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照料危机日益凸显。但在老年照料政策领域,尚无基于政策视角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老年照料政策体系历经初创—改革—发展的演进过程,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逻辑理路。为有效应对社会经济转型、人口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式微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老年照料困境,应该合理界定老年照料政策的属性与定位、构建面向家庭的老年照料政策体系、加大政府注意力配置和政策工具创新、推进老年照料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老年照料事业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提升,传统的养老服务供需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新的契机,随着智慧养老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亦呈现动态演进过程。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调查(CLHLS)数据对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失能程度和照料时间进行测算,并与老龄服务人员供给进行匹配。同时使用2010年、2016年、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互联网及手机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得出: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年代的人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发生较大转变,接受度亦有很大提升。因此,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介入养老服务供给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区》2012,(18):21-22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老年人面临包括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护理、照顾,原先的"亲人照顾"这一简单模式,便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运用潜在分类模型分析方法,得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平均需求率基本维持在50%~60%之间,老年日常照料需求在性别、年龄、婚姻(有无配偶)、教育、出生地(城乡)和养老保障(是否享受退休或离休制度)方面差异显著,而居住地(城乡)和区域(东部、西部和中部)差异并不显著。此外,不同照料程度和照料内容的需求率差异较大,轻度照料需求比重度照料需求比重高,不过随着年龄增加,两者的比重趋于一致;身体照料和疾病照料的平均需求率均不到30%,而家务照料和心理慰藉的平均需求率介于60%~70%之间,认知护理需求介于40%~50%之间。可见,潜在分类模型得到的数值高于低需求类指标,但也低于高需求类指标,更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是中国朝鲜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全球化以来长期承担无偿家庭照顾劳动的朝鲜族女性老年人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照料服务困境。朝鲜族女性丧偶率高,寿命延长,慢性病缠身等现实使得她们更需要照料服务。然而,人口流动常态化、低生育率的少子化使照料服务人力资源匮乏;朝鲜族特有的语言、饮食习惯又使得她们难以入住各类养老院机构;上述种种现状使得朝鲜族老年女性处于照料服务缺失的困境状态。由于文化、性别分工、人口流动等因素,造成朝鲜族女性老年人在养老的照料服务方面既不同于朝鲜族男性老年人,也不同于汉族女性老年人,难以获得亲密的情感照顾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以及医疗照顾服务。在经济利益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第一目标的前提下,应强化年轻一代对朝鲜族老年女性的责任意识和关怀伦理意识,弘扬朝鲜族传统的孝道理念,促进朝鲜族社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从养老保障与老年照料概念的区别入手,从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老年照料的技能化要求、家庭财产继承制的变化以及充分就业等角度分析了老年照料产业社会化推进的原因,并认为老年照料产业的开发需要解决好产品、举办者和人员与工资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养老欠发展使我国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当前家庭照料者的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的照料意愿可能会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照料的质与量。基于上海市失能老年人及其主要家庭照料者的配对样本数据,文章分析了家庭照料者的照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多数主要照料者的照料意愿较强。(2)照料负担维度、责任与情感维度、主要照料者与被照料者的关系维度、社会支持维度中的诸多变量均影响主要照料者的照料意愿。(3)进一步的基于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揭示了孝道认同、是否出于爱的照料、关系质量(照料者角度)、关系质量(老年人角度)四个变量既直接影响照料意愿,也通过影响主观照料负担进而间接影响照料意愿。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应该发展社会养老以减轻家庭照料者的照料负担、改善家庭关系与提倡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老年妇女养老的生活照料社会支持网中,形成了以配偶为主体,子女为骨干(为补充),亲属式微,社区作用愈加重要,职能不断加强的网络格局。家庭成员是城市老年妇女生活中的主要照料者。社区的作用、地位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但犹显不足,需要构建以“社区照顾”为内容和方式的老年生活照顾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0.
惠老新讯     
《社区》2013,(8):26
内蒙古将实施"907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的消息,内蒙古将全面实施"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虽然西方社会养老模式和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各有利弊,但近年来东西方养老模式均以家庭为中心发展变化的趋势.由于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既不割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又可减轻家庭照料负担的优点,所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成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居民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惠老新讯     
《社区》2013,(12):26-26
内蒙古将实施“907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的消息,内蒙古将全面实施“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珊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八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村老年人养老情况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往的现状与特点。结果表明,农村代际之间的经济与劳务交往仍然十分普遍,子女对上代的支持依旧是代际交往的主要方向。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老人的经济独立性提高,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但是,当老人生病时,子女依然是照料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今后,在农村,除了要继续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外,还需要解决老年社会化照料服务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农村老年人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由家人照料依然是农村老年人获得照料服务的主流愿望,但也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存有需求意愿,这一比例达22.2%。社会养老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四项。另外,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主要受年龄、慢性病状况、个人年收入、空巢居住和儿子数五个因素的影响。政策启示有: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结合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特征,正确引导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以农村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严峻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难题,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手段向农村输入资源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一价值不应局限于兜底保障功能,更要从激励视角促发村庄养老服务供给自主治理的活力。运用扎根理论,在对山西省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中发现,政府以垂直激励来激发村庄治理进而推进村庄养老服务的生产,其中激励感知为差异化的传导中介。整体而言,从激励理论视角揭示了这一情境中的“前台-后台”作用机制。垂直激励为村庄治理开启了引擎,并键入了制度生成,但也存在难以触达村域治理主体心理层面与激励感知窄化两重约束。因此,应当注重通过垂直激励引导村庄内生激励生成而非仅仅作用于激励感知层面,注重对村庄能人认知观念和村级党组织进行非物质激励的构建,以及开发整体性的差异化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分析土地流转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中,超过2成无人照料。土地流转、子女外出务工、经济贫困以及代际关系疏离都会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的可能性。土地流转与子女就业、代际关系交织互动地影响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但土地流转与经济收入的相互促进作用对老年人照料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全部子女务农或代际关系疏离的土地流转老人社会照料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实地调研资料也显示,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在探索“以地养老”的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农民养老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本质,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城乡服务均等化。但当前城乡养老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养老体制机制不健全,基层养老服务欠缺、创新不足,传统养老观念陈旧。只有加强农民养老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改善农民陈旧的养老观念,才是提升新时代我国农民老年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96年颁布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条款,无法应对我国正在步入老龄社会所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照料需求.应该在该法中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料与服务”一章,与“第二章家庭赡养与扶养”、“第三章社会保障”共同构筑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应明确老年人社会照料与服务的定位、各种为老年人提供社会照料服务主体的法律定位和权责划分,建立完备的准入、变更、退出机制,规范服务、严格监管,加强行业自律,规定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赵常民 《社区》2011,(18):23-24
居家养老服务是现今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被认为是既适合国情,又契合传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养老模式,各地多种形式的试点实验方兴未艾。扬州市广陵区从政府购买服务入题。紧紧扣住入户照料和出门活动两个重点环节。让老年和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从感知到认同。从陌生到熟悉。从接受到融合。为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孕育生机  相似文献   

20.
家庭照料仍是满足当前中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11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结果,本研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去除选择偏误影响,并进一步使用二重差分方法对家庭照料对于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作用进行识别。结果显示,享有家庭照料对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其中,配偶照料能够显著提高老人的认知功能,但却对其健康自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来自于子女的照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本研究旨在为家庭照料是否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也为老年健康干预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