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区位嫡指数对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间文化产业集聚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同文化行业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对影响我国整体文化产业集聚之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包容性成为造成地区间文化产业集聚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资源禀赋、政策效应并不是造成地区间文化产业集聚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此外,区位因素、缄默知识外溢和本地市场效应也会对文化产业集聚不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为缩小地区间文化产业集聚的差异,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首先,各地区应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力度;其次,应尽快落实中西部地区人才优先引进战略,提高其福利标准,促进中西部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再次,应减少对文化产业的行政干预,赋予文化企业在市场中更多自主权,创造优秀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它包括产业的本地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要求、企业的衍生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包括资源共享效应、信息溢出效应等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产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必须从文化、制度、人才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空间集聚:嵌入地域发展的创意产业集群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及其伴生的创意组织在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集群化现象越来越显著。本文引入嵌入性,从创意产业对创意资源的嵌入性、对"3T"型城市的嵌入性和对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嵌入性三个方面分析创意产业集群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以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机理作为实证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创意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运动与所在地域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创意产业集群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空间形态,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兴产业,本身就是多个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产业集合体,易于地理空间集聚;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也是创意主体追求外部经济效应,分享网络创新和节约交易费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制造业集群的“集而不群”、“低端化”等现实问题,集群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才可获取持续发展的空间.然而,目前对集群升级的研究大多专注于生产系统,对知识系统的关注不足.实际上,产业集群经历着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再到知识集聚的升级过程,集群主体间关联也从甚少有关联到产业关联再到知识关联.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在知识集聚态势下的产业集群具有特定的阶段特征.而依据这一集群升级过程,摒弃低端环节、促进知识集聚、形成知识集聚的态势是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目前,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空间集聚特征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这不仅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趋向,同时也成为各国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而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群体,取得规模效益。因此,如何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分析掌握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将有益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虚拟集聚作为新兴现象和新生学科增长点,颇为前沿且涉及学科广泛.文章详细梳理了虚拟集聚的内涵、特征、模式、诱因、影响及具体应用并分别予以评价,概括总结了虚拟集聚的学术分歧及未来拓展空间:空间理念各异、风险透析不足;主要针对制造业,对新兴业态挖掘不够;多从微观企业、产业入手,缺乏区域视角、国际视野的拓展;量化研究及典型案例解析更有待强化等.指出应倡导跨学科的视域与胸襟,探索学科的包容性发展.未来需要贯彻六大双轮驱动机制(即集聚与分散双轮驱动、传统地理与新兴地理双轮驱动、微观和宏观双轮驱动、共性和个性双轮驱动、学科探索与实践运用双轮驱动)的精髓与理念,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集聚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虚拟集聚是数字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数字经济下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已经渗入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集聚效应、新动能、新认识、新增长点等维度剖析虚拟集聚的现实基础,研究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的冲击及其在数字经济下的新应用。研究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集聚是以“网”为基础、以“台”为依托、以“云”为支撑、以“端”为条件,虚拟集聚是集聚在数字经济下的演进,是在网络空间的集聚,具有智能物流、交易费用、空间范围、信息匹配、知识溢出、弱化黑洞、资源配置等集聚效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制造强国梦形成历史性交汇,促使虚拟集聚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动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带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顶端; 虚拟集聚下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是互联,在应用中需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相辅相成,需要技术的支撑,表现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的集成,虚拟集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都是在虚拟空间体现,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调、智能化变革;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虚拟集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国际供应链中的虚拟集聚显著增长,跨境电商兴起,外贸行业快速数字化发展,教育行业、学术会议借助网络和软件线上进行,线上办公、云端会展快速流行,网络与快递业、餐饮与外卖业、短视频与直播经济、云医疗与大健康迅猛发展,数字阅读、文娱产业线上流行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也将推动科技发展带来经济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与行业角度的文化产业集聚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分别从空间集聚和行业集聚两方面来测度中国文化产业的集聚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测度各省区间的同构状况。研究表明:从空间集聚角度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区,其中北京和广东成为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地区的核心聚地;从行业集聚角度看,新闻服务行业成为文化产业各行业中唯一高集聚行业;另外,随着文化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加强,全国各省区的同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9.
过往对数字金融的研究较少从集聚视角出发,本文以P2P平台为代表,探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等金融创新业态的地理与虚拟双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并构造含有金融创新与技术溢出的空间溢出模型,解释数字金融的双空间集聚机制和区位选择;并选取P2P平台作为金融虚拟集聚的典型载体,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弱化了本地因素的影响,但金融虚拟集聚平台仍比传统金融行业更为集中,这是因为基于信息技术溢出的区位选择对其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2013年中国高新区企业统计数据,按照瞪羚企业初选标准,选取具有高成长特征企业,研究这类型企业的产业地理集聚状况.利用Ellison和Glaeser(1997)的产业集聚指数(即EG指数),测算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在涵盖的103个城市之间的集聚情况.结果发现: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在4年内集聚程度逐渐加强.同时,行业之间差异较大.集聚程度最高的有房地产业、租赁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而教育、采矿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集聚现象不明显.高新区高成长企业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未来,这些发现表明产业地理集聚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要关注产业之间的异质性,引导产业错位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能.  相似文献   

11.
将文化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产业资源和产业政策3个子系统,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广东省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的关联产业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作用力度依次增强;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干预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产业聚集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有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性、聚集区内产业间的关联性、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资源要素上的共享性等特征。我国产业集聚主要是在传统产业,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衍生、裂变、创新与效仿,形成了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分布不平衡的集聚特点。硅谷模式和印度班加罗尔模式是国外产业集聚的典型代表,与我国东莞模式和浙江模式进行比较,在创新文化、技术创新和政府的服务高效等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商业集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前,研究生产性产业集聚较多,而研究商业集聚比较少。商业集聚对现代都市、商品集散地、产业园区的成长与繁荣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原理,从理论上对商业集聚的内涵、效应、形成机制及从企业生态学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历经自发萌动、起步探索阶段后,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则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文化产业的战略调整。只有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充分重视和挖掘“体验经济”的文化潜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优势,善于应对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切实解决好创新推动、科技提升、制度先行、集群集聚、资本运作和人才支撑等涉及竞争力的关键性问题,才能赢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发展知识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作为四川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以抓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格局。本文基于集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成都市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强本土文化资源整合、大力引进与培育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以增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基地,具有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测算吉林省农业优势产业及集群程度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优势产业按照特色区域集群发展的特征明显,呈现东、中、西产业优势格局;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倒马鞍型”特点;林业、渔业和牧业等产业集聚程度明显高于种植业;专业性越强、地理资源禀赋趋势越明显的作物,集聚程度越高.吉林省农业产业集聚的动力在于市场需求的初动力、资源禀赋的诱发力、特色产业集聚种植的稳固力、农产品加工的牵引力和农业政策支持的外在推动力.推进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依据优势农业产业区域集聚的特点进行布局和规划.  相似文献   

17.
以长沙市马栏山文化创意集聚区为例,研究马栏山文化创意集聚区对于打造长沙成为“世界媒体之都”的作用,主要探讨 如何更有效地建设长沙市马栏山文化创意集聚区,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媒体的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繁荣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探讨二者融合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为建设长沙市马栏山文化创意集聚区提出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端人才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江苏高端人才集聚状况在我国具有典型性。近年来江苏人才集聚效果显著,人才规模增大,人才素质提高,人才载体数量增多,但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高端人才集聚工程与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苏南地区的高端人才集聚明显优于苏北和苏中地区。江苏高端人才集聚是在市场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江苏高端人才集聚的原因包括优惠的人才政策、明确的产业政策、一流的载体、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宏观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园效益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区分文化园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入手,对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园的基本要求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园建设中存在的各种违背产业集聚发展规律的问题,指出了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园效率的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本文引入文化知识创新与传递因素,考察了两地区三部门之间的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用数理模型清晰论述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当区域之间文化知识传递强度一定时,文艺人士区域对称分布状态下,文化知识创新效率最低;核心边缘分布状态下,文化知识创新效率最高。东部(或西部)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份额与东部(或西部)地区支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并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贸易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消费者多样化偏好程度的增强,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