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2.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成熟戏曲的代表,是如今仅存不多的能真实反映早期南戏真实面貌的剧本.具有重要的戏曲学、语言学及文化学价值,值得加以关注和加大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郑振铎先生曾指出,在温州发现了梵剧《沙恭达罗》写本,我国现存最早的汉文剧本《张协状元》也诞生于温州,两者竟“是如此的相肖合”,足以证明“传奇的体例与组织完全是由印度输入的”。其实,《张协状元》虽与《沙恭达罗》具有某些相似性,但二者的不同点更多:一为单线发展,一为双线交织;一为代言体,一为不完全代言体;一为诗体,一为曲体;一为分幕结构,一为人物上下场结构;一凸显人物,一凸显行当。《张协状元》与《沙恭达罗》的某些相似性,并不能证明《张协状元》模仿了《沙恭达罗》,《张协状元》的体例主要源于宋代话本和诸宫调。  相似文献   

4.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5,25(5):65-71
《张协状元》产生在1202年之后。具体理由为:第一,《张协状元》作者使用北宋末期产生的[烛影摇红]词调、南宋初期的[唐多令]等词牌;第二,《张协状元》作者引用曹豳“山南山北梧桐树”诗歌;第三,《张协状元》的词牌涉及南宋时期的一些特殊技艺,“大影戏”、“刮鼓戏”、“赚”;第四,《张协状元》作者标榜“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第五,《张协状元》与之后的南戏作品的形态体制有别。《张协状元》代表着戏剧家的戏剧观念:追求故事的市民情趣与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戏剧”是“别样门庭”和“别是一家风”;重视娱乐的戏剧功能作用论;滑稽调笑角色与歌舞类角色的混合;初步确立了时空自由处理原则与演员虚拟表演观念。总之,《张协状元》确定了南戏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市民审美趣味以及虚拟表演观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5.
仅能考知的早期南戏十几个剧本中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和《张协状元》同取材于状元婚变 ,且情节十分相似 ,此非偶然巧合 ,而有其必然之理。宋代文官制度、科举制度的日趋完善 ,人们婚姻价值取向的逐步扭转 ,江浙一带科举文化的繁荣兴盛和早期南戏的战斗性是其社会和艺术根源  相似文献   

6.
《张协状元》作为现存最早的南戏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时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宋元语言的第一手资料。选取《张协状元》中的数例近代口语词,溯源讨流,描写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以此体现出《张协状元》在近代汉语语料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戏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进行考察,认为《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分别代表南戏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南戏具有明显的宋杂剧特征。南戏的发展过程,就是它在与元杂剧的交流中,努力发挥自身的优越性,吸收元杂剧的长处,削弱宋杂剧的影响,从而使自已在体制形式和文学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依据古代文字史料,学术界判定南戏最早源起于温州。通过对南戏早期代表作品《张协状元》中方言词的特征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可信的;同时,《张协状元》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布情况也表明,古代闽南戏对早期南戏的形成与流传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戏剧文学中,人物台词是表达主题、塑造典型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尔基说:“要使剧本的人物在舞台上,在它的演员的扮演方面,具有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说服力量,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是有严格的独特性和极富有表现力的……”(高尔基《论剧本》,见《文学理论参考资料》第七八六页,高教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月第一版)高尔基所说的“严格的独特性”,是说台词要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所谓“富有表现力”,是说台词所体现的性格,不仅具有社会典型意义,而且台词本身应当是最具艺术力量,最能从艺术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张协状元》是我国古典戏曲现存最早的剧本,是南曲戏文初期的作品。剧情简介如下:李秀才张协由西川赴京会试,途经五矶山遇盗,幸得孤女王贫女相救,在山神庙养伤;又经大公夫妇说合,与贫女结为夫妇。张协赴试心切,贫女剪发典发,资助其上京。张协高中状元,顿萌变志,以“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为理由,将寻夫到京的贫女赶出府门;同时,又  相似文献   

11.
宋元南戏剧本流传于世者甚少,给今人的研究造成极大的不便。然而,在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福建古老剧种莆仙戏中,却完整地保留了一批佚失已久的南戏剧目。比如《王魁》、《刘锡》、《陈光蕊》等剧目,与早期南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南戏十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其考察与辨析,将为南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也可为南戏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以其市民阶层立场,反旧有状元系统文学思路,予以改弦更张,其目的是为迎合市民趣味的娱乐需求,追求情感与感官刺激、剧场效果.其结果则重新组合了宋代状元文学的样式及内容,从而竟使《张协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成为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3.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考查南曲套式历史形态的重要文献.《张协状元》主要采用孤牌自套,表明早期戏文作家还没有形成组套的自觉意识;本套和复套数量极少,也处于自然形态,但暗合了后世联套的基本要素.《错立身》、《小孙屠》中自套明显减少,本套和复套明显增加,类型更为丰富,说明此时作者的组套意识已显著增强;南曲的组套在自身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北套和南北合套的引入,明显提升了组套的水平和层次.北曲最早以套曲形态进入戏文,是经过模仿改造、逐渐“南化”的北套.“戏文三种”的组套形态虽然表现出民间形态的不成熟性,具有区别于北套的特殊性,但已基本具备了后世自套、本套、复套、南北合套四种南套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大型辞书,但其间仍不无缺憾。本文以《张协状元》的人称代词和称谓词为例,从“词目失收”、“义项不全”和“书证滞后”三个方面,对《汉大》聊申一得之愚。  相似文献   

16.
齐鲁古典戏曲概说(之二)张英基明清是中国戏曲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传奇在明清戏曲艺术中居主要地位。明清传奇继承了南戏的艺术形式,并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将剧情发展的段落分为“出”,每本传奇一般在二十出以上,六十出以下;剧本大多分上下两本(卷),且每出戏...  相似文献   

17.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不少学者认为,原始人已经能够认识到近亲婚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有意识地对这种婚配进行了抵制,这样就导致了族外婚的出现.如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嫡亲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害处终于被发觉了,这就导致了在这一亲等之外去选择妻子.”英国民族学家L·费逊和澳大利亚民族学家A·哈威特在他们合著的《卡米拉罗依和库尔奈》(1880年)一书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我国学者由于受摩尔根等人的影响,多数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林耀华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和宋兆麟编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就是这样,不但如此,他们还进而认为我国周代的”同姓不婚”也是当时人对近亲婚认识的产物,并把《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看作是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据.林耀华先生在其《原始社会史》中认为:“经历了漫长时期的生活实践之后.到了早期智人阶段.人类进一步意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朝的制度.凡同姓不管血缘关系多远.就是相隔许多代也不得通婚.”我认为.以上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原始人还不可能认识到近亲婚的危害.至于说原始族外婚是由于原始人对近亲婚危害的认识而产生的.则更无从谈起了.我国周代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度是原始族外婚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少壮城市”甫一开栏,就锁定温州。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曾三访温州,著文说:奥康的发展就是温州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中华儿女来说,王振滔的性格就是温州性格的缩影。从他的家喻户晓的创业故事中,可以总结出温州人与皮鞋的那种相依相存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说,皮鞋经济的再度崛起使温州的经济性格从不讲诚信的顽劣“少年”成长为今天的“少壮温州”?应该说,诚信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基本品质,不需要也不应该被夸奖和夸耀的那一种。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来讲诚信,不仅仅是为了温州的历史,而是为了中国的未来。应该记取这个命题的另一面:低调而主流。温州正是用这样的一种低调和主流成就今天。本期我们配发了董权先生的《城市也需要营销》一文,董权先生恰恰认为诚信是不需要夸奖的人的基本品质,因此他对温州不曾赞一词,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具有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这是论者所公认的。但王熙凤这一人物究属何种性格,说法颇不一致。或说她是“大凶大恶之人”,或说她是“擦了脂粉的曹操”;或说她是“没落地主阶级的代表”等等。我们认为,王熙凤的性格是属于市民性格。“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还是封建社会。”曹雪芹正是把握了这一时代市民属性的特征,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