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夫人的五种典型微观言语行为发现,言语行为在人物刻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言语行为理论则可以为文学文本解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女性文学开始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女性情怀。简.奥斯丁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者和倡导者,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女主人公形象伊丽莎白。奥斯丁首次尝试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主张妇女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她对女性主义的关怀无疑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英语惯用抽象表达,汉语则以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著称,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之一。这种差异给抽象名词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对王科一《傲慢与偏见》译本中对抽象名词的以"实"代"虚"、以"动"代"静"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类、分析,突显了抽象名词实化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读者了解原著小说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是一位讽刺艺术大师.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反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成为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和基调.本文运用奥斯丁-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进行了剖析,力图证明作者的语言及小说人物的各种形式的反讽性会话均可在言语行为的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文化派认为译入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起着一定的操控作用。基于勒菲弗尔操纵论中意识形态的相关学说,本文尝试以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例,探讨其文本翻译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译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证实翻译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制约着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6.
作者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对圣·约翰的误译为例,从文本解读、意识形态、语言及人文精神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翻译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文体的发展为基本内核,考察古代文体形态演变的历史,同时也就是考察古代文学创作、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该文以吴承学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为中心,对其在文体形态研究方面的特色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论,并以古代文体发展的历史和相应的文体学理论为学术背景,对目前文体及文体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以预见的文体研究的学术前景作了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方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成功模拟了读者语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活动以及动态推理过程。依托其理论的图形模式对《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现象进行语用认知解读,就在于借助语言的表层结构,通过一定的语用背景的影响,更加清楚地反映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内部各具体语言行为、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的意图以及产生这种意图的动态运行机制,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即对反讽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分布与理据。研究发现:译文多采用意译策略处理原文模糊语言,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此外,《傲慢与偏见》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出现范畴分化现象。对于译者如何处理特定语境下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导向,致力于全新解读贝娄的杰作——《洪堡的礼物》。贝娄对大众迷恋物质的描绘以及他对艺术和现代艺术家命运的关注使他与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不谋而合。这表明贝娄的文本一方面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历史话语的功能性组成部分,贝娄的文本还在建构现实,唤醒美国大众意识上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两场求婚片段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指出后者在措辞、句式、篇章结构处理上更加精确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反讽的语言特色和幽默的风格,尤其是译作中人物对话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迥然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孙致礼通过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本更加贴切于原文,由此得出结论孙致礼的译本是成功的,他精湛的翻译技巧带领读者更好地领略了原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语言长期适应不同交际语境的产物;在追求语言使用效率的当今社会,“语体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语体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从三个方面对语体理论进行了思考和梳理,特别是在语体文本的形成、语体现象的多角度认识、语体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较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言语反讽例证分析来阐述如何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理解反语,证明关联理论反语观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对反语的强大阐释力。通过论证得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论不仅对反语有强大的阐释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的译本不少,王科一先生的译本以其独到的功底和理解力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写作风格,突显了原作人物的个性。但由于译者忽略语境、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译也存在,对此也作出了客观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manner"一词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受到格外重视.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该词总计出现了一百四十二次.研究从王科一和孙致礼两人的译本入手,对小说中"manner"的语义和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译本在再现原著思想内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译者逾越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的质量与译者对英汉差异的掌握情况休戚相关,有力论证了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去指导翻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也深切感受到英汉对比研究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英汉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和输出的干扰,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提高目标语输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译作应该反映原作的风格,还是反映译者的风格这个问题上,学界主要存有三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可译的,译作应尽量反映原作风格;一种意见则坚持风格是不可译的,译作只会带有译者风格;还有一种意见却认为风格是复杂的,翻译时应顺其自然.文章认为,一方面,原作风格是可译的,另一方面,译作会在所难免地烙上译者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印记,体现了风格的独异性和一贯性.译者应善于淡化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个性与原作的个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译文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  相似文献   

19.
因果型语篇模式是英语最重要的修辞结构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学界的因果型语篇模式研究尚未跨越基本的因果逻辑关系介绍阶段,而英语族人的修辞学著作一般也只是简要讨论它的段落结构图式。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把相关研究引向深入,因果型语篇模式不同语篇层次的基本结构、变异结构以及它与其它语篇模式的包容关系等问题都值得认真探讨。这类讨论不但能拓展我们的语篇修辞视野,提高英语听说、阅读与写作能力,而且对丰富汉语因果型语篇的展开形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焦循《论语通释》著年考辨@柳宏$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