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关于物流中心选址的研究多基于企业的角度,鲜有学者站在地方政府角度考虑不同行业物流特点对城市物流中心选址进行研究。本文基于钢材分销行业特征,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构建了综合考虑CO2排放量和物流成本的双目标整数规划模型,采用理想点法将双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并用分枝定界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本文以重庆市钢材分销行业的城市物流中心选址为例进行分析,并将CO2排放量的测算结果以澳大利亚碳税的征收标准进行计算,发现碳税征收并不能有效降低钢材行业CO2排放量。地方政府可通过合理选择物流中心位置、规范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选型、限速、限行和错峰限时等城市物流管理策略来实现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实现我国"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的现实背景,构建了一个省际排放权交易模型,重点探讨了在实现各省减排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设置了无碳交易市场(NETS)、仅包含北京等六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PETS)和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CETS)三种政策情景。通过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为实现"十二五"碳强度减排目标,扣除自然下降率,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约6.39亿吨,占当年总碳排放的6.65%;无碳排放交易时全国需要付出约157.62亿元的减排成本,占当年GDP的0.04%;六省市参与碳交易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50.66亿元,节约减排成本4.42%,碳交易量为0.22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3.39%,均衡碳价约为70.55元/吨CO2;全国碳市场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20.68亿元,相比于无碳排放交易情景节约减排成本23.44%,碳交易量为1.21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18.98%,均衡碳价约为38.17元/吨CO2;(2)碳交易市场对参与交易的省份的成本节约效应各不相同,总的来看,东、西部地区成本节约较为明显,部分西部地区能够在完成自身减排目标前提下,通过加入碳交易市场而获取正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碳生产率能将低碳经济的两大目标融为一体,工业部门作为能源密集型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其碳生产率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整体碳生产率的格局。目前,大部分学者都用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作为衡量碳生产率的指标,然而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产出除了经济绩效外还包括环境、就业等综合绩效。本文基于广义碳生产率的概念,通过对前沿分析方法的比较,选择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各细分行业从2004-2009年的广义碳生产率指数,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部门广义碳生产率指数整体小于1,说明广义碳生产率水平整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2)引致工业部门广义碳生产率指数整体小于1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4.
工业部门(包含电力工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多的国民经济部门.探寻工业部门合理有效的碳减排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分解了中国2000年—2019年工业碳排放历史演变路径的驱动因素,预测了三种情景下2019年—2060年工业碳排放的潜在演变路径,估计了工业部门碳中和进程中所需的投资额,讨论了不同减排时点选择下投资需求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是历史演变路径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而化石能源清洁转化效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效应和清洁能源替代效应的影响较小;2)非电力工业未来核心的碳减排技术路径为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消费替代,电力工业未来核心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则为清洁能源发电替代;3)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工业部门碳中和的进程中需要超过300万亿元的巨额投资,所需投资主要集中于高排放的非电力工业.本文最后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机制,以政策为引导”的中国工业部门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借鉴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构建建筑业碳关联效应结构分解模型,测算并分析2007—2017年我国建筑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的碳关联效应并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碳排放关联效应呈现下降趋势,碳排放溢出效应是主导建筑业碳排放总效应的关键,其他产业的碳排放总效应受碳排放乘数效应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对建筑业碳排放的溢出性影响较小;建筑业对工业的碳排放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服务业、第一产业;建筑业对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8个行业的碳排放溢出效应远超其他行业。  相似文献   

6.
驾培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以绍兴市为例,1500余辆教练车,一年所消耗的汽油近万吨,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毒气体达5千吨以上.驾培行业如何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交通部提出的节能减排工作,值得我们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思考,笔者认为,在驾培行业中推行"节能教学",不失为一个"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重要实践和一项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1秒钟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达39万立方米,相当于32栋体育馆的容积 因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1秒钟内会有762吨(即39万立方米)二氧化碳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这个排放量是1950年的4倍,其中的384吨因无法被吸收而不断地被蓄积起来,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树木可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氧气。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且具有较强的减排决心,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国内区域间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发展,该因素显得愈发重要。为此,本研究纳入省际贸易结构,采用基于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两阶段六因素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2002—2012年这一重要发展时期内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2年期间,省际贸易结构变化呈高碳化态势;最终需求规模对碳排放增长的促进作用由2002—2007年期间的出口及东部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各省份投资的普遍拉动。部门层面,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压延和加工品等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建筑业与服务业用电量有所上升。未来,可将生产侧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技术改善与需求侧需求主体偏好的倒逼相结合,并促进地区间基于产业链的低碳发展合作。  相似文献   

9.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进行深刻的转型。本文利用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等模型工具,研究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定量评价了主要减排措施在不同时期的减排贡献度和所需的政策干预力度,对能源经济转型路径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当前下降75%以上;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7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电力供应中比重提升至90%以上,电力系统在2045~205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碳定价机制将在碳中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激励。研究还表明,碳中和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和国家间冲突不断升级,国际石油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在环境方面,中国政府对碳中和、碳达峰工作高度重视,促进新能源交通工具不断发展,而电动自行车作为新能源产品中性价比较高的一种交通出行工具,获得了很多上班族及学生的喜爱,这也给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优质品牌,XR电动车始终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为城市的绿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文章以XR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接着对同行业财务状况和XR股份财务状况进行分别分析,最后为企业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税和环境信息披露(EID)分别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和讨论,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环境规制的影响,较少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本文基于2012年139部门投入产出表和污染物排放数据,构建了中国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来分析EID质量改进对环境税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从经济影响看,EID质量的提高能够大幅抵消征收环境税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在不考虑EID的情景下,GDP下降0.19%;在考虑EID质量改进的情景下,GDP仅下降0.10%。(2)从减排效果看,该调节作用在减排方面则呈现较强的异质性。一方面,SO2和NOX的排放呈现减少态势(-0.02%和-0.01%);另一方面,COD和NH3的排放却分别上涨0.01%和0.02%。(3)从影响程度看,EID质量的提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大于其对环境税减排效果的强化作用。此外,在行业层面,提高EID质量能够刺激能源消费由高排放的煤炭转变为低排放的能源产品。因此,在实施环境税政策的同时,要加强EID制度的建设,从而有效地降低减排...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碳减排?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代目标下,科学、严谨地回答这一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将经典理论与最新前沿相结合,提出绿色金融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帮助碳减排的理论假说。构建带有碳排放约束并内生减排技术进步的一般均衡模型,解释了绿色金融通过支持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的内在机制,并提供了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论证了绿色金融对碳减排的影响,指出支持技术创新是绿色金融发挥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而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注重金融资源的实际用途,有效支持减排技术更新,比单纯限制高排放行业的金融资源获取更加有效。同时,理论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存在最优规模。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依然需要注重统筹规划,避免金融“过绿”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亟需进行绿色创新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而绿色创新的一个关键逻辑是进行绿色创新搜索。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运用211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绿色创新搜索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创新搜索深度与广度均对探索式绿色创新、利用式绿色创新、非环保遗忘和环保改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非环保遗忘与环保改变均对绿色创新搜索两个维度(深度与广度)与两种类型绿色创新(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利用式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内部整合的调节效应未得到验证。本研究丰富了绿色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揭示了绿色创新搜索如何影响绿色创新的“黑箱”,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资讯     
《领导文萃》2011,(22):133-138
经济中国的银行系统面临重大风险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再次警告说,中国的银行系统在今后数年面临重大风险,同时说,房地产市场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惠誉公司的一名分析师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尽管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背负着巨额债务,但该公司对房地产部门更感到担忧。房地产行业是中国20年来实现迅猛增长的基础,该市场的健康状况对建筑、钢铁和水泥行业极为关键。省市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5.
佟岩  李鑫  徐国铨 《管理评论》2024,(2):210-221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背景,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A股高耗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集团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越大,集中负债的程度就越高。机制检验显示,融资约束加剧和经营风险提高是上述效应产生的主要途径。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企业集团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受媒体关注度较高或集权程度较高,以及地区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行业竞争激烈或地方政府更为重视“减碳”时,碳减排压力对集中负债的影响更显著。本文从环境规制的角度对企业集团债务分布的制度动因进行了扩展性探讨,对企业集团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信贷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进行扩张的商业银行,会考虑绿色信贷是否对其业绩产生影响,以国家两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范围内27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银行经营绩效。再运用2016—2020年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绿色信贷贷款余额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正向的促进效应。即随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覆盖面越广、占比越重、贷款越多,其经营绩效会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7.
电力行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本文建立了基于成分数据降维的政府干预产业结构预测模型,结合灰色预测法,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位GDP用电量增长率的角度,研究了2011年—2040年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行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现有情景下,仅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单位GDP用电量的临界点将提前出现,在基准情景下(保持现有发展速度),2012年出现临界点,强化情景下(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2017年达临界点。(2)由于电力是高品质能源,仅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而不考虑技术进步,未来2040年以前,达不到耗电峰值;(3)由于第二产业基数较大,短期内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并不明显,在临界点出现之前,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加大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电源,改善我国电源结构。  相似文献   

18.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是各国政府加快实现未来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下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互惠性偏好作为影响合作的一种非理性情绪,使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不仅会考虑自身收益,还会考虑利他程度以及对方回报。因此,本文将互惠性偏好引入包含发电商、CCUS运营商和银行的演化博弈模型中,探究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的非理性影响因素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从推动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效果来看:(1)当发电商和CCUS运营商均理性时,CCUS运营商投资CO2运输、封存技术的意愿较低,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无法实现;(2)当仅发电商具有互惠性偏好时,存在一个合理的互惠性偏好范围,使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能达到帕累托均衡状态,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3)当仅CCUS运营商具有互惠性偏好时,也有利于推动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但相较于发电商的互惠性偏好,作用效果较弱;(4)当双方均存在互惠性偏好时,发电商的中低互惠性偏好+CCUS运营商的高互惠性偏好是作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情形。最后基于以上结论,给出促进CCUS项目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要素配置体制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然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要素配置优化的着力点在哪?通过引入中间投入要素,并放松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本文对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展开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1)尽管在结构性改革政策下,2015年开始我国各类部门间错配有所缓解,但是部门内企业间错配在2008年后呈现加重趋势,使得2008年后我国整体资源错配问题逐年加重,尤其是中间投入错配。截至2018年资源错配导致我国TFP损失了10.23%,其中资本错配最为严重,中间投入错配其次,劳动错配最轻。(2)纵向比较而言,部门内企业间错配比部门间错配更为严重。而就部门间错配而言,行业间错配最为严重,地区间其次,所有制间最轻,分生产要素后也是如此。(3)分部门内部而言,纺织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电子业,东南与西部地区,以及地方国有部门内部的错配问题相对严重或逐年快速加重,亟需解决。(4)就结构性改革方向,机械电子业的资本投入、冶金业的劳动投入,东南地区的各类要素投入,以及非国有企业的中间投入都严重不足,亟待弥补。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中国企业雇佣关系模式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工作导向和组织导向等多种模式并存。西方雇佣关系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证实组织导向型雇佣关系模式是最优模式,然而中国情景下的众多企业倾向采取工作导向型。由于中国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形成过程与西方企业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不能解释中国企业的现象,探讨中国情景下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必要性。 已有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侧重关注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结果变量,但对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未给予足够重视。运用最佳实践、高阶理论等观点,从多角度搭建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规范的质性分析技术,探讨广东省通信设备行业12家典型民营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受到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企业家风险偏好、企业家成就需要、企业工会实践和制度环境6个关键因素的影响;②各关键因素对不同类型雇佣关系模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③阐明4种类型雇佣关系模式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发现各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 在理论上,研究结果为探讨企业雇佣关系模式搭建了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雇佣关系模式前因变量方面的成果,拓展了研究空间,基于雇佣关系模式不同类型的划分描绘了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关键影响因素路径图,将搭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具体化。在实践上,研究结果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为企业选择和调整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雇佣关系模式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