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测量就业状况,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多状态就业生命表,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水平和变动特征。研究发现:(1)就业率小幅波动,但总体相对稳定。2015年以来,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超过66%。男性比女性高13~17个百分点。(2)16~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就业的比重不仅高于女性,而且不断上升,男性平均预期就业年限为36.78~37.94年,比女性长6.05~7.52年。(3)调查失业率在10%以内,男性失业率比女性低2~5个百分点。男性平均预期非就业年限为9.78~10.96年,女性为17.28~18.71年。(4)16~24岁经济活动人口中,年龄越小失业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别失业率下降,25岁及以上年龄组失业率为3%~10%。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从个体经历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的角度理解中老年人的健康差异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序列分析方法,分性别构建个体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类型,识别出两性共有的7种轨迹类型以及男性独有的“未婚未育、工作型”和女性独有的“1次生育、不工作型”轨迹。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生育1次或2次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提高,生育3次及以上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下降,同时,更晚出生的女性中提早不工作的轨迹类型占比更高。分析不同类型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对中老年时期健康的影响发现,生育次数的增加仅对女性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提早不工作则对两性健康都不利。  相似文献   

3.
方涛  易润 《南方人口》2015,(2):43-56
健康是影响老年人继续从事劳动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凸显。分析了从2001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城市退休低龄老人的情况,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问卷的数据,从健康的角度考察了女性55岁到65岁,男性60岁到65岁这部分的城市退休低龄老年人,按照总体以及分性别、女性的分年龄段三个角度探究所选取的社会健康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疾病史、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身体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和心理等五大类健康指标对样本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ADL)为测量指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在1998-2014年期间去世的老年人群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作者利用组基轨迹模型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分别进行拟合,发现老年人在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归纳出三种变化轨迹: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型、快速发展型和缓慢下降型。研究发现生命历程早期阶段的经历、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都会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产生显著影响。增龄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风险及其持续时间增加,而较晚的出生队列在临终前出现长时间失能的可能性较低。在三类轨迹中,自理能力缓慢下降型轨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该类型的出现概率是影响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的主要因素,由此也证明了除去年龄效应与性别差异之外,由社会经济状况、健康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合力产生的健康保护作用将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增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老年女性在临终前会面临更高的失能风险和更长时间的失能存活期,其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考察养老金收入、人力资本与家庭照料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收入对退休后再就业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负向激励作用,而是呈现“N”型关系,老年群体劳动价值观出现经济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向;老年人个体的人力资本对再就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存在再就业动机时发挥辅助性作用,再就业动机比再就业能力对老年人再就业行为更具有解释力;退休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责任总体上会阻碍其再就业动机的实现,但会促进有家庭经济负担的男性退休人员再就业,家庭-工作平衡问题延续到女性老年时期,且从性别视角扩展到年龄视角。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从养老金供给、老年健康服务、老年职业培训、社会照料服务等方面着手,鼓励和帮助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实现个体、家庭、社会的多赢格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劳动就业结构也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出现了一支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队伍,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而在这支队伍中,女性占较大比例,而且由于女性在就业中始终居于劣势地位,促成城镇女性较男性承受了更大的失业压力。本文将主要利用1997年和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城镇失业群体的性别特征及有关问题作初步分析和探讨。一、城镇失业群体的性别特征分析1.城镇失业群体中女性失业人数多于男性。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7.
就业不充分是当前就业领域中最突出的难题,总量不足与结构矛盾并存,隐性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学历 失业逐渐增多。产生这些就业困难的原因,体制转型是大背景,同时,经济和投资的高增长没能相应带动劳动就业的高增长、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以及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能力的下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0、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中国退休政策在男女退休年龄上的规定,使用断点回归设计,探讨退休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检验退休影响健康的机制.研究发现,退休对男性的健康影响不显著,而对女性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退休后女性增加了锻炼的频率;虽然男性的锻炼频率在退休后也有所增加,但退休后男性超重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这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锻炼的健康效应.文章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当前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研究表明延迟退休不能够以牺牲老年人口的健康为代价,中国需要切实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隐性就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就业形式,具有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失业(下岗)人员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再就业,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实际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面临的失业难题,而且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就业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隐性就业加大了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本,损及社会公平,并导致就业市场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的宏观决策。但从总体上看,“隐性就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弊大于利的。本文从劳动统计、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为隐性就业的显性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石燕 《南方人口》2009,24(1):40-48
为了研究老年女性养老经济收入的现状,本文利用《2007年镇江市代际和谐与养老模式实证研究》调查中465份60岁以上被调查者的数据,从社会性别公平的理性出发,阐述了两性在养老保险享有、收入数目及收入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性别对老年人养老经济收入的影响。调查分析证实了社会性别在养老经济收入上的差异及其对老年人养老经济收入的显著影响。为了保证老年女性有充足的养老经济收入,应该大力完善配偶遗属补贴制度、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  相似文献   

11.
《人口学刊》2019,(3):63-76
年龄认同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关于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没有关注子女代际社会支持的作用,关于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年龄认同的相关研究也极为缺乏。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隔代照料与中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女代际社会支持(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和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即照料孙子女使老年人有更积极的年龄认同;隔代照料与城市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农村老年人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与老年女性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老年男性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在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之间发生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中国家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应给予更多的代际支持,提升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鹃娟 《人口学刊》2015,37(4):77-85
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二十年来我国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明显提高,丧偶率下降,但丧偶老年人数量迅速增长,未婚和离婚的老年人比例都有所上升。与男性老年人相比,女性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随年龄增长下降幅度更大。老年人婚姻状况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男性老年人的未婚趋势和城市老年人的离婚趋势尤为突出。通过队列分析发现女性从60岁迈向70岁过程中面临的丧偶风险最大,男性65岁以上年龄组面临的丧偶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刊》2018,(4):59-71
生活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最为普遍性的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十年追踪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ADL和IADL)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的ADL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呈现出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急速下降型、高起点平稳下降型三种类型,老年人的IADL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则分为低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两种类型。不同社会经济特征老年群体在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老年妇女、少数民族老年人、低教育程度者、老年农民和城市从未正式工作过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属于较差模式的可能性更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形态受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应加强社会政策的公平性导向,积极扩展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正向作用;广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介入,通过增加老年人与家人、邻里和朋友的联络、交流和支持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应基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发展的模式和特点,构建适合的社会预防照护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选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结合我国当前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背景,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对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效应,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效应在性别、婚姻状态和孩子数量层面存在异质性,即长期护理保险对男性、其他婚姻状态和少子的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效应;并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长期护理保险会通过增加代际经济资助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改善效应。研究建议:加快推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进程,并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城乡居民纳入到保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的年龄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视角,借助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在巢湖农村进行的历时9年的四期纵贯调查数据,构建起代际交换变动的多层曲线增长模型,对老年人在60岁及以后的整个生命阶段中,个体年龄、出生队列和家庭生命阶段三方面因素对家庭代际交换的效应进行了分解,并描绘了代际交换的年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代际交换的发展动力源自于社会、家庭、个体三个层面,其动态轨迹既是个体发展过程和历史过程,也是家庭策略,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时间、历史时间和家庭时间的同步。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城市里的男女人数平均比例为93:100,农村地区为109:100。从总人数来看,女性要比男性略为多些。美国女性的平均寿命也比男性长,1988年女性的平均寿命已达78.3岁,而男性只有71.1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美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参加社会生产的美国女性越来越多,就业女性在美国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1974年仅为32%,1989年已逾45%)。今天,女性就业大军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在各个不同领域施展着自己的才干,同男人一起为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着贡献。美国就业女性有哪些特点?她们的年龄结构怎样?知识和职业构  相似文献   

17.
伴随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中带残存活者的数量不断增多,长期照料服务将是未来社会养老服务的重点,但学术界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文在对过去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后对影响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诸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得到结论:居家长期照料仍是老年人照料的主要模式,社区照料服务的介入非常必要;接受机构长期照料的群体主要是经济状况好、不能自理程度高、代际间亲密性弱的南方城市长期照料老年人;子女的经济支持和子女数量并不能阻碍老年人选择机构长期照料。  相似文献   

18.
伴随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中带残存活者的数量不断增多,长期照料服务将是未来社会养老服务的重点,但学术界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文在对过去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后对影响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诸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得到结论:居家长期照料仍是老年人照料的主要模式,社区照料服务的介入非常必要;接受机构长期照料的群体主要是经济状况好、不能自理程度高、代际间亲密性弱的南方城市长期照料老年人;子女的经济支持和子女数量并不能阻碍老年人选择机构长期照料。  相似文献   

19.
何斯  王德文 《南方人口》2006,21(4):28-33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福州市鼓楼、台江、仓山三个区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采用入户调查方法调查了空巢老人躯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ADL)、经济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健康5个维度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了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总体比例的39%,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由logistic检验得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受年龄、性别、原职业、是否赞成非家庭养老方式、锻炼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由于女性老年人寿命长于男性,因此成为一个规模快速增加的群体。女性在受教育、就业比例以及收入水平上一般要低于男性,因此她们在晚年生活中的弱势积累效应更加明显,表现为经济保障、健康医疗、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困难更加突出。在当今家庭养老照料功能减弱和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女性老年人口问题需要给以更多的关注。采用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当前老年妇女的人口、婚姻、受教育、经济来源、职业以及健康状况给以描述和分析,以期为学术研究和政府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