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如何契合网络生态场域下认同机理、传播方式,正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新挑战。要契合网络生态场域的知识性要素、价值要素、实践要素和操作要素,需要话语体系的重构、传播阵地的整合、人才队伍立体化和管理体制的效能提升,这样才能发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危机事件的舆情治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逐步建构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本文运用桌面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高校危机事件舆情治理过程中遭遇的困境进行了梳理,并着重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研究发现,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殊性以及高校舆情治理队伍专业性不足与治理机制缺失是导致高校舆情危机治理失效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管控、提高舆情治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及建立健全舆情治理机制来破解高校危机事件的舆情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3.
4.
随着高校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逐渐得到重视.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以文化资本为主体的高校博物馆,若想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应当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进行完善.文化育人具体到高校博物馆场域下,呈现出"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生态、"言传身教"的文化育人优势、"水到渠成"的文化育人效果等特点.结合上述典型特征,高校博物馆应通过举办高水平展览、建设文化活动平台、实现辅助性教学、鼓励志愿者实践等路径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创造了信息传播新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场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使正能量始终充盈于现实与网络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势新媒体,突破新媒体场域下内容传播碎片化、信息传播海量化、传播路径无序化、网络舆论多元化等造成的育人困境,与其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在导向、育人、传播、开发、凝聚等方面进行功能优化,在海量信息中找准靶向,实现教育的精准对焦,守正创新,破立并举,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张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61-68
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量、不受时空局限的信息交互、匿名的平等对话语境及去中心的众声喧哗场景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主导。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解构,面临话语主体权威被消解、话语单向传播格局被打破、话语方式面临失效等嬗变。而这一嬗变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优化契机的同时,也打破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态平衡并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坚持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7.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Z2)
高校是青年学子追逐知识,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也是知识传导、育人培才的重镇。先进知识理论、文化及各种思潮甚为活跃,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也更为突出和重要。学界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存在困境与挑战、工作原则、工作开展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而实践性较显薄弱。对近五年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加以客观评述,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冲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消减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疑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为此,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培养既懂新媒体知识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合型宣传人才,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型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坤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79-82,88
新媒体场域已成为高校师生话语交流的重要"场所".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主体多元化、媒介多样化、形态碎微化等新特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挑战,话语生态"把关"难度加大,话语符号面临"弱化"风险.同时,新媒体场域也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广泛凝聚网上网下力量,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有效实现话语转换,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场域更广泛、更接地气、更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我国高校的团支部工作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高校团支部工作的载体和渠道,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的深化改革。立足实践工作经验,探索创新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团支部工作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郭发明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21-124
基于场域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共性需求,高校场域中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完善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加强高校文化内涵建设、给予体育教师充分自主权和加大高校场域、体育教师习性及其关系的研究力度等建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体育教师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义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印度古代历史书写的缺席为欧洲殖民主义者与印度本土民族主义者争夺历史阐释权提供了话语空间。欧洲东方学家的历史书写为欧洲殖民者在印度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民族主义者的历史书写为印度本土民族精英接管政权服务。两者以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来掩盖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典型社交媒介,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主要阵地,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面对新媒体视域下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冲击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思潮对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侵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非常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筑了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但“业务第一”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效果。而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使命。基于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建构势在必行。高校应从认同机制、研判机制、协同机制和监督机制四个维度发力,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基础上的政治认同、媒介素养提升基础上的预测监测、队伍阵地建设基础上的多方联动和明责履责问责基础上的治理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王迎波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29(5)
高校是当前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高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文化自信是政党、国家和民族等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坚定信念。提倡文化自信有助于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更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当中,要从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坚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文化自信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方便,也给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平台下,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从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共青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163-167
勃兴的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大众传媒属性,还大大突破了互联网与手机的传媒和通讯工具角色,成为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并促引国家社会发生全面变革的社会化媒体。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对于传统媒体的超越主要表现在网络化、全球化、社会化与个体化四个层面。传播转型使得新媒体极大影响着传统的意识形态构建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
翟富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27-28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高等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学校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江菊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344-347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应在遵循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兼容并包、主动预测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思想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算法推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推荐、反馈各个环节,可能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乡村社会,算法推荐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体的信息接受与传播行为,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原本拥有的注意力被分割,面临引领力被削弱、整合力被消融、凝聚力被消解的风险。防范乡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必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推进算法推荐技术与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以法律制度规范算法权力,培育农民算法素养,从多个维度开展乡村主流意识形态风险协同治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