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秀 《齐鲁学刊》2004,(2):147-149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在国民党"反攻复国回故乡"的官方主流论述的聒噪中,台湾文学出现了制式的"反共文学"和"怀乡文学"高潮.然而处于其中的迁台女作家却不同于男性的"政治怀乡",她们有别于同时期男性作家的时间叙述,特有的空间意识,使她们最早开始建构自己的第二故乡.丈章分析该时期迁台女作家的散文和小说的在地化书写,分析女作家们如何藉由台湾人事物的叙述体现的"家台湾"意识和"台湾新故乡"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天涯孤女”萧红对于故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故乡留给她的不仅有苦涩的创伤,也有记忆的芬芳。其写作背景从未离开过故乡,不过她的故乡情绪却是复调的,思乡的蛊惑使其作品始终回荡着还乡的旋律,对家的失望又让其作品深寓着不绝如缕的深深叹息。作为一位执着于现实的作家,小说《呼兰河传》的书写在温情脉脉的叙述中始终隐藏着一颗焦虑不安的痛苦灵魂,文本叙事中交织着批判与诗意的叙事张力,主题指向上则将民族国家的内容嵌入多元多质的文本深处。由于采用了复调叙事,萧红将深情的乡土眷顾与无望的精神皈依、国民性批判与启蒙主义、女性意识与国家意识融入文本之中。批判的意识与咏叹的声音同时迸发,从而使小说产生了仿佛复调音乐一样的审美效应。不同主题的融进形成了隐在的内文本间性,生成了小说文本的多声解读的批评景观。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的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中寻找人类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两门学科的科际融合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资源、视角与方法。鲁迅"故乡"题材作品文本"非语言活动交流系统"中所呈现的地理环境生态和族群文化质素,显现了作者故乡邵兴都昌坊口文化特质,它们共同描绘和构成了当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对鲁迅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还原鲁迅故乡族群文化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体系,而且丰富与拓展了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五四单一性启蒙价值主题。  相似文献   

5.
王鲁彦以现代意识来审视故乡,发现乡民对现代文明充满了隔膜.这不仅表现在乡民和现代文明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而且表现在这方土地上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纠纷乃至冲突中.鲁彦探讨了其中的原因并指明了出路.  相似文献   

6.
自鲁迅的《故乡》发表之后,关于故乡书写的各类文学作品就井喷而出,数量和影响都不可忽视,可以视为中国文学故乡书写的现象级转变。传统的故乡书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故乡的拟物化;二是故乡的拟人化。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呈现三种不同的书写样态,即怨乡型、哀乡型、恋乡型,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通过抛弃拟物化故乡的书写模式和对拟人化故乡书写的颠覆与重塑完成了现代转型。在悄然发生的写作心理巨变下,“第二故乡”这个新词得以出场。  相似文献   

7.
梁鸿 《中州学刊》2002,(4):100-106
通过解读师陀作品中的“异乡”和“故乡”意象 ,分析师陀作品诗性的生成、特征及在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意义 ,作者认为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诗性品格基本上循着两条道路发展 :古典诗性和现代诗性。所谓古典诗性是指作家基本上遵循古典美学意义上“美”、“和谐”等审美理念创作并试图建构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 ,这一乌托邦世界是作者思考的终结点。现代诗性却意味着作者面临着“故乡”和“现实”的双重失落 ,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沉的“故乡情感”的矛盾统一使师陀作品蕴含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性精神。但这两种诗性品格在作家作品中并非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翎,在其小说创作中,以对牧师和故乡温州小城意象的选择,确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第三方修辞立场,架构了跨越东、西两岸的宏阔的修辞时空,显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色彩,具有丰厚的修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翎,在其小说创作中,以对牧师和故乡温州小城意象的选择,确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第三方修辞立场,架构了跨越东、西两岸的宏阔的修辞时空,显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色彩,具有丰厚的修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中一 《云梦学刊》2007,28(5):43-48
屈原故乡应该在屈原诞生的郢都。古人却把秭归称为屈原的故乡,今人又将湖南汉寿考证为屈原故乡,新闻界人士周笃文教授从新闻炒作角度出发发布屈原故乡在临湘,使得国人对屈原故乡的认定愈来愈模糊,需要认真求证。  相似文献   

11.
金素月诗的鸟意象以表现鸟的鸣叫、羽毛、飞行、胆怯等自然特点为基础,同时包含了杜鹃、乌鸦等具体鸟类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金素月在其爱情、故乡、民族主题作品中,通过鸟意象表达出强烈的"回归自然"意识,即,回归自由自然的爱情;回归宁静美好的空间;回归汉文学与口传文学二元融合统一的文学传统.这种回归自然的意识源于诗人对生活现实的不满与殖民地现实的厌恶.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说,鲁迅先生是斗士型作家,由此认为他的文字和感情都"生、冷、硬"。其实不然,鲁迅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母爱方面的童年创伤,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中,仍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特别是《故乡》和《社戏》,显现出相当深厚的悲悯心。在《呐喊》小说集里,也有许多篇章是以故乡生活为题材,但大部分篇章中,故乡是灰暗的、萧瑟的、充满死气的,没有一丝朗照,独《故乡》和《社戏》中的童年故乡显得美丽、宁静、祥和、神异,充满了梦幻的色彩。鲁迅把自己的乡愁灌注于笔下的诗性故乡中,从诗性的童年故乡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对抗生存的痛苦感,焦虑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制度的历史特别长,因而成了王权崇拜的故乡.权力意识根深蒂固,"官本位"便是这棵古藤老树上的酸果.以理性论权力,似乎有点玄虚,甚至越认真越难讲清.但若如一落实到权位者身上,又是再具体不过的事了.所以老百姓谈权力,大多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现实当权的"领导"者身上.  相似文献   

14.
莫言与福克纳都致力于描写“邮票般大小的故乡”,他们均以传说、记忆乃至幻想的方式返回历史,在有限的空间构筑象征性的精神家园。现实的故乡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而作品中心造的故乡则被打造成展现作家创造能力的艺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论台湾女性文学的父亲主题黄发有女性文学,是指由女作家创作的反映女性生活,探索女性命运,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品。台湾女性文学发轫于50年代,当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自大陆迁台的女作家,远离故乡的焦虑使他们热衷于表现乡愁主题。她们渴盼回归阻绝的家园,可现实却碾...  相似文献   

16.
诗句“致使香魂返故乡”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写香菱。其中“故乡”一词 ,读者往往误以为是指香菱的出生地———苏州。其实不然 ,它应当是指太虚幻境 ,例如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反认他乡是故乡”句旁有脂批云 :“太虚幻境 ,青埂峰一并结住。”两个“故乡”的含义是一样的 ,都是指灵魂的故乡———太虚幻境或青埂峰。因为香菱和其他“风流冤孽”投胎入世前 ,都曾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死后必定前往销号。再者 ,香菱在幼年时被拐子拐…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厌乡的情愫里,蕴藏着浓浓的思乡情;在鲁迅弃乡的思想里,扭结着强烈的恋土意识。《社戏》是我们探视这一情感向度的窗口。这一情感首先是由于童年记忆的影响,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现实环境的不满,从而表现出一个被故乡放逐的羁旅者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故乡"与萧红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与其故乡呼兰小城的关系一直以来多被讨论,除了传记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外,论者多关注作家的乡土情结和作品风格,而萧红对于故乡的"发现"和"想象",或者说,故乡之于萧红写作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彰显.与鲁迅、废名、沈从文等男性作家不同的是,萧红同时从情感、性别和底层三个维度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它们最终都通向和汇聚于"故乡"--一个由文字和想象建构起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密切联系着我们这个后现代化国家文化转型的选择性焦虑,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寓意".激进的"现代化"立场和保守的"反现代化"立场,都在故乡想象中找到了他们各擅其长的书写空间.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生命出发之"乡",也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之"乡",与异域文化相对之本土文化之"乡",与道德沦丧、人性衰退、精神荒芜相对之道德人伦醇美、人性自然、精神健康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