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族兵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态.在北方草原,从有明确记载的匈奴族兵制到入关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无不实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不断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是族兵制最初阶段的本质特征.匈奴国家政权建立后,先后征服、统治了周边民族,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军队不再由居民“自动”组成,军队的组成具有了强制性,但这并未改变其全民皆兵、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是以“地区部落”组织为基础的,随着部落构成以血缘为纽带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变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实行的族兵制的血缘色彩逐渐褪去,地缘因素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了主导.  相似文献   

2.
从原始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要经过家长制家庭公社。家庭公社在经济关系上是土地公有;在亲族关系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家庭;在生产关系上即农村公社。其埋葬习俗,则是“公共墓地”制。周代氏族宗法制度,就是由这种以血缘为主的族制系统改造而成的。反映在墓地上的是族葬制,即族坟墓制度。族坟墓有两种,即“公墓”与“邦墓”。“公墓”是国君、王室等贵族墓地;“邦墓”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人”墓地。两类墓制的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葬,同一墓地的死者都是同族或同宗者。族坟墓制度随农村公社的存在而存在,它从一个侧面揭示族坟墓制度是当时亲族关系和土地国有制的局部反映。  相似文献   

3.
徽墨胡开文,是胡适故里上庄的响亮“品牌”,今人谈起徽墨,就会自觉想起胡开文。胡开文纪念馆与胡适故居,是上庄村的两颗“明珠”。胡开文与胡适,同宗共族,血缘一脉。  相似文献   

4.
王学军 《殷都学刊》2012,33(4):65-72
自后稷(弃)开始,周族世居邰地,不密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去官职,部族也不得不离开邰地.首先经过或暂居到“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等与周族血缘相亲、地理相近的周边姜姓部族.之后周族先西行迁徙至距邰地直线距离约两百公里的庆州一带,又继续西迁至与昆仑之丘、不周山及西王母所居玉山相去不远的稷泽地区.稷泽地区远离周族祖居邰地,山峰丛立,河流密集,盛产玉石,多大湖泽,稷泽即为其一,利于潜藏,但不利于定居耕作,发展周族擅长的农业生产,因而周族又辗转迁徙到都之广野,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有较长时间的停留.考虑到长远发展,周族最终在公刘率领下迁居关中豳地,重建邦国.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最终重建邦国的历史与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相似,依据目前零散不完全的记载推知周族大致迁移地区与方向为:邰一不密故城一稷泽地区一都之广野—豳.公刘迁豳于周族意义重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因而《大雅·公刘》盛赞公刘功绩,周族在草创之际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行新国杀礼.此新国杀礼不仅标志着周族重返关中、建立邦国,更是周族坚忍不拔、拓展进取精神的仪礼化展现.  相似文献   

5.
浅议我国家族企业的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家族企业,世界学者界定各异,但基本看法一致,即家族企业的基本属性是“家”。所谓家族企业就是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大部分的所有权,企业主要领域由家族成员经营或控制的一种企业形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家族企业时间较短,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采用的是关系式治理。我国家族企业关系式治理存在着诸多用人机制的弊端第一,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以血缘、亲缘、姻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共同利益是家族企业凝聚的纽带和创业的动力。家族企业内部重视“关系”,其成员的挑选往往首先来自于经营者的同宗、…  相似文献   

6.
周灭殷后,在对待殷民的处置上,明显地反映出西周奴隶制的时代特点。 西周初年,周统治者确实曾一再强调“敬德”、“保民”,并提倡无逸和体恤下民。不过,这些话主要是讲给周族民众及周王朝管辖下的其他自由民听的,而对待原来“大国殷”的民众则动辄用“明致天罚”、“予其杀”来威胁,并常常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7.
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典籍中,“有”字常常加在国名、族名等专有名词之前,如: 1)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2)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节性,惟日其迈。也可以加在普通名词的前面,如: 3)今尔有众……。对于“有”的这种用法,目前有三种看法: 一、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这种看法并不妥当,因为“有夏”“有殷”“有周’“有众”等中的“夏”“殷” “周”“众”都可以单用,并非“不成词”。如:  相似文献   

8.
“氏族以血缘联系为纽带,民族以地缘联系为纽带;共同血缘不能作为民族的一个特征。”这一观点早已为我国民族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成定论。但是,时至今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认为该民族的成员出自同一血缘,许多民族还有自己所崇拜的祖先人物,并以此为自豪而津津乐道。这种现象看来近乎寻常,却今人颇为费解,似应值得研究;否则,还有可能寻致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疑虑和动摇。 把共同血缘作为民族特征之一来考虑,是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意见。1851年,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对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态;(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有此八者,则不识不知之间,自与他族相隔阂,造成一特别之团体固有之特质,以传诸其子孙,是之谓民族”。(梁启超译文,见《饮水石文集》卷五学说一)英国《牛津大词典》对民族一词的解释是:“由血统、语言、历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唐为周.所以定国号为周,是欲以三代之周为其继承对象.围绕这一点,武则天在"革命"之前,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认父族武氏、母族杨氏都"出自姬姓";追赠父武士彟爵周国公,后又为周忠孝太皇;依三统历重新编排夏殷周三代,而以周为天统;行周礼,用周正.而由于武则天最终无法突破血祭与儒教的传统制约,又使得武周一世而斩,李唐随之复国.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显赫的世家、庞大的宗族左右着社会各领域。世家望族的根基来自天然的血缘关系,以血缘联结起来的家族常常拥有较强的地缘势力。所以,在社会诸力量消长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才是社会稳定之根本。因此,在中国,宗教依托于世家望族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传统由来已久,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支持的力量,有时表现为排斥的力量。而且,随着家族地缘力量的强盛兴衰,这种力量投影也有相应变化。吕氏、陶氏、闵氏对龙门道团在江南的发展与传播之作用论证了宗教发展与地方势力之关系,解析家族地缘力量在龙门道团中的投影,可略见古典宗教与中国古代社会之间相互适应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流范式,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二元架构,但在周<易>体系成型之前的殷代宗教及殷、周族源神话中,"地-母"不仅因二者在生生繁衍上的同态意义而受到初民社会的崇拜,而且其中还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一元本体论观念.这一点又与历史文献所传周<易>体系之前的殷代<归藏>之"易"颇多偶合.  相似文献   

13.
解读古代历史真相有赖于对当时文献的深入理解。从《盘庚》文本本身出发 ,可知盘庚时代“民”与“众”并非奴隶 ,两者与“王”构成当时自由人的三个等级 ;当时的社会阶层是以血缘为轴铺展开的。盘庚所以迁殷 ,目的在于扼止当时重商轻农的趋势以加强血缘统治  相似文献   

14.
王晖 《殷都学刊》2003,2(1):6-9
殷墟卜辞中帝辛卜辞确实是存在的.黄组卜辞王廿祀的资料可分为两组按文字分,"王廿祀"之祀,一作"祀",一作"司";按事类分,一为周祭祀典组,一为"在上(比吾)"组."王廿祀"用在周祭祀典组,"王廿司"用在"在上(比吾)"组.卜旬加周祭祀典的"王廿祀"卜辞应为帝乙时期,"(辶必)于上(比吾)"、"在上(比吾)"的 "王廿司"应为帝辛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前并不存在"英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林生 《河北学刊》2003,23(1):185-190
针对史学界认为中国史前有个"英雄时代"的说法,本文考察了英雄、英雄史观的产生过程,认为殷商时期不存在滋生英雄、英雄史观的条件;西周时虽已开始对人间英雄的歌颂,但和英雄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英雄史观实际形成于战国时,完备于秦汉时,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伴生物.并认为,理性地观察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史、文化史的研究应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书写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绝非始于殷商甲骨文,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史"就是参与创制文字者之一。国家建立后,"史"转化为史官,国家成文的书写基本由史官来完成。《尚书》是中国早期史官书写的成文,也是中国早期的儒学元典之一,它含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相比较,《周书》不仅篇幅多内容丰富,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书写模式和相当高的书写技巧,表现出鲜明的儒学意识与相对稳定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风范,对后世成文的书写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墨子.公孟》的记载,公孟子穿着儒服,儒味十足,具有一定的儒家背景,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保守、地道的儒,至少他相信并引用过儒者的名言。《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而孔子则回答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长。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章甫是殷商玄冠之名,属于一种用缁布制作的礼冠。如果儒服即是殷服,那么,儒礼也就是曾经推广并盛行于有殷一代的古礼。孔子的祖上一度是殷商王朝的宋国贵族,上溯三代,也出过鲁国的武士。故孔子既有殷人的血统,也有周人的血统。周初时期,那些自觉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遗民开始被称为儒。殷人中的祝、宗、卜、史并未随商的灭亡而消失,现实社会的祖先祭祀、土神信仰与上帝崇拜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礼俗专门职业者,所有的郊祀、祖祀、社祀都必须依靠他们而进行。殷周时代的宗教生活催生出了儒者阶层。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至汉这一历史阶段内,中国的话语形态经历了由"语"到"说"的嬗变过程,"语"这种场所,是以西周时代以来的社会制度为依托的,可以说是一种"安定"的话语场所;与之相反,"说"的场所则不再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处于失去西周时期那种秩序的社会之中,要捕捉住心情多变的听者的心理,"说"的对谈就要磨练话语技巧.因此谈说者们为了吸引心情多变的听者们,在凝炼种种技巧的同时,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小说这种文艺形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其政治文化模式的变迁对后世影响深远。殷周之际礼制下妇女角色的规制,向来被学者解读成后世妇女地位衰落的源头。然出土文献表明,周礼构建的妇女角色并不与西周历史实际进程相同步。商周时期贵族妇女地位转型实有两次,即殷亡鉴戒意识下西周妇女无与政事制度的构建阶段和东周以来由制度深入包括妇女在内的各阶层群体心灵的阶段。这一时期妇女地位演变的总体趋向,并不能以简单的"衰落"概之,尤其是后一次转型中妇女破除功利意识,对道德的真诚追求,彰显出对道德诉求的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20.
后冷战时期,随着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和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相对转移,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程度有所增强。20世纪后期,利益集团在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角逐,支持无条件延长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集团游说取得了明显成效,表明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