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讨论“文本”和文本间的跨越关系入手引出“超文本”的概念,并将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作品与超文本环境下信息分布和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了比较,旨在探究博尔赫斯现代主义小说中已经预见到的文学与科学技术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2.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相似文献   

6.
诗(poetry)常被看作是用"节奏创作的美"。但是,诗歌除了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外,还是一段抒写记叙情感的艺术文字。写景抒情,记人论事是诗歌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现代叙事诗当中。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素材选取"、"聚焦过程"及"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罗伊.坎贝尔的著名诗篇《祖鲁女孩》,理解作者的创作源泉,赏析其文学价值,并由此对欣赏叙事诗歌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7.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小说《丽赛的故事》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丽赛与其亡夫在生死两隔的异度时空之间自由交流的情境展开后现代叙述,为读者悉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深爱、悬疑而又血腥的恐怖的情感故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与恐怖小说创作手法结合,既能增加恐怖效果,又能以"恐怖"的方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诗(poetry)常被看作是用节奏创作的美.但是,诗歌除了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外,还是一段抒写记叙情感的艺术文字.写景抒情,记人论事是诗歌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现代叙事诗当中.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素材选取、聚焦过程及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罗伊·坎贝尔的著名诗篇<祖鲁女孩>,理解作者的创作源泉,赏析其文学价值,并由此对欣赏叙事诗歌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9.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媒体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这些质疑普遍出于对人类未来的哀思、聚焦于其对伦理道德和人类结构、社会秩序的突破和妨害等问题。笔者以此次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分析科技与人结合的后人类主义表征、人类应当如何更好应对此类事件的继续发生、当后人类主义成为不可阻遏的趋势时人类应当如何调适。后人类主义以科技的发展为第一牵引力,对人的本体问题产生冲击。该理论涉及科学技术视域下的"人"的意识性以及人类肉体边界和自我认同的本体性问题,涵盖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持续发酵,更提醒人类必须着手应对这一现实的、理论的难题,重新摹写"人"之本身。本文以《黑镜》的故事内核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基因编辑事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维度,通过分析"你-它"关系的呈现和"祂-它"关系的呈现,阐述科技主体化、泛化的后人类社会特征以及后人类社会中主体意识和肉体的赛博格化特征,为应对后人类社会的到来、促成"我-它"关系的体现底线思维的有机实现提供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和师陀同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绣枕》和《桃红》分别是其短篇名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篇小说在主题追求、人物形象塑造及诗学策略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文性。通过互文性的角度进行解读,为作品的重新理解和阐释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代美国叙事学家苏珊.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研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灵感女孩》中作者所运用的双重叙事声音及其产生的效果,以此分析作者所建立的女性主义叙事权威,理解美国亚裔女性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以及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旨在管窥谭恩美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策略,为研究谭恩美小说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古典名著《水浒传》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图式。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采用了文化图式移入策略、文化图式置换策略以及文化图式补偿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图式比较完整地展示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4.
在露丝·尾关的新作《不存在的女孩》中,主要人物处于孤寂隔离的生存状态,充满虚度时光的焦虑感,而小说文本创造了多层多边对话空间,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进行了精彩演绎和拓展,让文本内外的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想象各种可能而独立的自我中克服存在的焦虑感,获得更为完整的存在体验。  相似文献   

15.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创作深受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影响,两者之间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审美意识都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紫氏部深谙白居易诗歌,《源氏物语》中与白居易诗歌相关的部分就有近百余处.因此可以说,白居易诗歌构成了解读《源氏物语》的重要"前理解".紫氏部借用《长恨歌》的"悲剧"情节,既是在歌咏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在悲叹人世盛者必衰的"无常"之道.  相似文献   

16.
《福》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改写,因而两部小说也建立了历时性的联系.文章从复调和对话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内部研究,进而从广义的互文性角度进行宽泛的文化研究.四个不相融合的声音构成的复调性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复调基础上构成的对话以开放的自由言说创建着意义.两部小说都与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互文性,《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故事体现了现代性建构的因素,而《福》反映了资本主义后工业阶段对中心权威的解构.  相似文献   

17.
虽然西方对天堂的梦想与东方对西天极乐世界的追求一样的热烈和执著,但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不同宗教的影响,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总是表现于不同的诉求方式。明末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英国17世纪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便是这种差异的杰出代表。本文在分析其文本共性的基础上,分别从作品的主旨、关怀视角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探究其差异及成因。  相似文献   

18.
在《男孩和女孩》中,艾丽丝·门罗将儿童视角与女性叙事相结合,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由对性别差异的懵懵懂懂到逐渐接受自己"成为"女孩的历程。儿童视角叙事使这篇小说的语言和内容呈现出单纯活泼的气息,主人公的成长也通过叙述者的儿童视角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儿童认知的有限性,文中叙述者对父母形象的描述过于片面化,而这种片面性恰好反映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渴望和困惑。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 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