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国学大师张继、章太炎、徐炳昶等人阅读《台湾通史》,对连横的史才、史学、史识颇为推崇,撰写文字,大力揄扬《台湾通史》.经过连震东的多方奔走,商务版《台湾通史》面世,使这部史学名著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所知晓.  相似文献   

2.
朱慈恩 《兰州学刊》2008,(11):140-142
《东北通史》是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著作。金毓黻希望通过其研究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金毓黻的研究是建立在大规模系统搜集、编纂东北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受新史学的影响,《东北通史》体现出一种与传统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杨鹏  罗福惠 《兰州学刊》2010,(8):218-221
由日本东洋史学者那珂通世用汉文编写的《支那通史》(四卷五册本)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近代性质的中国通史",一度在清末史学界、教育界影响很大。文章试图通过全面梳理这部通史性著作的作者、内容特色及其在清末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情况,使今人进一步理解素被忽视的近代中日两国史学交流的实态。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他"第一史官"的角色地位;贯彻阶级斗争理论、创立全新通史体系;具有民族色彩的治史风格;倡导历史主义思想等方面.深入探究范文澜史学思想,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与特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藏通史著作在“藏学”研究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西藏通史著作,并分析了不同时代的西藏通史的特点,对西藏通史的编纂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通史家风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优良的治史传统。白寿彝是我国当代史学名家,他不但很好地将古代求通的史学传统加以继承和总结,还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含义,并在具体的史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峰 《人文杂志》2012,(1):144-149
在纪传体"正史"中设立书志始于《史记》,《汉书》继之,至唐修《五代史志》,更标志着"正史"书志的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五代史志》主要反映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同时在典制的叙述中,史家提出了对历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客观反映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深入探讨经济政策与朝代兴亡之关系,重视揭露封建社会刑法的残酷性。这些成就构成典制体史书向前发展的动力。史学演进至中唐时期,无论是时代环境、政治发展的需要,还是史学自身重"通"的内在要求,都呼唤典制体通史的出世。而《五代史志》的修撰实践,恰好在编纂体例、著述旨趣、史料内容等方面为杜佑纂修《通典》开辟了道路。因而可以认为,《五代史志》在历史编纂上架设了一条从"正史"书志向典制体通史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而名震一时,自从出版后就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在通史撰述领域中地位很高。晚年时期的吕思勉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断代史,深刻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本文试从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着眼,理解其四部断代史的通贯精神,从而体会出吕思勉是"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9.
由魏明孔主编的<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是一部规模较大的、水平较高的多卷本中国手工业通史.本文仅对其中由胡小鹏著的宋元卷之编著特点、成就等,作了较为中肯的评介.  相似文献   

10.
由崔永红等人编撰的《青海通史》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一部青海地方性通史著作。全书 70万字 ,上起青海远古文化 ,下迄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的结束及青海解放 ,内容宏富 ,体例严整。尽管书中存有瑕疵 ,但仍不失为是一部史学良著。第一 ,该书系统整理了以往青海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可谓厚积薄发 ,但其间也有纰漏。对青海的历史记载堪称渊源有自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青海史迹的记载 ,但青海地处偏僻 ,历史上社会发展进程滞后 ,故记载相对简陋。明清以降 ,随着几部青海地方史志的相继问世 ,对青海历史的记载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汉全 《江海学刊》2004,(2):145-152
对历史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是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李大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做了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李大钊对有关历史学概念的诠释 ,能够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史学理论体系 ,提供认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问:您长期以来兼治中国史和世界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研究路径和治学方法,取得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就。这必然伴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同时,您早年的求学经历也一定会在您的学术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否请您先回顾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刘:我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年了。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80年。在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曲折和失误之后,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起来,成熟起来,挥写下光辉的历史,铸就了巍巍丰碑。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严密强大的组织力量,长期弘扬的优良作风,定国兴邦的宏韬伟略,和平发展的世界理想,无一不使党站在历史和时代潮头,引领着中国迈向新的时代,新的辉煌。一中国共产党的年,是自身成长、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年,是党始终按照时代要求和具体任务的需要,8080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不能被假定为时间上的一种周期性、甚至重复性变化,而应被看作是一种不可逆的、非重复性发展过程的变化,这一观点的出现,为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成独立的学科搭建了平台.在18世纪伴随着现代性的出现,产生了历史叙述的现代问题.有关历史叙述的现代争论的基本根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学科的界定、区分和古典修辞学采用修辞手法叙述过去.过去经验对现在有意义的假设曾被欧洲历史学家用两种界定策略予以确认,尼采则从根本上区分了研究过去的三种方法,以及与人类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基本需要相一致的三种历史形态.20世纪70年代,由于行业中出现了大量的"批判"历史学家,使历史的典范功能近来被划分到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有关历史功能的讨论主要在史料编纂领域中才被直接与叙述及其局限性的讨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格非 《学术研究》2006,(10):93-97
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马丁·麦乐西在北京大学就公共史和环境史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介绍了公共史在美国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学院派历史的异同。在谈到环境史时,他主要介绍了两个内容。一是汽车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认为汽车不但塑造了美国的城市,还改变了美国的景观。二是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认为从民权运动借鉴的权利观念为环境主义运动吸引了新的支持力量,扩大了它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改变了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方向。马丁的演讲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中国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引入广义的实用主义路径,旨在阐明真理和客观性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历史学并不需要一种新的真之理论,但有必要借用理论术语来分析历史研究中真理概念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所谓真理是指历史编纂学意义上所确认的一个认识论术语,而客观性是指根植于特定的同时代科学共同体(职业历史学家群体)中的一种认知美德。这一论证主要按照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来展开:首先,提出历史书写中的实用主义"真之约定"观点,论述历史之真的诸条件取决于历史话语的施为之力;其次,主张真之约定是由史家同行来担保的,换言之,历史书写中所宣之真并非取决于史家与实在的直接关联,而是基于诸如探究方法、认知价值和认知德性等学科共识;最后,建立历史书写中真理与证据之间的明确关联,论证"真之约定"是以对史家手中所得证据的批判性分析为根基的。  相似文献   

17.
由文献所载庸事来看,庸人是商末周初的南方蛮夷大族.庸国为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誓师中称扬的八国之首,一度与周最亲、国力最强、作为最大.庸人的族属,未必像一些学者推断的那样属于濮人或"百濮"的一支.参证相关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湖北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发现,庸人当是江汉土著--荆蛮的一支,本为古史传说中南方部落集团"三苗"的遗裔.庸之得名,应是筑城立国所致.庸在西周时的衰落大概与庸人驻鄘被胁裹参与"管蔡之乱"而遭到周公打击和斥弃有关.春秋中期,庸人帅土著荆蛮并联合濮人叛楚,被楚联合秦、巴灭其国.于是,庸人大部入了楚籍,庸国疆土纳为楚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学术史思路,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放置在“文学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认真审视与叩问;主张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史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视野的拓展、理论思维的养成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上.  相似文献   

19.
历史实在的形而上学特征往往导致了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对它的忽视。事实上,历史理论往往会在内容上排斥历史实在,而在理论预设中承认历史实在的合法地位。历史实在作为绝对预设,是历史理论科学性的有效保障,如果说科学的理论总是有其自身界限的,那么对于历史理论而言,它的限度与历史实在这一预设密切相关。厘清历史实在与历史理论之间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康德的“范导性”与“构成性”两个概念开始。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史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动态的考察,自然环境被视为积极参与历史活剧演出的能动因素。这种思想对史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用环境史的视野(即现代生态理念)观察经济史,可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应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消费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等等——加深或刷新我们的认识,使之成为经济史学科新的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辩证的分析。环境史研究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也可以从环境史的学术实践中获得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