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构思周登扬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产生之前,我国小说已有长久的历史,不仅出现过唐人传奇那样成熟的文言小说,话本、拟话本白话小说也早过了花红时节,结出了一批丰硕的果实。如果说汉魏六朝的笔记小说构思还很简单的话,...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虽用文言写成,但却植根于民间文学的土壤,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几百年来,在地方戏曲和民间说唱文学中,《聊斋》故事始终是我国观众最喜爱的题材之一,以至人们在街头巷尾相聚闲谈时,“说聊斋”也成了一时的风气.《聊斋》何以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那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曲折的情节以及生动的形象吸引着读者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它高超的语言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代的文言短篇小说,有书目著录的,清代的数量占第二位,仅次于明。鲁迅说:“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蒲松龄撰写《聊斋志异》的康熙前期,仍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高产期,名家密集,尤其令人注目。和蒲松龄同时的张潮,辑文言短篇小说选集《虞初新志》,所收绝大多数正是从明清易代到《聊斋》之前短短四十年间的作品。这段时间内,见于著录的文言短篇小说专帙和集子将近八十种,作者如李渔、周亮工、陈维崧、毛奇龄、查慎行、屈大均、施闰章、钮琇、魏禧、汪琬、陆次云、王士祯、宋荦等,文坛巨子,不啻数十。然而《聊斋》问世,独能“风行天下,万口传诵”,与代表小说主流的白话名著相颉颃,成为唐人传奇之后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新高峰,迄今三百年而魅力不衰。它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式,现代白话小说不存在天然的定义,而是经由不断地辩驳与实践,在“运动”中成型为以现代语言反映现代人情感意志的体式。《一日》以严正的书面白话回应迹近 “游戏”的打油诗,“显然是一篇记事而不是小说”;而《狂人日记》对“人情”的反复捕捉,来自于真实并充满深度的生命体验。《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展现了白话与文言互相搏斗的痕迹,体现了现代白话小说艰难诞生的过程。对比可见,只有“向内”地探索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才能真正释放隐藏在社会历史深处的“人”与“情”,从而打开现代白话小说内蕴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5.
透过《新青年》杂志追寻“白话”理论诞生、发展的历史印迹,可以发现初期“白话”理论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口语化倾向。白话话语系统在语用层面形成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现代特征。它在词汇方面容纳了部分文言词汇又吸收了某些现代口语,在语法结构上借鉴了古代白话文学、新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优长,为达成白话体系语言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双重契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评书《聊斋》历来由说书艺人在书场演出,从1909到1932年,张智兰、庄耀亭、尹箴明等报人以评书形式、用北京方言演述《聊斋》故事,23年的时间内,在北京的报纸上连载了300多段,是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聊斋》白话传播活动,也是《聊斋》传播形式的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7.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从语言面貌上看,汉魏以后口语中新生的词汇现象与语法现象,都在书中有面广量大的反映,因此奠定了全书的古白话基础。为了营造历史气氛,全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文言成分,是作者人为地“文言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利用汉语史的研究成果区分这些古白话因素与文言因素。《三国演义》的这种以古白话为基础搀杂部分文言成分的语言形式,受到后出演义体历史小说的仿用,形成历史演义体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现代白话的酝酿期,北京小报以“口语白话”、上海小报以“松动文言”作为各自的语言基础,参与其间。后虽受到“五四”欧化白话的影响,却始终沿着自己的“语言文化轨道”前行。两地小报逐渐减弱或变化口语和文言的成分,至20世纪40年代,北京小报完全融入现代白话之中,上海小报则形成文言、白话、上海方言混合的局面。究其原因,与两地小报的历史渊源,市民读者和小报文人的文化水准、文化立场,及所处语言环境的制约性有关。小报语言与北京市民的“吟味”品位,和上海市民的摩登时尚精神正相联系,对营造两地现代都市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氛围都已尽历史责任。证明了“口语白话”、“松动文言”与“欧化白话”三者长期共存,互相参照,才是现代汉语实际的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0.
《谐铎》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枝谈》引《搏沙录》的称美:“《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吴梅也肯定:沈起凤“生平著述,以《谐铎》一书最播人口,几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11.
冯镇峦籍贯应从李胜先生之说:为重庆合川而非重庆涪陵.冯氏评骘<聊斋>既非乡党亲朋的摇旗鼓吹,亦非争鸣中的意气之词,而是在<聊斋>刊行后,借鉴白话小说评点的积极成果,从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去探讨以<聊斋>为代表的文言小说"质"的规定性,成为文言小说理论中体大思精的第一人.其"有意作文"之强调,既修正了文人写作文言小说的"无意"消闲行为,也对文言小说的恶意泛滥具有规范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五四散文“个性”的表达。白话代替文言的新文学语言变革带来的不是“可以”表达个性,而是表达了文言所无法表达的“个性”内涵。文言表达的“个性”是指与正统相对立的那些价值观念,其话语方式还是文言的。与此不同,五四的白话语言首先是一种自我的言说方式,它为个体的任何形式、内容的表达敞开了空间。通过白话及其言说方式,现代散文表达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性”内涵。从语言变革角度可以更好的认识现代散文中个性内涵的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开头从现代的观点看,《聊斋》中可以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短篇小说,约有一百八十篇左右.篇幅约占十分之九。“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园,自辟树落”.(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开一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如此妙舌灵心,绚丽多彩,感情、哲理、情致、趣味无不俱备,不仅三百年前是绝无仅有的杰作,就是排入今天的世界名作之林,也同样发出奇光异彩,并不因而逊色.它甚至有今人所不能及的地方,那就是形式的“短”和内容的“精”.给我们以最突出的印象.《聊斋》的短篇小说,短的篇幅仅三二百  相似文献   

14.
1917年至1921年,中国新文学的倡导时期,中国新文学队伍最初的培育时期。对此期白话小说创作的研究,目前仅限于个别重要作家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成立(1921年)以后的创作。本文试评述此外的创作。一此期创作的白话小说一般发表在当时国内外各地报刊上。截至1920年底,发表过这类小说的主要报刊有近五十种,并出现了专刊《新的小说》(上海新潮社,主编张静庐)。这些报刊发表了几百篇白话创作小说,其中最先发表这类小说的是《新青年》。它登载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成为中国新文学  相似文献   

15.
以神怪为题材的文言短篇小说,自汉魏至晚清,可谓层出不穷,其作品之夥难以胜计,然能如《聊斋志异》之独具风采者却为数不多。清人高凤翰写道:“《搜神》《洞冥》常惯见,胡为对此生辛酸?”(《题词》)这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惟有《聊斋志异》能打动人心?冯镇峦也说:《聊斋》之后效路之作多如牛毛,可是“无《聊斋》本领,而但说鬼说狐,侈陈怪异,笔墨既无可观,命意不解所谓。臃肿卷曲,徒多铺陈;道理晦涩,义无足称。不转瞬而弃如敝展,厌同屎撅,并覆领之役,俗人亦不屑用之,比似《聊斋》,岂不相是万万哉!”(《读聊斋来说》…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诗文作家。他在其《家书》和《日记》吕教兄弟子侄学诗作文,意有独到,辞尤剀切详明,可供吾人借鉴。惜东鳞西爪,不相连属,如能贯以针线,使成完整体系,则读者可一目了然矣!或云:“古今时代不同,文言、白话,语体已异;新诗、旧诗,体裁又别,曾氏之言,已无足取。”余应之曰:“人类文明,源古通今:古之白话,今之文言;今之新诗,苛之古风、诗余、曲辞。经验经验,亲历之,试验之,得之艰辛,益之于人。曾氏之言,岂无一取?!”曾氏说:’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读什么书?他于诗主张:“五律专读杜…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文言小说虽然不象诗文那样起步很早,作品众多,重湖叠擜,美不胜收。但从汉魏六朝以迄清末,也是绵亘不断,洋洋大观,构成了一个丘峦起伏而又双峰前后对峙的发展过程。宋以前,除唐代有某些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话本如《(山卢)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外,小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至唐代形成了文言小说的高峰。从宋代开始,小说发展便由文言单轨转向文言与白话双轨并行的格局。但是,这双轨的发展很不平衡。白话一轨,从民间而来,生机勃勃,大步流星,颇有兼并文言而一统天下之势。文言一轨,继唐传奇盛兴局面之后,便难乎为继,开始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滑坡阶段。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文言小说的创作活动虽然从未间断,也产生过一些优秀作品,但总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选择看蒲松龄的小说与俚曲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而《聊斋志异》却以它独特的风姿,成为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科场偃蹇失意,沉沦下僚,虽为正统文人,但并不排斥白话口语创作,现存俚曲十四首,语言俚俗易懂,迎合下层民众审美趣味。作为他心灵寄托的《聊斋志异》采用的仍为文言。文言一直是作为官方正统文体存在的,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口语白话通俗易懂,广泛应用于普通大众之间,是俗文化的象征。蒲松龄的创作文白皆有,则代表的是其两种不同境界:文言意味着虚幻的理想,白话则是回归现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一) 《聊斋》是一部奇丽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出众,体现在难以尽说的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其中也包括着它有鲜明而感人的艺术心理节奏美。它的艺术创造美既新颖而又合乎美的韵律,那节律的和谐、富于变化是它美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