发现: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较为严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与内地及沿海学生有显著差异,也明显不及当地汉族学生;来自少、边、穷地区的民族学生,心理问题尤为严重.研究者认为:要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应重视贫困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多渠道"扶贫帮困",减少因经济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族学生素质教育的轨道;关注亲子教育,改善家庭因素;重视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等,并有针对性地从上述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各种心理障碍,主要是社会、环境、教育以及自身因素所致,应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晋城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入手,从高职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性别之间、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之间进行了详细的两两比较和分析,准确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实践中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参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研究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对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职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新时期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职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庭成员的期望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显然,对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应该是广义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9.6%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心理疾病的体育调节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员工援助计划(EAP)是组织给予员工的一种新型福利项目。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教学、科研、知识更新、角色身份转换、院校发展等多重压力。EAP引入高职院校,能有效缓解教师身心压力。高职院校EAP实施模式构建中要做到:制定可持续性目标;建立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并重;辅导形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而且还与家庭、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针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这不仅对于学生自己、对学校教育有益,而且同样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益。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大学生群体,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以体育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量、访谈等方法对在校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作了调查用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因素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异常现象不断出现与增多,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影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探索进一步加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探析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本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运用“16PF”、“SCL-90”等测量工具,分层抽取439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女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一年级学生检出率最高,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学生,富裕家庭学生优于贫困家庭学生;略呈现群体人格特征,不同生源地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部分人格特征有显著差异;良好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更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剖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制、教学形式、教育目标以及学生的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经费的保障问题、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效果诸方面却严重存在不足.据此,提出了切合高职特色、行之有效的“五位一体”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立足效率的教育工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服务及活动平台;以及消除致因,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综合预防和疏导平台.通过以上平台的搭建,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了解了成教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及其关系。采用SCL-90测验成教新生321人。统计分析了其心理健康资料,结果显示:53.4%的学生有重生活压力,43.9%的学生有重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主要分布于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约6%~9%的学生存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等心理障碍;学生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压力有回归函数关系。通过学生心理自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可缓解其心理压力并解除其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当代高职学生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恋爱及就业等问题所造成精神上的苦恼、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高职学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用SCL-90症状量表,对重庆市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完整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不同来源的离异家庭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性和偏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跟随不同抚养者的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焦虑、敌对三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四年级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在其它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