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独特的情感方式、情感逻辑指向以及情感逻辑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德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内在的情感逻辑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导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教育活动,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德育的人本性。因此,从情感逻辑出发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就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岳霖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涉及3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金岳霖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包括教育的内在目的和教育的外在目的,教育的内在目的是追求个性发展,教育的外在目的是为国家目标服务;教育内容应该注重教给学生求学的方法,应该强调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大学问家;在教育方法上要重视通才教育,重视培养辨别、分析能力,教育要平衡发展,要充分重视逻辑教育.金岳霖先生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应该注重个体人格、修养的培养;应该以教育的内在目的为教育的根本,从而在战略上实现教育的外在目的;应该重视逻辑思维、审辨式思维等学习方法的培养;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阈看,一方面,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生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他所处世界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关键.因此,区域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首先是要回归教师个体的教学教育实践,其次要注重对教师所在区域教育环境整体的营建,使区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沃土,从而走向"主体间"关系的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与"和平教育"相关的人性论争执主要集中在暴力是否源于人的本性上。不同于暴力源于人类本性的传统看法,和平主义者坚持认为暴力源于社会和制度原因,并非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澄清人的非暴力本性,有助于阐明"和平教育"的作用机理,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可能加剧冲突、诱发暴力的负面影响。教育要发挥促进人类永久和平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学校角色,以培育和平文化为核心,推动和平教育在学校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符合人的本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投入,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是教育的本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教育对文化的适应与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教育的文化本性,揭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于准确把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本性。从教育内容上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 ;从教育的主客体属性及其运作过程看 ,它主要是文化原理的运作 ,是一个文化过程 ;从其作为社会统治和控制手段看 ,它是一种人文力。这种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文化的逻辑 ,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一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抵御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二是要严格按照教育目的进行文化选择 ,三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文化素质 ,强化文化选择 ,四是要加强亚文化建设 ,引导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这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而且达到了文化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符合人的本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投人。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德性的实现要遵循自然本性,并运用得当:虽然德性是人类追求至善的永恒目标,但没有理性是无法建立德性的,同时,没有体魄的理性与德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德、智、体三育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当今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过"或"不及",如德育的功利性,智育的灌输性与体育的弱势性等,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为此,我们应该用"至善"的德性教育理念克服学校德育的功利性;以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学校智育的灌输性;让健康的体育观改变学校体育的弱势性.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教育家的视域中,自然教育内涵就是指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自然教育就是儿童自然状态和经验世界的回归;自然教育内在蕴含大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价值意蕴包括理论价值意蕴和实践价值意蕴。自然教育的理论价值意蕴涉及:自然教育的逻辑先在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教育中具有立法的功能;自然教育的“目的观”有助于我们建构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成全儿童天性的发展;自然教育的“活动教学论”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学理论;自然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为我国总体性教育原则的建构带来启发。自然教育的实践价值意蕴涉及:提升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论素养并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儿童的感官、能力、天性和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既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应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一致性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二者融合的基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促进融合是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教育社会功能的新要求 ;促进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成人"的事业,教育应当具有"人性".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求本溯源的学科,应该扎根于人的本性,它的使命就是在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中,提供一种根本上的支持.有了这种支持,教育才能成为教育,人才能成为人.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大学礼仪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韩国礼仪教育的经验,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中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基本是种养成教育,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礼仪教育要特别强调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学校应将礼仪教育列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规划中,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根据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课程。  相似文献   

14.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教育的本性,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逻辑解构过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责任。歌唱艺术教育应坚持不同唱法形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从歌唱艺术教育中各种唱法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中认识流行唱法存在的艺术合理性,使歌唱艺术教育不同唱法形式在比较中扬弃、传承、创新、发展;教育者为教好不同唱法形式练好内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把歌唱艺术教育的形式、内容、效果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教育历史和教育本性的理解不同,对于二者关系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教育的本性,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及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历史进行辨证分析.教育历史并不是教育本性迷失的过程,而是教育本性目益呈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应该把握契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管机关、承办主体和从业人员要从认真解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做起,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让行业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充分融合,走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联合的新路子;要打造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树立品牌形象,进行资源整合、优势重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还要充分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在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基础上,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只能加强不能消弱;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学生社区应该加强学生自治教育;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培养适应现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基本原理。在《资本论》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从大工业生产的本性,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他指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面对的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个人得到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与其所受的教育和所取得的学历密切相关。因而,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便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础。西方较早工业化的国家都有着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运动历程。在我国加速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我国国情,在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兼顾公平,应该是发展与公平的统一,教育公平将始终是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追求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几种“非哲学”的施教方式,说明了当下哲学教育要处理好政治性和教育性、哲学教育规范化与哲学学科特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恢复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哲学教育生活化的范式。其思路是确立哲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建构哲学教育文本与现实生活互动的教育话语,探索面向教育现场的情境化哲学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