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层自治是为保障基层民众自由和权利而创立的一种民主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基层民众的支持.基层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宪政的一个关键因素.2007年,我们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但在大力推进完政的进程中,基层自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研究基层自治这一老话题,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姝玮 《理论界》2013,(10):79-81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民自治权的实现能力和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真实的人权状态和民主程度,尤其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的活跃与理性发展是实现国家宪政的基石.笔者以城市居民自治为视角阐述公民自治与民主宪政的关系及自治内涵,分析我国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笔者从立法完善、重构自治组织结构、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关系、整合业委会和居委会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期对推动公民自治权的实现,推进我国宪政进程尽自己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农民群众的自治。作为法治的村民自治,它具有秩序、自由及正义的价值内涵;作为政治制度的村民自治,它是国家宪政框架内的制度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作为治理模式的村民自治,它的实际运作过程是由村民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过程,从而构建起一个以自治权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欧盟宪法>草案初步完成了欧盟超国家的权力构架的法定化,并对处理欧盟、成员国、地区和地方四级宪政构架的关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欧盟立宪必然影响到欧盟内部地方自治制度的安排.目前的中国正在实现宪政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地方自治应当是政治体制变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透过对于欧盟宪政中的地方自治及其制度性框架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中国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龙  徐鹏 《兰州学刊》2007,(8):79-81
文章从宪政民主的构建这一角度对宪政、市民社会进行解析.从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起源入手,重点论述市民社会与宪政民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下中国市民社会缺位的现实情况提出: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及行业自治的成熟可成为培育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路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核心体现和保障,其制定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五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迟迟未能出台,自治州、自治县已制定的许多自治条例又未能充分体现民族和地方的特殊性。自治条例目前的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制定自治条例不仅仅是民族自治地方的重任,更是我国宪政框架内的重要课题。自治条例的制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宪政困境,自治条例处于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博弈、法律体系定位以及本地方各民族关系的重重复杂围城之中,若想突破围城仍需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晚清苏州地方自治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清末宪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出台固然包含着清朝政府消解革命的潜在用心,却也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愿望.由于20世纪初的苏州具备特殊的政治经济与人文条件,其地方自治活动领先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中国城市.诸如成立自治筹办处与城厢自治公所及自治议事会、创设街区市民公社、筹办地方民意代表选举等等,每一项活动在苏州都进展得如火如荼.城市工商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清末的苏州地方自治从总体上说虽达不到当时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水平,它在不少地方留下了旧社会的疤痕.但它毕竟在民权基本建设方面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在中国地方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一军 《南方论刊》2009,(9):60-61,59
村民自治权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力,其良性运行对于我国基层宪政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将从宪政的角度分析村民自治的概念及其宪政价值,反思我国村民自治的运行,进而完善我国的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9.
陈日华 《文史哲》2011,(2):156-163
<正>英国的宪政历程是一个漫长演变的过程,从《大宪章》与《牛津条例》到《人身保护令》与《权利法案》等,是各方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并妥协的结果。假如说贵族、议会是从横向维度对王权进行制约,从而体现宪政性质的话;那么在纵向维度对王权有所制约的就是地方自治制度。正如斯蒂芬·L·埃尔金所说:"因此,关于立宪政府政治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是关于地方政府的设计。"④探  相似文献   

10.
罗淑宇 《云梦学刊》2010,31(2):49-53
在谈及中世纪英国自治城市时,包税是城市自治的重要标志,因此“包税”就成为研究自治城市的关键问题,而对包税的起源、包税征收权的转移及它同城市自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必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世纪英国城市如何获得自治特权以及自治城市政府机构建立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宪政国家到市民社会--《新宪政论》之述评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军 《学术论坛》2003,(6):123-126
阐释和解构了新宪政论的意旨和理论构想,其独具匠心地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宪政研究和实践的新视角和新思路,超越了传统的宪政理念和制度,把继承与创新、国家与社会统一于全新的制度设计之中。传统控权理论在国家权力依然强大、监督制约尚有缺位、"官本位"观念顽固存在的中国并未过时,把传统的控权理论与扩大社会民主自治和增进社会福利结合,保障内容和层次都不断发展的人权乃是中国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许宝君 《东南学术》2021,(1):95-105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之一,新时代的居民自治面临自治单元转换和重构的议题.社区作为自治单元的传统做法难以有效开展自治,自治单元下沉不一定能够实现自治,还面临着与法律制度的冲突.以社区社团为自治单元,一方面能够酝酿社会资本,再造公共空间,促进居民组织化参与,使居民自我行动起来;另一方面构建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团的法团主义模式,三者相互支持,可以在现行法律和制度框架内实现自治与行政的耦合.这一变革构建了网络化、扁平化的自治结构,既具有现代化的自治导向,又可以维系国家在基层的权威.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基层社会先是试行地方自治,再是推行保甲制度,抗战时期又实施新县制,把保甲组织融入地方自治。自治与保甲在基层社会的变奏,表明国民政府既希望通过自治来奠定宪政基础,又企图利用保甲来巩固基层政权。但由于国民政府始终把加强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放在优先位置,以及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致使自治与保甲均遭受失败。不仅未能实现改良基层社会的愿望,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基层社会对国家的疏离。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居民自治受制于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整体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行政化为导向的社区管理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自治组织弱化、自治功能萎缩、自治制度空转。居民自治面临"成长的烦恼"和"制度的瓶颈"。不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自主空间增大,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制度创新的实践增多,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自治化为导向的社区改革,其中带有"协商民主"元素的居民自治实践最具有启发意义。追根溯源,这些实践是协商民主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居民自治遭遇困境后,在实践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居民自治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城市社区自治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城市社区自治与城市社区党建的关系,是城市社区党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城市社区自治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不仅是学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核心。通过大学自治保障学术自由不仅有认识论的依据,也有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提供的有力辩护。然而,学术自由保障的根本则在于宪政的确立。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确立大学自治,保障学术自由。同时,学术自由本身对宪政的实现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祥 《理论界》2009,(7):34-35
基层群众自治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应遵循依法自治、党领导下的自治、政府指导下的自治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城市社区自治的核心问题,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社区自治、提升社会微观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进一步理顺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政治沟通制度等,构建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教仁民主宪政法律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峰 《船山学刊》2008,(4):204-207
作为同盟会主要领导的宋教仁,曾在民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一时。在他短暂的生命旅程里,基于自己对西方宪政思想的深刻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把握,提出了政党内阁制、独立的行政裁判制度、折衷制下的地方自治等一系列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来和  宋杉岐 《河北学刊》2008,28(3):219-223
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制度是指一套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实施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河北省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制度形成的实践基础,主要是作为后发城市社区居民实际参与自治的程度,而理论依据在于居民自治主体制度的应然和当然性质,以及社区组织的结构化。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社区自治理念培育机制、社区组织协调发展机制、社区服务多元合作机制以及社区评价监督机制。其相应的政策推进预期为:将社区发展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政府对社区的指导职能;合理配置和落实相关制度,促进社区相关组织适度发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进无形制度向有形制度的合理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