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伯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从小市民形象的发展轨迹、性格特征和审美原则三个方面,深刻地分析和高度地评价了高尔基笔下的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小市民形象,并和批判现实主义、颓废派作家笔下的小市民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高尔基对小市民形象的塑造,是站在时代高度且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远大目标紧紧相连的,因而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季明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高尔基是20世纪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但他早期的散文、诗歌作品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了青年高尔基热爱自由、追求理想、渴望革命的斗士精神和英雄气质。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位“神明”艺术家真实动人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3.
金春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4-138
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玛克西姆.高尔基对朝鲜现代作家李箕永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箕永幼年丧母,生活穷困潦倒,社会经历与高尔基相似,加之高尔基的作品契合朝鲜救亡的时代主题,所以引起李箕永的强烈共鸣,进而影响其创作意识、题材选择、思想内容的倾向性和创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宋何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典型化问题同典型问题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要受艺术规律诸方面的影响,又要受作家创作个性的制约。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文学体裁,典型化的方法也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公式去衡量一切作家和一切作品。尤其是不同的作家,由于其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典型化方法。但是,作为对前代作家创作经验的总结,研究一下高尔基所提出的典型化论点,看它是否有其美学价值,是否有其指导意义,作为我们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物形象的借鉴,应该说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马克辛姆·高尔基和斯蒂芬·茨威格,这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就和他们出生的城市伏尔加河上的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和多瑙河畔的维也纳之间的差异一样。一个是俄罗斯帝国的外省小城,泥泞的小巷,发出霉气的地窖,阴暗潮湿的夜店,里面住着满面胡须、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穷苦百姓,墙上爬满了潮虫,空气滞重得叫人窒息,远处传来伏尔加河上纤夫的低沉悲凉忧郁的歌声。另一个则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宽阔的环城大道,两边是金碧辉煌的皇 相似文献
6.
7.
8.
翁义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一九三四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从此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西方某些人就扬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认为这种纯属个别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格格不入的;在苏联,也有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叫做"斯大林的公式".其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不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其他个别人物的主观臆造.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它也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甘锦秀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就学习书法中,书法的临帖方法、执笔方法、间架结构法、以及书法的艺术创作等几点体会与初学书法者进行探讨。告诉初学书法的朋友,只要学习得法,反复实践,从艺术出发,不要眼红也不要追逐,心安理得地练基本功,以一颗平常人的心态,才可能攀登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0.
甘锦秀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73-174
就学习书法中,书法的临帖方法、执笔方法、间架结构法、以及书法的艺术创作等几点体会与初学书法者进行探讨。告诉初学书法的朋友,只要学习得法,反复实践,从艺术出发,不要眼红也不要追逐,心安理得地练基本功,以一颗平常人的心态,才可能攀登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1.
翁义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9)
社会主义現实主义是馬克思主义美学中最重要的問题。偉大的无产阶級作家高尔基不仅在自己的創作实踐上,而且也在理論上体现和闡述了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原則。高尔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产,在不同时期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想就“高尔基論述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继承和革新的問題”、“高尔基論述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高尔基成为社会主义現实主义作家的基本因素”等三方面,写些粗淺的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1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前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在二十余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本年表真实地纪录了这一友谊的历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为从“底层”中来的文学家高尔基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是如何景仰和爱戴;列宁对高尔基又是如何关怀、爱护和帮助。他们是革命同志,又是知心朋友。年表反映出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张建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82-87
艾芜与高尔基都反思国民性。高尔基主要批判“小市民”安于命运、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抗拒改革的奴性心理,并指出其危害性。艾芜侧重表现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边缘人”反抗强权、倔强坚韧、桀傲不驯、野性十足、不安本分、不受约束的“另类”性格,指明中国人需要注入“年轻少壮的血液”。二者的反思都导源于各自的流浪生活,旨在找出民族痼疾,引起国人警醒。不同的是,高尔基局限于一个国度的描写。而艾芜在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中反思国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文主义者的高尔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精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高尔基终于被恢复了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学家面貌。作为人文主义者,高尔基在每一方面都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日常生活中不是神,独立的思想和同志式的感情构成他与列宁关系的基础,与斯大林则矛盾重重,他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旗手,他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中心,文学实践也远远超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5.
沈慧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历史特点是:一方面,沙皇专制继续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另一方面,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起而反抗.对俄国当时这种历史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后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杰出作家的高尔基,正是在这个时期走上文坛的.高尔基这时的创作显然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方面,大力暴露沙皇统治下“铅一样沉重”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热情歌倾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抒发革命的理想.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后者,则是浪漫主义的.本文仅就高尔基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17.
汪占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2
清·李瑞清云:“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篆书唯鼎彝中门经致广,故学篆书当神游三代,左右齐楚,可谓以大器立其体,以小器博其趣。”笔者于是苦心搜求大量的金石碑版,款识铭文,并将精力倾注于《散氏盘》、《毛公鼎》、《中山王厝》三器(中山王厝鼎,中山王厝 相似文献
18.
周昌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作家从事创作,必须要学习。这大概是谁都会承认的。但是该学些什么,应怎样学习,学习与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却未必是人人都很清楚的。对此,杰出的作家茅盾,有很深切的体会和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他要了解、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把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全部智慧结晶——全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以洞悉人类生活的动向和整个人类的灵魂。因此,作家从事创作之前的修养如何以及当他成为作家之后是否注意不断的精进,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茅盾认为作家加强学习极端重要。因为凡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的创作的准备的”,而忽视这一点是十分危险的。在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当时已有60多年文学活动经验、83岁高龄的茅盾,满怀深情地勉励大家“向鲁迅、郭沫若学习”,希望文艺界会产生未来的鲁迅、郭沫若(李季插话:也会产生来来的茅盾)。 相似文献
19.
程家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在伟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以后写道:“弗拉基米尔·列宁,这个世界的伟大的真正的人物死了。他的死在那些知道他的人们的心上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扑灭列宁在这个疯狂世界的窒息的黑暗里所举起的火炬。从来没有一个人象他一样真正值得全世界的永久的纪念。”作为列宁的挚友,高尔基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悲痛的。列宁对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对高尔基的亲切的关怀和诚恳的帮助,成了高尔基前进的巨大动力。列宁与高尔基,一位是伟大政治家,一位是伟大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亲密友谊,在世界革命史和世界文艺史上是令人瞩目的。出身“底层”、饱尝艰辛的高尔基,以一个憎恨压迫、憎恨剥削的革命者的目光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露社会黑暗,投身革 相似文献
20.
邱运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Z2)
〔商人,俗称买卖人。但是,文章中的商人并非囿于通常所说的买卖人范畴,它是对旧俄社会里的木筏主、小业主、磨坊主、行会老板、船主、工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等的统称。总之,“商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俄国资产阶级在物质财富和经济领域的代表者。〕正象世界上许许多多杰出艺术家一样,高尔基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他四十年来所涉足的艺术领域也是多元的。因此,在国内高尔基学领域过于某种偏重的情况下,我们探讨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