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文认为阅读有"精读、略读、快读"三种,突破了"读法二分观"的局限,确立了"读法三分观"的理论体系.探讨快读与精读、略读的区别和链接方法.认为我国要大力发展快速阅读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为,快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进精神生产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潮汕地名特殊读法举偶陈传佳潮汕地区有不少地名有其特殊读法,这些地名的特殊读法大多有其历史成因,可以说它反映了古今语音的演变,保留了中古或中古以前的语音特点,是汉语言中不可多得的活化石。现列举几例介绍。1.揭阳。“揭”和“阳”在其他词语中分别读为[ki...  相似文献   

3.
一、用英语表述钟点用英语表述钟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表达法(即顺读法):是按照时间表上的数字读;先读钟点数,后读分钟数。  相似文献   

4.
清人所辑《全唐诗》,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一在扬州天宁寺开局刊刻,至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初一刻成,愈时一年多。是书卷帙繁浩,为宋以来唐诗诸本中之最完备者。但是,如前人早巳指出过的,《全唐诗》编得很草率,舛误不少,需做大量的增删、考辨、校勘等工作。闻一多先生《〈全唐诗〉校读法举例》,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李嘉言先生,《〈全唐诗〉校读法》、《改编〈全唐诗〉草案》等,作了大量勘误工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采用"写作阅读法",即先写后读,同报刊上的文章比赛,力争超过原作,天长日久,得益匪浅。我受其启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  相似文献   

6.
《上博七·郑子家丧》有“(怲口)”字,对此字之释读,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分析了此字的结构,认为其字乃从厂、从心,丙声,在简文中读为“变”.笔者此读法于音义皆通,在字形上则可解决诸家释为“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读华超先生的文章,始于9年前。当时,我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华超先生是我的领导。有一天,办公室的同事递给我一张人民日报,指着上面的一篇文章说,"看看这篇文章吧,是咱们的王部长写的呢",言语之中分明有几分自  相似文献   

8.
何蓓 《国际公关》2009,(5):51-52
易中天的《读城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那么.对于烟台,人们都会有哪些读法?是山海仙境?葡萄酒城?还是黄金之乡?或是别的什么?为了给这个问题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今年夏天,一场历时五个月的盛大的“读城运动“在烟台展开。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在努力地去探索着、去做着、《绿野沉思》引发的有我感情的波动,更有我理性的思索。感情的波动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回回,我热爱我们的民族,任何有利于它发展的文化研究和思考都会牵动我的情感,而理性的思考则是源于对这本书自身价值的思考。文章,各有各的作法,读者,各有各的读法。读完李佩论先生的回族文化论文集《绿野沉思》(以下简称《绿》),我认为《绿》的基本价值在于它对回族文化的研究和开拓,最根本的价值在于爱国与受民族两种精神的高度融合。或租或细的理论则是每项研究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的必然。读这本…  相似文献   

10.
近读钱学森先生对现代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联系当前高校教育情况,使本人很受启发。钱学森先生把科学技术从横向分为十大门类,即: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诗品》是诗体的美学著作,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都存在着诗思的跳跃与脱略,因此仅按句子的顺序来读,有时候义理难通,越读越糊涂。要真正读懂它,必要时就需要运用跨越式接读法。跨越接读的方式可以分为首尾跨越、腰尾接读、交叉跨越、等距离三重跨越等。跨越式接读法不是可以随心所欲、随意使用的方法,也不是《二十四诗品》到处可以应用的方法,它是在按句子的自然顺序阅读而无法读通、读懂时才使用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跨越接读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合乎其所论述的逻辑脉络。这一点是必须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汉文训读法是汉诗日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汉诗集,包括初中、高中的《国语》课本中所选用的汉诗,都是以汉文训读法的翻译形式出现。但是,训读法在汉字的配读、句法结构的转换、诗歌意象的再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汉文训读法是汉诗日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汉诗集,包括初中、高中的《国语》课本中所选用的汉诗,都是以汉文训读法的翻译形式出现。但是,训读法在汉字的配读、句法结构的转换、诗歌意象的再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一个名篇名作的阅读、消化的过程,阅读有几种方法:比较阅读法;扩展阅读法;理解阅读法;优化教学氛围法;灵活运用教法.  相似文献   

16.
正音的准则     
我们说话朗诵,有些词的读法往往有分歧,如:、曾经”、“教诲”、“禽兽”、“追捕”、“畸形”,有人读:“曾(cēng)经”、“教诲(huǐ)”、“禽(qǐn)兽”、“追捕(pǔ)”、“畸(qí)形”;有人读:“曾(céng)经”、“教诲(huì)”、“禽(qín)兽”、“追捕(bǔ)”、“畸(jī)形”.到底哪种读法正确?我们翻阅一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知道后者读的是正确的,前者的读法是错误的,必须改正.改正这些字的读法并不难,但为什么要这样改,即这些字正音的准则是什么?笔者找了常常读错的字,根据古今字音变化的规律,试着说明正字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叙述的人称究竟有几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似乎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就是说,凡是文章用第几人称代词,这文章就是第几人称的写法,如徐仲华先生即持此说。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叙述的人称,只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见川版《写作知识》。至于文章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有人认为,要作具体分析,不是第一人称,就是第三人称,(见北师大主编《写作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读”是语文课的基本功之一,可是,不少学生不重视“读”。对于语文阅读,他们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既使这篇课文很有趣,初读还很认真,但不肯细细钻研。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促读法”,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一、以画促读 像《皇帝的新装》、《宋定伯捉鬼》等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读的兴趣不能说不浓,但他们往往满足于看个热闹。为了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我组织学生画连环画,然后展画、评画。学生要想把画儿画好,就必须认真体会课文。这组画由几幅组成?每幅画的内容是什么?给每幅画配什么文字?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搞清楚了课文的结构,吃透了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太平天国玺的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关于太平天国玺本身的问题,专家们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好些问题,归纳起来,约有几项:一是太平天国玉玺的真伪问题;一是太平天国玉玺上玺文的读法和“八位万岁”的解释问题;一是太平天国经常使用的金玺的时间问题等。其中又以讨论玺文的读法和解释“八位万岁”的文章最多,看法不一,未有定论。至于太平天国玺文所包涵的政治意义,则谈者较少,近有荣孟源同志的文章《太平天国的玺文》谈到这个问题(见《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以下简称荣文),而这个问题,却是很重要的,它体现了太平天国前后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仿照宋元以来为科举而设的文章读法,在明末以来把小说当文章读的风气熏染下,形成了文章式的阅读法则。"看其文"成为明清小说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诵读、涵咏和玩味等方式玩赏小说大旨微意和笔法技巧等。这一阅读习惯的形成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