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若云 《老友》2014,(10):50-50
正绍兴鲁迅纪念馆在绍兴市区的东昌坊口,总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回故乡任教时也基本居住在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6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所以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别样的“精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在绍兴的百草园中的游戏和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3.
鲁迅以“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概括了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两种文化,揭露了“三味书屋”正统教育的“文化权威”性质及其弊端,表达了对“百草园”这一全面发展寓教于乐学堂的颂赞。“百草园”生活诱发、强化了鲁迅的艺术审美性,拓展了文化视野与思维空间,使他从非主流文化中吸取了反封建资源,获得了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这是鲁迅成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重要因素。鲁迅从破除文化权威的整体性高度击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同时切中时弊,启发我们反思当前日趋功利化标准化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语言朴素、含义深长的散文。多年来,本文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把文中的百草园当做乐园来解释,说“百草园确实优美,其乐无穷”。我们认为,这样解释脱离文章实际,违背作者意图,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研究百草园,要从百草园的实际出发,主要是看这园子是否给了“我”应有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什么样子呢?四周泥墙,岌岌可危,拔何首乌藤会“弄坏了泥墙”。园内“人迹罕至”,是“荒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且“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园中的桑椹、复盆子,都是介乎果与药之间的玩艺;唯一的树是高大的皂夹树,不能爬。鸣蝉自然是伏在这树的“树叶里”,无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新颖独特,是值得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的,既不能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不能脱离作品实际,这确实需要化大气力去探索。李兵培同志对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了思考,他批判了“乐园说”,得出的结论是:百草园是牢笼,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并列的或承接的;此外,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中学时就学过,以后也曾多次提起。但鲁迅读书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三味书屋”?这“三味”又指哪“三味”?却早都忘了。直到最近去鲁迅的故乡绍兴,亲身走进“三味书屋”,看  相似文献   

7.
<正>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每次阅读都觉得亲切而有收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常常看别人的评论,其中有很多分析精深的文章对自己启发很大。但是,我觉得有一些评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现在将我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怎样评价镜吾先生和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共两大部分,后一部分主要是写镜吾先生和他的三味书屋。怎样评价镜吾先生和三味书屋呢?有人说,三味书屋是少年儿童的“牢笼”,“三味书屋远不及百草园那么广阔美丽,富有生气,走进了黑油的竹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此书中的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1926年9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的.鲁迅不因为取材于回忆中的往  相似文献   

9.
“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开蒙的塾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作者为回忆这段读书生活而写的一篇优美朴实的自传性散文。“三味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据说,清朝嘉庆年间,鲁迅老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先生首先在这里置地建屋斋,名曰“三余书屋”。当初定名“三余”,是取董遇“学当以三余”之义。据《魏略》记载:董遇教书,其弟子说,读书“苦渴无日”。遇  相似文献   

10.
绍兴,鲁迅的故乡!对于爱好中国文学的人来说,没有比绍兴更富有魅力、更令人向往的地方了。那略带传奇色彩的稽山鉴水,那古老庄严的大禹陵,那缠绵悱恻的沈园,早就使我们梦绕情牵了。怀着急切、期待的心情,在初夏霏霏细雨中,我们来到了绍兴。 参观鲁迅故居,和“闰土”孙子见面 到达绍兴的第二天,我们即去瞻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内。1919年,鲁迅迁冢北上,新台门的房子  相似文献   

11.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12.
简讯(三则)     
●在鲁迅先生诞生 12 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全体同志利用双休日前往绍兴瞻仰了鲁迅先生纪念馆 ,参观了“百草园”、“三味书屋”和“咸亨酒店” ,亲身感受到绍兴这座历史名城、鲁迅先生诞生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编辑部今年 7月初进行了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 ,3位同志竞聘上岗 ,并都承担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备课任务。● 2 0 0 1年 10月 9日至 11日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南社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金山区政府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与南社”学术综合研讨会在上海金山举行。会…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读全篇,我们不难体会到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先生的敬意与怀念。该文是鲁迅回顾往昔生活一系列链条中的一环,折射了鲁迅的一个思想印迹,传达了中年鲁迅的寂寞情怀和在纷扰中寻求闲静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使读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初步阅读鲁迅作品,发现对比的表现手法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境对比,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在小说《祝福》中以鲁四老爷家为代表的鲁镇祝福和主人公祥林嫂怀着孤苦无告的心境孤寂死去的情景相对比。“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一边是欢乐的“祝福”,“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一边是怀着恐惧和不安,悲惨地死去;一边是酒肉,一边是饿殍。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祝福”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加重了祥林嫂悲剧的沉痛气氛,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罪恶。 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而在三味书屋却是一味的读书、习字,对课,这里的学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它严重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三味书屋典型的封建教育场所。乐园与书屋相对比,作者反对封建教育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法”与“抄录法”是两种传统的教学法,正确地运用这两种方法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旧社会,书塾中古文的诵读情况,年长的一辈都还有深刻的印象:塾师摇头晃脑的得意吟诵,学童们高声大喊地齐声诵读。真是书声琅琅。鲁迅先生对此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出小说家,小说语言所形成的画面感为其作品的重要标识之一,画面感是鲁迅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语言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学家鲁迅”与“美术家鲁迅”的契合点,也是鲁迅研究的新视域。鲁迅创造性地将文学思维与美术思维相结合,将白描、木刻、水墨写意和漫画等绘画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感。其中,白描手法勾勒出精确传神的画面是现实主义的显现,木刻刀味形成的深邃严峻画面是现代主义的“力之美”,水墨笔调造就的诗化写意画面蕴涵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韵味,漫画笔触练就的夸张象征画面是后现代主义戏谑性地展现。小说语言的画面感是鲁迅留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宝贵财富,它“文中有画”的特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感受认知,探析鲁迅小说将语言和绘画两种媒介进行有机融合的创作机制,能够重新认知鲁迅小说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价值,思考古代诗画理论的现代性转化,探索现代文学语境下“鉴画衡文”而开辟的“诗画同道”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生路上,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导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服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就是把一九二七(或二八)年以前的鲁迅,笼统地看作“前期”或“早期”,忽视和否认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重大发展,同时又忽视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间鲁迅思想发展的具体“径路”。把进化论思想看作是五四以前,甚至是一九二七年以前鲁迅的“基本”或“核心”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上述传统看法,也正是鲁迅思想发展研究工作中的一种惰性力,它紧紧地束缚了我们的头脑。但是说从五四时期开始鲁迅就已经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了,我们认为这也不符合鲁迅思想的实际的。关于鲁迅早期(五四以前)思想,我们已在(《鲁迅早期思想简论》·里提出了粗浅的看法。现在我们再具体探索一下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这一历史时期鲁迅思想的“变迁的径路”。  相似文献   

19.
“鲁迅赞”这个普普通通的题目,勾起了我很多感慨。前几年,曾出现过一些影响不小的贬损鲁迅的言论,虽经鲁迅研究界辩驳得以廓请,但接着出现的带些学术色彩的“重新评价鲁迅”,却使一些人感到“客观上鲁迅似乎贬值”。加上不健康思潮的影响和研究条件的困难,使伟大的“民族魂”鲁迅,近些年显得有些冷清。在这样背景中赫然出现的《鲁迅赞》是怎样的光彩夺目令人神往啊! 《鲁迅赞》是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天才(江天)先生献给鲁迅 110周年诞辰的诗集,其中收入江天1954──1991年陆续写下的纪念鲁迅的41首诗。这是一曲唱了三  相似文献   

20.
时代性与战斗性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贯表现在先生伟大的全部文学遗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杂文这一特殊形式的写作上,那种精神,也更为鲜明突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战斗性。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南腔北调集),曾指出散文小品应在“挣扎和战斗”的基础上生存及发展。所以他本人的写作,即是以“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杂文,给“五四”以来新散文“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关于鲁迅杂文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一九三三年革命文艺的伟大理论家瞿秋白,在所编“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上,有过正确的阐明。瞿秋白就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原因和战斗使命,作出极卓越和全面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