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教哲学的两条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希腊哲学和犹太-基督教<圣经>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传统和思维原则的对立出发,论述了西方基督教哲学中以菲洛、安瑟伦、托马斯等为代表的、主张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以德尔图良、达米安、路德、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舍斯托夫为代表的"信仰主义"思想路线,指出了后者于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是哲学活动的主体与载体。人之为“人”,最终表现为人面对世界具有稳定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和信仰的拥有。信仰赋予人以意义,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信仰的存在物。哲学活动最终表现为塑造人的活动与生成人的活动。这一活动以对信仰的消解与生成为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间信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恢复发展迅速的现象,表明了民间信仰在中国民众意识中根深蒂固,体现了民间信仰早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作为文化,民间信仰必然具备文化的某些特性,例如渗透性与融合性.这种特性也必然反映在与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发生的各种碰撞方面.本文正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民间信仰的各种各样复杂影响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5.
6.
基督教信仰体系在西方的确立,完全是一个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一神论原则的确立,对犹太教母体的克服和希腊哲学的同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三个决定性环节。正是这三项工作的完成,才奠定了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基督教的胜利注定只能是阶段性的,随着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的覆灭,基督教也必然走向倾颓。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神学在基督教思想中历来关系密切.解决今日信仰危机的可能途径不是巴特对哲学的拒绝,也非回归传统哲学.而是诉诸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首先,信仰需要哲学,这是解决信仰危机的第一步.其次,现代哲学对宇宙作还原论的解释,这是造成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过程哲学必须以某种形式恢复上帝在宇宙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9.
德尔图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其宗旨在于反对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简单混合,以便维护基督教传统。这是圣经思想的具体阐发,在基督教教会史、思想史和神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并不完全否定理性。在拒绝利用希腊哲学来理解基督教之后,他试图用人的自然理性和灵魂来证明上帝和信仰。本文结合基督教思想史对德尔图良在理性问题上的矛盾作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国内学界因意识形态、理论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的局限,对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层面或视阈,尚缺乏从哲学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文化哲学视角看,基督教中的“上帝”恰恰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形象的升华和摹本,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造上帝”,体现出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基督教是一种以隐性形式表现的“人本主义”观念,而不是“神本主义”;基督教教义是人类对自己的“自身关怀”,而不是上帝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文化哲学视角发掘人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既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人本主义思想的广博内涵,又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我们正面对的社会危机是整体性的,而这个整体性危机与宗教信仰和法律信仰的丧失有关。真正的法治需要人们对法有至上感、可信赖感、神圣感及对法制之于我们人类的自由幸福有可依托感。但是现实情况绝不容乐观。法律自身如何能被“信仰”?法律自身如何能“至上”?法律自身如何能“神圣”?法律自身如何堪承保障人类自由幸福之重任?法治怎能自我完善?法治的完善不在自身乃在对于超验真理的坚信,只有这种坚信才能使人生发仁爱、公义、责任感、使命感,使人类不仅能够制定良善的法律,而且能够忠心地遵从和执行法律,建立善义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共享公义的生活。法治的完善以爱为它的最高价值目标,但法治本身并不能生产爱;惟有以牺牲之爱成全律法的基督是我们真正的自由之源、爱之源,基督的牺牲之爱能够带给人们仁爱的能力,只有这种爱能够胜过世界短暂的利益之争,法治的所有理想在基督信仰里得以成全。法治与基督信仰的完美联结是我们可以向往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的角度审视希腊文明和希伯来传统的融合和张力。就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而言 ,它的进路相当特别。一方面它是犹太基督教的 ,另一方面它又是柏拉图主义的 ,两者结合在一起似乎形成了奇异的悖论。从信仰而言 ,它的德性伦理侧重于“日常性”的向度 ;但就理性而论 ,它又非常形而上学。把日常性的伦理教导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放在一起进行整合 ,是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德性伦理的张力所在。本文试图展示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思想家是如何在不同传统的张力之间达成平衡 ,建构出基督教德性伦理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信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可否认,当代一些中国人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增强共产主义信念,相反,这些人对共产主义时时表现出怀疑的情绪,甚至个别人还不断发出讥讽言词。事实告诉人们,当代中国需要密切结合实际的唯物史观的启蒙教育,因为唯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当代中国人真正确立起共产主义信念。80多年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接受唯物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民知道了自己该走向何处以及究竟该如何走;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仍然需要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启蒙读本,以通过确立共产主义信念来进一步拨正自己的航向。80多年前的中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需要用唯物史观来确立共产主义信念,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仍然需要唯物史观来确立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当今这种需求比起80多年前来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从<俄狄浦斯王>到<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俄狄浦斯的命运呈现了理性对抗虔敬、理性向虔敬转化的轨迹.索福克勒斯正是借助俄狄浦斯的故事告诚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同时面对并接受人的必死和人的虔敬,并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审慎地处理自然与神圣、理性与虔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把基督教的社会历史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加以区分的前提下,评述了俄国哲学家从哲学人学观点对基督教关于"两个世界"、"灵"与"肉"、"福音"、"天国"、光与黑暗、救世与救灵等基本观念所作的重新理解,和对圣经文本某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解读.通过与哲学观念和古代宗教观念的比较,分析了基督教的二重世界观特点,并指出了这种哲学人学解释在当代世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 :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s》2013,54(6):45-48
Education is the chief concern of the Church. The word "education" itself [obrazovanie] comes from the word meaning "image" [obraz]. To educate a person is not simply to pass on to him a certain sum of knowledge, it is to bring out a certain image in him. The Christian view of man sees in him the image of God. It is the image that is in every one. In many, the image has become blurred and obscured by sin. But it can never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task of the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of man, which the Church serves, is akin to the task of the icon restorer, who must clean the deposits off the darkened face and reveal to the world its original beauty, the radiance of its colors and lines, its harmony.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基督教教义孕育了现代法律的理念,已成为法律历史学家和法律社会学家共同的看法。在16世纪以前,宗教、道德和法律混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16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理智的开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的世俗性质日见突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由显性转向隐性。即使如此,现代法律制度也无处不显示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研究阐释也进一步证成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