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比较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学术与政治的双重变奏。19世纪上半叶,由于政治的需要与比较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使比较教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19世纪后半期,比较教育学面临外忧内困的局面,既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质疑又遭遇学科身份危机;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教育学必须给自己合理地定位,从而既能在服务于国家教育发展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存在的理由,又能在学科发展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八种教改思潮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宏观教育理念和实践。我国在教育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实践着这八种宏观教育理念。世界上几个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英、美、法、日、俄在20世纪后半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其基本取向是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科学化等。我国大学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应找准自身定位,办出自身特色;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把改革放在突出地位,以改革推动庞大的教育体系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大学培养人才模式应从专门型、知识型向素质型、通识型和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的发展和哲学流派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哲学主流让位于分析哲学,教育哲学也由此发展出分析教育哲学。维特根斯坦作为对分析哲学具有强烈影响的哲学家,其后期哲学观点也促成了教育观念的革新。首先,他的后期哲学转向的动因与其作为教师的经历相关,他的哲学被视为现代性个体自我追寻的教育手段,哲学治疗的目的是重塑自我;其次,《哲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语言游戏、遵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都展示出他的儿童教学的实践;再次,新的哲学观反映出,教育实践应植根于所处的生活形式,促成新的生活方式的重建。进而,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教育之间,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已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迄今为止,对公民教育的许多基本问题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通过对公民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内容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存在问题,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6.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神学家和教育家,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纽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中,自由教育思想是纽曼思想的核心。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目的是培养有知识的社会公民,这是纽曼自由教育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科学教育经历了由“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再到“通才教育”转变的过程。“通才教育”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但 IT(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科学教育中所形成的特定“电子场景”使得科学教育致力于追求普遍显性知识的“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缺失了隐性意会知识的养成,而后者是现代“通才教育”所必需的。现代科学教育应该重塑“通才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 STS 教育。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正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是高等教育问题,大学承载着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青年教师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力量,对他们的培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现代大学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要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现状出发,着重强调青年教师培养必须抓好“三师”教育,即师魂、师德、师能三个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人种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种学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源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我国教育研究界,但一直遭到质疑.然而,它在西方却被视为教育研究的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通过对人种学方法特质及其对教育研究影响的考察,可以发现,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所主张的教育研究方法,已经契合人种学方法要旨.人种学虽非教育的唯一方法,但却是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构建终身教育学这一新兴教育学科的必要条件。即将构建起来的终身教育学 ,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将处于主导和主体的地位。 2 1世纪的教育主题是终身教育 ,这就决定了终身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终身教育学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和终身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两个方面。由于终身教育理念已经和正在使整个教育科学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同时终身教育思想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实现学习化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终身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也将得到最有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在人文教育兴盛时期 ,强调理智的发展 ,大学教育表现为世俗化与民族化 ,形成了以造就“新人”为目的的教育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科学教育的兴盛 ,人文教育开始衰落 ,大学教育演变成以培养实用人才和发展实用知识为目的。 2 0世纪中期开始 ,人文教育的复兴 ,使高等教育成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渗透 ,最终达到整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现代大学教育成就显赫的时代,又是大学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病痛。新世纪如何突出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笔者在分析了人文教育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推进人文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胡琼、蔡骐在《今传媒》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猛。然而,在喧闹繁荣景象的背后,新闻传播教育依然存在着三大困境。首先,对于本科生教育来说,存在着“学”与“术”的冲突。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科生教学究竟应该是侧重“学”(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还是侧重“术”(即与媒介相关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的教育实践经常会顾此失彼。其次,研究生教育则存在着“专”与“广”的矛盾。所谓“专”,就是要学有专长;所谓“广”,就是要全面发展。“既专又广”当然是研究生的理想模式,但作为本科教育与博士生培养的中间环节,许多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还是走向媒体。于是在术业有专攻及培养多方面能力以增大就业可能性方面难以抉择。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由于没有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区分开来,使得“专”与“广”的矛盾无法解决。最后,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应该具备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批判以及应用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素养。我国港台地区早已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专业化呼唤专业化的教育学教材,但现有教师教育“教育学”教材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大多是教育学学科专业相关教材的“翻版”,缺乏鲜明的专业独立性。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学教材从专业属性讲不是学科性的,而是与教师职业的典型问题和经验活动密切相关的;从培养目标上看,教育学教材应造就以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化人才,而非理论性工作者;从教材形态看,教育学教材应以鲜活的生命性姿态促进学习者的对话、反思、建构,发挥教材的多维教育功能,以期构建属于每个从业者个人的专业化“教育学”。  相似文献   

1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 2 0世纪 80年代在中国诞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经验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 ,是一门科学。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和评析 ,进而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及体系建构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上半期中法教育合作交流的典范,中法大学,尤其是里昂中法大学,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文化发展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正逐渐得到更多关注及研究讨论。它在现代文科及人文教育领域所展开的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知识分类、价值判断及其结构形态,而且影响、塑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对于法国文学以及人文学术研究的认知与实践,同时也参与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人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女性教育研究围绕着“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这一重要变迁及其带来的重大影响展开。首先,欧美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实现了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其他国家男女教育差异不断缩小。其次,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理工科领域仍然存续。再次,性别、种族和地区形成的交叉效应使得少数族群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双重压力。最后,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是:应关注整体性的性别教育公平,也要关注不同学科的性别教育公平;应关注女性教育提升本身,也要关注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的深远影响;应关注女性教育现状,还要关注话语对女性教育处境的建构作用,探索促进教育性别平等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文本置于其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之中,发现“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主张同时也是其通识教育思想的体现。在通识教育研究的视野下,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焦虑”和“不安”的回应贯穿全书,是米尔斯对社会学的直接期待;其次,理性与自由的承诺最终意味着《社会学的想象力》将社会学视为一种公共实践;最后,该书与韦伯《科学作为天职》这一演讲之间在结构和主张上都存在深入的关系,堪称《科学作为天职》的美国版本。这三重面向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学的学科传统能带给普遍意义上之大学教育的宝贵思考资源。  相似文献   

19.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亟需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之中揭示其理论特质。“比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特质,突出体现为“比较”语境的开放性、“比较”基础的共通性、“比较”内容的多样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的产物,以思想政治教育诸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诸形态的对比性分析和普遍性提炼,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诸形态之间的相互认知、理解和借鉴,也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之道,从根本上为有效解决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提供多元智慧。由此,“比较”不仅构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特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步入全球对话的学术舞台上的一种理论澄明和自我变革观念。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19世纪新大学观的兴起,牛津大学以育人为主旨的学院制传统受到激烈的争论。面对种种对学院制的质疑,牛津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以导师制为学院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强调学院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价值。19世纪对牛津大学学院导师制的论争可为我们反思今天大学的学院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